青年毛泽东 北京足迹

来源 :时尚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m_y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此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年之际,本刊寻访党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在北京战斗生活和故居,以示纪念。
  在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以前,毛泽东仅来过北京两次(辛亥革命后清朝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1928年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后成立北平特别市;1949年改为北京)。第一次是在1918年8月19日至1919年3月12日,历时206天;第二次是在1919年12月18日至1920年4月11日,历时115天。但这两次在北京短暂的经历对青年毛泽东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此间,毛泽东连受打击。1919年10月5日,就在毛泽东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生政治活动上”的时候,母亲文七妹病逝,噩耗传来,晴天霹雳。毛泽东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活动,带着在长沙修业小学读书的小弟弟泽覃回家奔丧。而母亲两天前就已经入殓,毛泽东没有见上最后一面。大弟泽民告知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喊着他的名字。
  毛泽东闻言,心如刀绞,悲痛至极,热泪长流,挥笔写下了他一生中最长的一首诗歌《祭母文》。母亲去世才三个半月,1920年1月23日,父亲毛顺生也积劳成疾,因患急性伤寒医治无效病逝,享年50岁。因率“驱张代表团”赴京,毛泽东没有回家奔丧,只能把悲痛埋在心底。而就在6天前的1920年1月17日,他的恩师、岳父,不满50岁的杨昌济也在北京病逝。
  短短三个多月,毛泽东接连失去三位亲人:生他养他的父亲母亲,教他育他的导师,但这个独立不羁、叛逆造反的热血青年化悲痛为力量,勇敢地站在时代潮头,以“会当击水三千里,人生自信二百年”的英雄气概,向世界提出了一个中国式的反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虽然只有近八个月的时间,但古都北京给他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了洁白的梅花盛开。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也是在这里,我遇见而且爱上了杨开慧。”
  我轻轻敲响油漆剥落的大门,只见门是反锁的。大门傍边写着“非开放单位,谢绝参观”的字样,从门缝里依稀看见有几辆破旧的自行车。这里就是豆腐池胡同15号,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妻子杨开慧的家,毛泽东曾经借住的地方。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待业期间面临着如何选择未来道路的问题。这时湖南的政局十分混乱,政权不断更迭,“教育摧残殆尽,几至无学可求”。毛泽东曾经的老师、此时在北大任教的杨昌济得知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正积极倡导中国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后,便写信告之毛泽东,嘱咐他尽快来京,为湖南青年赴法作联系和准备,因而有了毛泽东的首次北京之行。
  “北京对我来说开销太大。我是向朋友们借了钱来首都的,来了以后,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追忆起1918年第一次来到北京的经历,毛泽东曾这样对美国记者斯诺描述。
  8月15日,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青年从长沙启程坐上火车,去向往已久的北京,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湖南。
  行前,毛泽东匆匆回韶山看望了病中的母亲,并致信舅舅“此行专以游历为目的,非有他意。”并给母亲开去一药方,等秋收之后再接母亲来长沙治疗。毛泽东在信中善意地撒了个谎,隐瞒了北京之行的真正目的,希望慈母安心养病,不要为远行的儿子操心。
  8月19日,25岁的毛泽东和蔡和森来到北京,住进东城区鼓楼大街豆腐池胡同15号(原9号)的“板仓杨寓”,这里就是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的家。当时四合院东边的一间为暗间,供客人临时居住。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在这里住了约一个多月的时间。
  也就是在这里,毛泽东与杨开慧再次相遇,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初恋。对于父亲的得意门生,杨开慧自然也是熟悉不过了。与四年前相比,杨开慧已经出落成18岁的大姑娘了。两人都参加了北大新闻研究会,就更多了共同的话题。闲暇时光,他们一同漫步在故宫护城河边,沐浴在春天北海青青的杨柳岸。他们热烈又真诚地相爱了。
  三眼井胡同路北从西往东数的第一条胡同就是吉安所左巷,吉安所左巷原称“吉安所东夹道”,因位于吉安所东侧而得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称“吉安所左巷”,文革中一度改称“荣兴东巷”,后复称“吉安所左巷”。吉安所又称吉祥所,是清代宫内太监死后停灵出殡的场所。
  吉安所左巷8号原为吉安东夹道7号。当去寻访毛泽东在这里的故居时,却怎么也找不到8号。正当我按照门牌号码的顺序挨个数的时候,恰好遇到一个热情的三轮车夫,他正拉着外地的游客进行胡同游,他指着一间没有门牌、大门已经换成防盗门的普通的居民小院说,这就是毛泽东在北京住过的地方。说上周还有门牌呢,估计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太多,这家现在的主人不胜其扰,自己把门牌给摘了。
  当年,毛泽东与蔡和森考虑到来京的新民会会员住地过于分散,不便联系,便经杨昌济帮助,与蔡和森、罗章龙等七人迁居于此,他们在这里租住大约半年时间,这里便是毛泽东在北京的另一个故居。
  院门坐东向西,院内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1间,东厢房2间。西侧是临胡同的院墙,东侧还有两间东屋。毛泽东等八人租住的房间,就是正房西侧的屋子,面积约有十多平方米,每晚回来,八个人就睡在靠窗所砌的土炕上。
  毛泽东显然对这段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一书,写到在陕北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专门谈到了在此的旧事:“我住在一个叫做三眼井的地方,同另外七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我们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房间里的设备极陈旧简陋:一个土炕紧贴南墙,炕上铺一条破旧炕席,存放书和衣物的网篮,只能叠放在墙旮旯里。一盏昏暗的小油灯,只有挂在墙上,它的弱光才能充满房间。他们到的时候是冬天,因为只有一件长大衣,外出时大家只好轮换着穿。”
  来到北京吃苦的毛泽东却不想出国。他对斯诺说:“我陪同一些湖南学生去北京。虽然我协助组织了这个运动,而且新民学会也支持这个运动,但是我并不想去欧洲。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我另有打算。”
  最后,在毛泽东的精心组织和妥善安排下,湖南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和其他湖南青年终于在1919年3月顺利踏上了漂洋过海求学的旅程。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要赶回湖南,临行前,毛泽东与杨开慧两人相约别后通信。等到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进京时,就公开了他与杨开慧的亲密关系。
  毛泽东第二次来北京,这次他在北京住了将近四个月,他为了大力开展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四处奔走,日夜操劳。“驱张运动”的成功以及在北京的生活和阅历,促使毛泽东思考中国改造的根本问题,促使毛泽东以此为契机,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由主张社会改良向社会革命转变。
  福佑寺始建于清顺治年间,为清圣祖玄烨的避痘处,乾隆登基后改为喇嘛庙,名福佑寺。福佑寺位于北长街20号(原北长街99号),鲜红色的大门格外耀眼,但大门始终关闭着,偶尔有几辆高级轿车进出,听附近居民说可能是一个公司的办公处。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不久,毛泽东在湖南组织领导了声援北京的一系列爱国活动。但活动遭到湖南督军张敬尧的打压,当张敬尧强迫毛泽东解散湖南学联时,他开始领导学联、新民学会等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大军阀张敬尧”运动。
  同年12月,毛泽东率领湖南“驱张代表团”到达北京,时任北洋政府京都市政督办署的坐办吴瀛(当代戏剧家吴祖光之父),接待了请愿团。毛泽东还接受了《大公报》和其他报刊的任务,他这次不再是身无分文了。
  毛泽东在古老破败的福佑寺租住下来,这里位于故宫附近的北长街。他睡在没有供暖的主殿里,置身镀金神像的眼皮底下。他夜间阅读和写作的地方是一条香案,油灯摇曳的火苗将其映成怪影。香案旁边是一台油印机——这是新时代从事政治活动的圣物。非常重视新闻舆论力量的毛泽东,成立了“平民通讯社”,亲自担任社长,并撰写了大量的稿件、呈文、宣言。
  黎锦熙(湖南湘潭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与黎锦熙相识,黎锦熙当时在校担任历史教员,只比毛泽东大3岁。)曾回忆当时在这座庙里见到毛泽东的情况:“当我去看时,他正坐在大殿正中香案后,香案很长,左边摆着平民通信社的油印机和通信稿件,可见有些稿子可能是他自编自刻自印的。”毛泽东每天要印发一百多份稿件,分寄给全国各地报社,揭露张敬尧鱼肉湖南人民的罪行,宣传湖南人民的“驱张”斗争。
  隆冬的北京,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毛泽东白天组织旅京湘人在新华门总理府、前门等处游行请愿;晚上在福佑寺里挑灯夜战,奋笔疾书。在他的指挥下,“驱张运动”很快取得了胜利。最终在直系军阀和湘军的威胁下,张敬尧被迫离开湖南。
  毛泽东为“驱张”呕心沥血,日夜奔走。当时其父毛贻昌在韶山病逝,毛泽东放弃回家奔丧,终至“驱张”成功。这也是毛泽东投身革命的起点。毛泽东在“自传”中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时,我读了许多关于苏联的事情,同时热烈地寻找当时中国所能见到的一点共产主义书籍。三本书特别深印在我的脑子里,并且建立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它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此后丝毫没有动摇过,这几本书是:《共产党宣言》,这是第一本以中文印的马克思主义书籍,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1920年夏,我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并且自此以后,我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寻访这些毛泽东曾经住过的地方,串联出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的足迹,在那个动荡的岁月,一个青年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中国的未来,四处奔走,成就了一代伟人,最终带领人民开创出了自己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其他文献
几天前,与几位熟悉的报社社长总编在一起聊天,大家不约而同的谈到人才问题。效益下滑的报刊人才流失严重,干了许多年的老编辑记者跳槽走了,令人扼腕。老总们帐下无人,叫苦不迭。没有人才,何谈办好报纸?在当今激烈竞争的时代,识才选才用才是门大学问,需要重新认识。  人力是一种资本,是金钱无法替代的无价资本。许多领导人没有真正懂得这个道理,要办一项事业,首先想到的是找钱融资,无可厚非,但第一位的是选人。一切都
期刊
从电台的DJ到电视台的主播,从演员到制片人,  从杭州到北京,他似乎从未停下来过,一直向前走着。  这条路他走的很顺,但却也不是没有磕磕绊绊。  他曾让我们听到太多好听的音乐,也让我们的成长不再孤单,  为我们建筑过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  他,就是王翰涛。  百变  我想关于王翰涛的这一切应该从音乐说起,因为如果没有对音乐的喜爱,也许今天我们不会看到他百变的身份。当然,除了音乐之外,或许还有一项,
期刊
一个是在中国市场中最具盛名的奢侈品品牌之一,一个是中国当代最重要且身价最高的观念雕塑家之一,他们的碰撞总是带有些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感。众所周知,LV每年都会出资赞助艺术家举办展览,今年则来到了中国。2011年5月31日-8月30日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时空之旅着实吸引了众多眼球,尽管有人质疑奢侈品是否能进驻国家博物馆这一国字头的场所,也有人质疑奢侈品是否能和艺术结合起来,但却没人质疑展望的作品所带给
期刊
一段品牌故事,往往从一个响亮的名字开始。中国服装企业在品牌命名上无非两种:一类是本土化,如七匹狼、报喜鸟、利郎等;另一种是国际化,如奥德臣(AUTASON)、吉芬(JEFEN)、例外(EXCEPTION)、威可多(VICUTU)等。走进威可多的店面,消费者看到的是VICUTU英文标识,是欧洲的模特形象,设计时尚、略显奢华的店铺中,很难找到任何中国符号。对于男士西装这种舶来品,威可多彻底舍掉了本土识
期刊
继IPAD后,目前的百花齐放显然比IPAD问世时来的震撼,各种尺寸、各种应用集各家之所长将统领整个移动终端设备,从此只识“pad”,MP4、PC和笔记本等等都将成为浮云,Pad一统江湖的霸道将彻底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  ASUS EeePad TF101  “华硕品质,坚如磐石”,产品如这句话一样实在,双核处理器、10.1的屏幕尺寸和Android3.0(已经升级到3.1)都是目前主流的,最薄处只
期刊
在侯庆的画室里我第一次见到他,跟我之前的想象大有不同。个子不高,体型消瘦,但尖锐的目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画室里井然有序的排放着他的作品。说实话,如果你不了解他的画,在他的作品面前你所能做的只有不断的踱步、思谋、判断。他的作品是面镜子,镜外的人只能看到自己,看不到画的本身。这源于侯庆在创作时独有的逻辑性思维。要想了解侯庆的作品,要先从他的人开始。  之前听说过侯庆是一个对中国古典艺术研究颇深的画家
期刊
在《兔侠传奇》全国公映后见到导演孙立军是在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办公室里,一说起《兔侠传奇》,一说起中国动画的发展及未来,孙立军滔滔不绝地聊了快两个小时。他为中国的动画尽心尽力,《兔侠传奇》是他最爱的孩子,对于这颗掌上明珠,他甚至有些溺爱。  究竟《兔侠传奇》如何诞生?中国的动画电影又如何发展?《时尚北京》带领读者走进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的内心世界。    不让孩
期刊
在Jean Paul Gaultier的2011春夏时装发布上,胖模特贝丝·迪托的开场很震撼。自从排骨精被唾弃、大尺码超模一跃而红之后,仅存的几个胖模特都成了国际大牌设计师的宝贝。  谁说这年头还是Kate Moss那样的0号身材横行霸道的年代?上辈子的老黄历真没必要再拿来喋喋不休,你没看见0+号小妞们正挺着丰满的身材骄傲地占据着街拍大军的半壁江山吗?她们的尺码表上骄傲地印着6、8、10、14、2
期刊
斯柯达对中国百姓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品牌。当北方街头奔跑的斯柯达出租车从人们的记忆中慢慢褪去时,越来越多的欧雅、法比亚和速派却活跃在国内中心城市的道路上,这个来自欧洲异域捷克的汽车品牌是如何踏上世界级畅销车之路的呢?斯柯达4S店又是如何打动消费者的内心呢?让我们来到斯柯达北京艾潇店来探寻答案。  斯柯达的人性化  ——以人为本  上海大众斯柯达北京艾潇店位于朝阳区姚家园路东方基业国际汽车城市场
期刊
很早就听说东风标致将同步引进生产标致508,这也将彻底改变东风标致没有中高级车型生产销售的局面,毕竟中高级车型对于一个品牌的价值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该品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它的高端形象同样也会影响到该品牌旗下中级车和紧凑型车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就像我平时看人先看眼一样,我也先从标致508的前大灯开始欣赏。整个大灯组合并没有炫酷的造型,只是简单的柳叶形,但里面采用了很有气势的双筒形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