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山水文化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以求得人与自然达到真正的协调,并产生对现代环境设计以有益的启示。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山水文化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山水文化;景观设计;哲学;启示
前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自成体系,一脉相承的。在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核心哲学观念根深蒂固的成为人们意识形态里的一部分,并且一直对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使崇尚自然,崇尚和谐的风尚变成传统审美文化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居住环境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审美要求。在历朝历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里渗透着对传统文化中的理想居住环境的描述。并且这样的理想又转变成一种观念,对人们选择实际中的居住环境产生影响。从易学文化到风水文化到山水文化再到诗词画论,无一不被深深植入了美学成分。在关于景观环境方面,还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讲究景观的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
1山水文化对现代景观设计的价值发现
在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对自身的生存环境更加关注,人是从自然中走出来的,他必将回到他熟悉的自然环境中去,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现代环境设计的追求。关于如何着手建立健全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设计观,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中得到一些相关的启示。环境设计师认识到设计必需与自然场地相契合,在熟悉场地性格与使用者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策划。早期的那种对形式的渴求已让位于对人在环境中体验的重视。人们从对那种气魄宏大的呈轴线几何布局的崇拜逐渐转向于惊叹自然型不对称的序列组织的诱惑力。并为这种形态背后起指导作用的哲学观念,—种古老的宇宙观,天人合一及道法自然,为山水文化所吸引。这正是中国山水文化对现代环境设计的价值所在。
2山水文化的目的(“澄怀观道”)与景观设计的目的(“规划人类的体验”)相一致
在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对人类生存环境进行保护的呼声日趋高涨之时,我们禁不住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的传统山水文化。在山水艺术创作中以道家思想为主并融合了佛、儒二家的一些观念。“心法道,道法自然”合乎天道、顺应自然,这是道家思想在山水文化的核心主旨。中国山水厕注重的是一种文化审美的精神。自觉营造一类“可行、可游、可居”的场所。在写景中抒发画者的“心中块垒”(明·徐渭语)。这种强烈的主观感情的融人使山水画超脱于一般意义上的功利技艺而成为一种宇宙观的物化形式。
强调画外之意,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的趋向恰恰与现代景观设计中追求的场所精神相契合。中国山水文化后面的“道”是顺应自然、不断根据自身与自然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微妙调整的过程。山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融入画家们对大自然的悉心观察、感悟以及人生观,是情境相结合的产物。体会山水之神以及透过形式来感受到画家的心境,这对当代的环境设计创作是极有益处的。山水画的功能已从纯粹的审美——满足文人、土大夫向往林泉的愿望,上升到澄怀观道的高度。一种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感悟——即与道契合。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形式往往也是美的。
在由钢筋、混凝土、玻璃构成的城市沙漠中,运用植物、水体、绿化来营造绿洲,改善小气候,放松一下紧张的身心状态。公共绿地广场、滨水区等环境、已成为城市品质的象征。在古代中国,山水画刚产生就提出其功能为“畅神”即予人“怡情悦性”,使“物”“我”统一,以致“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在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就指出:山水画挂于厅堂之上,以满足文人、士大夫向往林泉的愿望。这与南朝宗炳的“卧游”之说一致。欣赏山水,使人摆脱日常琐事的困扰,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通过审美使精神得以升华,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山水之神来源于画家对生活的体验却又高于生活。唐张璨《绘境》中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说,即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作为山水的依据。荆浩《笔法记》即指出“真者,气质俱盛”提出山水注重以形写神。回归自然一直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尤其是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们也对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美的环境设计也为房产商带来了客观的收益。
3山水文化中的精神与现代场所精神相契合
在环境设计中注重对场地性格的考察,体现了设计师对人的体验的尊重。同时,回头看一下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作品,翻一翻古代的画论,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的朴素的哲学思想。这有益于在设计工作中启发思维,开拓思路。山水画从刚形成起即伴随着强烈的精神文化功能,它不同于西方的地形画,审美目的是“澄怀观道”而非其他功利性目的。强调主观性融于山水之中,将山水创作作为“体道、悟道”的一种途径,实为中国山水文化的一大特色。正如当代建筑设计从国际式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一样,现代环境设计人员更加注重景观中的文化内涵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在悠悠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已形成了厚厚的文化积淀。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如果忽视了历史文脉而一味的玩弄浮而不实的形式构成,其作品最终是会被人们所迅速遗忘的。即便能触发起短时的视觉快感,也很难驻留在人脑中。而切合历史文脉的作品能令人回味无穷。
4山水画创作手法给景观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不光在功能上满足人们“向往林泉之趣”,追求与道相合的境界。在长期的发展中,山水的立意、构图方法(经营位置)也对环境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水画蓬勃发展的时期恰好又是中国传统园林形成与发展的时期。北宋实行画院制度,以命题作画的方式来考量画家,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画家们对题材的重视。考题常以诗句的形式出现。如:“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环境设计的创作在中国主要表现在造园方面。园中大小景色皆由相应的主题串联而形成统一的系统。景点设计常以山水画的境界作为参照。人们常说“江山如画”而不说“画如江山”可见画境更具有艺术表现力,是客体美的升华。建构画境是古代中国文人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自觉追求的方向。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也同时从事景观设计如:清代的石涛。他设计的扬州片石山房被誉为“人间孤本”。因借手法的巧妙运用和通过园路的巧妙组织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众多的景致。受到传统山水文化的熏陶,造园之人尝试运用各种手法创造画境。
5结语
从传统山水文化中吸收营养,感受山水画中的哲学思想,使我们的环境设计作品具有一定的内涵,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统筹规划,在设计中做到“意在笔先”、“胸有丘壑”。当代的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要清楚的认识传统的中国环境设计(园林)就得了解中国山水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当前不是有学者为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布局(如:朝向、选址)而研读风水理论的吗?只有追本潮源真正了解传统园林规划思想中对画境的自觉追求,才能真正领悟中国式环境传统的精髓,并將其运用于现代环境设计之中,达到“从心不从法”的自由境地,创造出一批有内涵、富有生命力的环境设计作品。产生譬如人们在纽约心境园中走了一圈后的感受岁月往复,流转经年。
参考文献:
[1]龙彬;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山水特质及其营造方略[J];城市规划;2002年05期
[2]原丽红;朝克;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资源现代转化的可能性思考[J];理论学刊;2009年09期
关键词:山水文化;景观设计;哲学;启示
前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自成体系,一脉相承的。在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核心哲学观念根深蒂固的成为人们意识形态里的一部分,并且一直对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使崇尚自然,崇尚和谐的风尚变成传统审美文化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居住环境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审美要求。在历朝历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里渗透着对传统文化中的理想居住环境的描述。并且这样的理想又转变成一种观念,对人们选择实际中的居住环境产生影响。从易学文化到风水文化到山水文化再到诗词画论,无一不被深深植入了美学成分。在关于景观环境方面,还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讲究景观的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
1山水文化对现代景观设计的价值发现
在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对自身的生存环境更加关注,人是从自然中走出来的,他必将回到他熟悉的自然环境中去,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现代环境设计的追求。关于如何着手建立健全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设计观,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中得到一些相关的启示。环境设计师认识到设计必需与自然场地相契合,在熟悉场地性格与使用者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策划。早期的那种对形式的渴求已让位于对人在环境中体验的重视。人们从对那种气魄宏大的呈轴线几何布局的崇拜逐渐转向于惊叹自然型不对称的序列组织的诱惑力。并为这种形态背后起指导作用的哲学观念,—种古老的宇宙观,天人合一及道法自然,为山水文化所吸引。这正是中国山水文化对现代环境设计的价值所在。
2山水文化的目的(“澄怀观道”)与景观设计的目的(“规划人类的体验”)相一致
在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对人类生存环境进行保护的呼声日趋高涨之时,我们禁不住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的传统山水文化。在山水艺术创作中以道家思想为主并融合了佛、儒二家的一些观念。“心法道,道法自然”合乎天道、顺应自然,这是道家思想在山水文化的核心主旨。中国山水厕注重的是一种文化审美的精神。自觉营造一类“可行、可游、可居”的场所。在写景中抒发画者的“心中块垒”(明·徐渭语)。这种强烈的主观感情的融人使山水画超脱于一般意义上的功利技艺而成为一种宇宙观的物化形式。
强调画外之意,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的趋向恰恰与现代景观设计中追求的场所精神相契合。中国山水文化后面的“道”是顺应自然、不断根据自身与自然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微妙调整的过程。山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融入画家们对大自然的悉心观察、感悟以及人生观,是情境相结合的产物。体会山水之神以及透过形式来感受到画家的心境,这对当代的环境设计创作是极有益处的。山水画的功能已从纯粹的审美——满足文人、土大夫向往林泉的愿望,上升到澄怀观道的高度。一种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感悟——即与道契合。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形式往往也是美的。
在由钢筋、混凝土、玻璃构成的城市沙漠中,运用植物、水体、绿化来营造绿洲,改善小气候,放松一下紧张的身心状态。公共绿地广场、滨水区等环境、已成为城市品质的象征。在古代中国,山水画刚产生就提出其功能为“畅神”即予人“怡情悦性”,使“物”“我”统一,以致“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在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就指出:山水画挂于厅堂之上,以满足文人、士大夫向往林泉的愿望。这与南朝宗炳的“卧游”之说一致。欣赏山水,使人摆脱日常琐事的困扰,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通过审美使精神得以升华,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山水之神来源于画家对生活的体验却又高于生活。唐张璨《绘境》中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说,即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作为山水的依据。荆浩《笔法记》即指出“真者,气质俱盛”提出山水注重以形写神。回归自然一直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尤其是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们也对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美的环境设计也为房产商带来了客观的收益。
3山水文化中的精神与现代场所精神相契合
在环境设计中注重对场地性格的考察,体现了设计师对人的体验的尊重。同时,回头看一下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作品,翻一翻古代的画论,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的朴素的哲学思想。这有益于在设计工作中启发思维,开拓思路。山水画从刚形成起即伴随着强烈的精神文化功能,它不同于西方的地形画,审美目的是“澄怀观道”而非其他功利性目的。强调主观性融于山水之中,将山水创作作为“体道、悟道”的一种途径,实为中国山水文化的一大特色。正如当代建筑设计从国际式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一样,现代环境设计人员更加注重景观中的文化内涵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在悠悠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已形成了厚厚的文化积淀。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如果忽视了历史文脉而一味的玩弄浮而不实的形式构成,其作品最终是会被人们所迅速遗忘的。即便能触发起短时的视觉快感,也很难驻留在人脑中。而切合历史文脉的作品能令人回味无穷。
4山水画创作手法给景观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不光在功能上满足人们“向往林泉之趣”,追求与道相合的境界。在长期的发展中,山水的立意、构图方法(经营位置)也对环境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水画蓬勃发展的时期恰好又是中国传统园林形成与发展的时期。北宋实行画院制度,以命题作画的方式来考量画家,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画家们对题材的重视。考题常以诗句的形式出现。如:“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环境设计的创作在中国主要表现在造园方面。园中大小景色皆由相应的主题串联而形成统一的系统。景点设计常以山水画的境界作为参照。人们常说“江山如画”而不说“画如江山”可见画境更具有艺术表现力,是客体美的升华。建构画境是古代中国文人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自觉追求的方向。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也同时从事景观设计如:清代的石涛。他设计的扬州片石山房被誉为“人间孤本”。因借手法的巧妙运用和通过园路的巧妙组织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众多的景致。受到传统山水文化的熏陶,造园之人尝试运用各种手法创造画境。
5结语
从传统山水文化中吸收营养,感受山水画中的哲学思想,使我们的环境设计作品具有一定的内涵,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统筹规划,在设计中做到“意在笔先”、“胸有丘壑”。当代的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要清楚的认识传统的中国环境设计(园林)就得了解中国山水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当前不是有学者为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布局(如:朝向、选址)而研读风水理论的吗?只有追本潮源真正了解传统园林规划思想中对画境的自觉追求,才能真正领悟中国式环境传统的精髓,并將其运用于现代环境设计之中,达到“从心不从法”的自由境地,创造出一批有内涵、富有生命力的环境设计作品。产生譬如人们在纽约心境园中走了一圈后的感受岁月往复,流转经年。
参考文献:
[1]龙彬;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山水特质及其营造方略[J];城市规划;2002年05期
[2]原丽红;朝克;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资源现代转化的可能性思考[J];理论学刊;2009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