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雕玉作点亮当代玉器收藏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e198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中国(北京)国际珠宝展刚刚落下帷幕,第八届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一如既往地成为了展会上的焦点。从此次展出的获奖作品及驻足欣赏的玉石收藏爱好者的评论中可以看到,以精巧、创意、趣味为亮点的玉石巧雕作品已经备受当代玉石收藏爱好者的关注。同期举行的“大玩家——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作品无底价拍卖会”100%的成交率及260多万元总成交额的火热结果让这个冬天的玉器收藏界不再寒冷。
  
  高档玉料逐渐稀罕,巧雕玉作顺势而为
  
  随着传统文化回归热潮的不断兴起,玉雕艺术品消费市场日趋兴旺,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从玉料的挖掘、生产到终端的玉雕艺术品消费环节,产生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由于玉料的不可再生性,上好的玉料越来越少,而且价格一路攀升;另一方面,受传统的玉器收藏观的影响,不少的玉石收藏爱好者仍然坚持追求玉料为先,工艺在后的赏玉观念,认为玉石以白为尊,以籽料为尊,以完美无瑕为尊。殊不知,即使不提价格的高昂,这样的玉料也是“一料难求”了。
  针对上等玉料逐渐枯竭的客观事实,一部分当代玉雕师们开始改变自己的创作思路,充分挖掘玉料的潜在艺术性,除了白玉之外,对一些目前在玉器收藏界还不被广泛认可的玉料如玛瑙、青田石等品种也倾力创作,出现了大量极富艺术性的巧雕玉石精品。
  巧雕能够充分利用玉石的结构、色彩等特征,将主观的人文构思和创意在玉石上表现出来,并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因此,巧雕的玉作是人类的灵感和大自然的结合体,极富艺术性和人文价值。
  手法之一是皮色妙用,锦上添花。白玉籽料常常会表面附着一层皮色,在早期的玉雕作品中,玉雕师们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保留皮色,但更多的是不加修饰,若皮色暗淡无光的,则索性去掉,能够将皮色利用起来为作品添光增彩的则很少。因为对于籽料玉作来说,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它的玉质,皮色只是判断籽料的一个依据。而近年来,一些玉雕师们巧妙构思,充分利用皮色与玉质部分的颜色差异,依题材巧雕,为作品增色添彩,形成生动亮丽的视觉效果。
  手法之二多色巧用,浑然天成。在玉石的各大类中,有那么一些品种,如玛瑙、青田石、独山玉等,虽然材质不如白玉翡翠那么名贵,但天然具有丰富的颜色。这种在同一块料上具有多样的颜色以及颜色之间和谐过渡的天然属性,给了玉雕师巨大的创作空间,可以根据各种色彩的分布特征合理构思自然界的万物景象,甚至将大千世界浓缩到方寸玉料之上。多种颜色的分带性也更容易构建出作品的层次,使之更具有空间性,甚至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作出无限的视觉效果。
  手法之三是“脏色”奇用,变“废”为宝。“挖脏去绺”是玉雕行业的常用处理手法,玉料中出现大面积的“脏色”会被认为是废料。如部分青花料就是现在行业中不被特别看好的玉料,尤其是对玉器收藏者来说,始终认为青花料玉雕作品没有收藏的价值。然而,如果能够设计出合理的题材,巧妙地将“脏色”利用起来,反而能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逼真,这是没有“脏色”的玉料无法做到的。
  此外,玉料中的结构,如水线、裂纹等一贯被认为会让作品价值大打折扣的特征,如果能别出心裁的利用起来,将其融入作品中,使之看起来和谐自然,那便是成功的作品。
  
  巧雕精品收藏投资更具空间
  
  对于玉石收藏爱好者,特别是以投资为主要目的的收藏者来说,巧雕类玉石作品更具有升值的空间。
  除了一些白玉籽料用来巧雕外,大多数用于巧雕制作的玉石原料都是具有颜色特征或结构特征的,即通常所说的有瑕疵的玉料。因此,在价格上相对于上等白玉来说会低一些,部分低档的玉石如玛瑙、青田石等价格会更低,以此而为的作品在价格上更具弹性。
  近年来的原料市场数据显示,在上等和田白玉原料价格一路攀升的带动下,其他相对低档的玉料如青海白玉、河磨玉等价位也不断上涨,个中原因很多,但更重要的是高档原料的稀缺,导致人们退而求其次,带动了其他玉料价格的上涨。以河磨玉来说,几年前,带有上等皮色的河磨玉料只要两三千元左右就可以买到,但如今已经要上万元了。因此,以这样的趋势,如今用于巧雕的不被重视的玉料,在玉文化艺术品消费日趋增长的背景下,势必会有一定的升值空间。
  雕工是评价玉雕作品的重要因素。雕工不精,尽管其玉质再好,也没有太大的价值,巧雕玉作也要有好的雕工才有收藏欣赏的价值。如果同样的雕工出现在上等的玉料和一般的玉料上,后者则更具收藏性。从物尽其用的角度来说,精工佳料这种搭配也是最自然不过了。因为一般来说,没有一位玉雕师会暴殄天物般地浪费一块好的玉料,也没有一位收藏者会如此慷慨地将一块心爱的上等玉料交付一位蹩脚的玉匠去试笔,这也是现今这种商品经济社会中不容许出现的。因此,从这种角度来说,材质上佳的玉雕作品中,精湛的雕工出现的几率会大很多。然而,能对一般的玉料甚至“废料”下功夫,那是非常考验功力的,尤其是在雕刻过程中又遇到特殊的结构等状况时,玉器的雕工就更能反映出艺人的功底了。真有如此精湛的工艺,不值得收藏吗?
  好的雕工是评价玉雕好坏的要素之一,但如果作品只有雕工而没有好的构思和创意,就会缺少思想和灵魂,这样的作品只能说是工艺品,而不能说是艺术品。好的巧雕作品能够将看似瑕疵的部分转化成画龙点睛之笔,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这需要有独特的视角和开阔的思维,在这类巧雕作品中体现得更多的是人类智慧的价值,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完美体现。
  如今,重玉质轻工艺的玉雕收藏观已经过时了,这是由客观的玉石原料的不可再生性、高档玉石原料的稀缺性和主观的当代社会审美意识所共同决定的。上等玉料逐渐枯竭,怎样利用每一块玉料,发挥玉的价值成了玉雕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巧雕玉作的出现恰好满足了玉雕界各方面的需求。这类作品将每一块玉料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在展现玉质美的同时,更体现了人类艺术创作的魅力,包含了深刻的人文思想,是内涵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创作这类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当下的社会生活,成就于大的艺术背景中,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巧雕作品会成为玉器收藏的主流。
其他文献
书籍带图,就是插图本。中国最早的插图本可以追溯到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插图本大量出现。不过唐代以前的插图本都是与本,即图是由人画上去的。唐以后,雕版印刷术发明,于是插图本也由人工绘制发展为雕版印刷,雕版印刷出来的画叫作版画。其实,版画种类很多,有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等等。不过从中国版刻史上来说,一提版画就是木版画。严格说,版画只是书中的一张张木刻插图,并非书。作为书,又应该叫插图本。而论到这一木刻
期刊
中贸圣佳
期刊
《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皇帝命张照、梁诗正等人编纂,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后又命董诰、阮元等编纂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后又经清代嘉庆皇帝命英和、吴其彦、胡敬等编纂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清代内府所藏书画可谓一网打尽。各编分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每类分上、次两等,上等著录纸绢、尺寸、款识、印记、题咏、跋尾等一一详
期刊
9月14日,纽约佳士得“赛克勒中国艺术品珍藏专拍”结束,总成交额达328.5875万美元,总成交率达97%。其中,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簋”估价仅为2万~3万美元,最终以36.25万美元的成交价被亚洲私人藏家购得,夺得全场桂冠。一枚估价2万3万美元的清代俏色蝉形玉佩以12.85万美元成交;一对清18世纪的黄花梨方桌也以9.25万美元的高价成交。  9月16日,纽约苏富比紧随其后推出了“赛克勒藏中国家
期刊
9月25日,“晋韵流衍——沈尹默书法艺术精品展”在沈尹默先生的故乡浙江湖州举行。此次展览共展出沈尹默自20世纪初至60年代的共106幅作品。其中,既有先生的早期新诗墨迹,也有其于抗战之际重庆时期的精品力作;既有先生上世纪50至60年代创作的诗稿和书法论稿,也有他书写的杜甫、毛泽东等古今诗人的名篇,当然还有先生歌咏家乡的墨宝。这些展品正草行隶篆兼备,基本涵盖了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其中也不乏首次
期刊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市场环境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因此,分析和研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展和出路的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上经济(金融)危机背景下  艺术品市场发展考察  1929年美国开始出现了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随后又扩散成为全球经济的大萧条,最后波及到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我们从客观上分析,1929年在经济大崩盘之初,全球的艺术品市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但到了
期刊
20世纪以来,天津的私人收藏比较活跃,公有博物馆的发展比较缓慢,至1949年,天津的几家博物馆藏品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博物馆的建设。1951年10月7日文化部发布《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再次指示“博物馆事业应以改造原有的为主”。1952年,在原同属人文科学范畴的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院、天津广智馆、天津市市立艺术馆基础上成立了天津市历史博物馆。1957年,
期刊
2009年8月29日,上海《文汇报》刊载《郭庆祥谈清代皇家宫廷艺术收藏品》,对清宫收藏特别是《石渠宝笈》著录作品,提出“《石渠宝笈》价值几何”的质疑。此后,陆续刊发石建邦《雅俗是相对的——与郭庆祥先生商榷》、孙逊《盲目的文化自傲——读到郭庆祥先生的大作有感》及郭庆祥《石渠宝笈价值几何?天价拍品源于宫廷收藏》。  一时间,声浪凹起,好不热闹。    《石渠宝笈》混杂赝品    《石渠宝笈》收录的书画
期刊
2009年的中国艺术晶拍卖,在几多惊奇几多感叹声中戛然落幕!  这一年艺术品市场走的颇不寻常,特别是秋拍时,古代书画让从业者先是目瞪口呆,既而热血沸腾,遐想翩翩!  再回首,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古代书画拍卖从未出现过牛年这样的奇景:成交额翻着番的涨,成交价突破亿元神话,且成交纪录屡刷屡新!目前,单件作品成交价纪录——1.6912亿元成交的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卷》手卷——已是5个月内第3次刷新的结果。 
期刊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晴  今天见到一对粉彩癞瓜纹碗。碗口径11厘米,撇口,深腹,圈足。白釉润泽,胎体细腻。碗内外壁绘粉彩过枝癞瓜、竹、蝴蝶纹饰,蕴含“瓜瓞连绵”“福寿绵长”“子孙绵延”之意,色彩淡雅,绘画精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过枝纹从明成化年间开始多见,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间最为流行,器物纹饰从外壁伸至内墙,内壁与外壁或器盖与器身的纹饰相连,浑然一体,有过枝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