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京剧和学管理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on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谈到某人出身正宗时,经常用“科班”这个词。殊不知,最典型的科班一词,是学剧中的说法。仔细考察学京剧的“科班”,可以给被视为学管理正宗的MBA教育带来一些启示。
  京剧的兴盛离不开学习,京剧的学习有许多讲究。古代唱戏不是靠学校教育,而是在戏班子当学徒磨练。久而久之,戏班子就形成了许多学戏的规矩。唱念做打,有了一套程式化的教授方法。经过这套程式练出来,就叫“科班”出身。
  历史上凡是学戏者,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或是家传,或是喜好,或是谋生,或是消遣。但是,绝对不是为了赚钱,无一例外。这一条看似简单,却决定着戏班子的方向。而凡是教戏者,几乎没有人靠此谋生,他们都是在舞台上滚爬摸打练出来的角儿,尤其是名角更是大把花银子的主儿,唱戏挣来钱再贴到教戏上。有的戏班子,如晚清到民国的富连成社,教戏的师傅还要发下誓言:不为发家致富,只为传留梨园香烟,不得争名夺利,只能倾心授徒。这一点,倒同管理学刚刚诞生时的情形很相像。一百年前的泰罗、法约尔,都是在自己的事业上大有成就,为了事业的传承,不惜“赔钱赚吆喝”到处讲授管理。泰罗更是给自己定下规矩,绝不收钱讲课。从这一意义上看,如果把MBA作为创收途径,那么,管理教育就从根本上走偏了方向。
  戏班的传授,首先要养成气质,技艺倒在其次。所以,戏班都有严格的规矩。从学徒开始,遵守这一套规矩比学戏更重要。比如,后台的座位是固定的,甚至后台的动作细节都有苛刻的要求。不同的角色下场后该怎样走,什么箱子归什么角色坐,脚不准磕碰箱子,特殊扮相(加官、财神等)不得仰面,穿什么样的戏装就要有什么样的举动。这些规矩并不能增添唱戏的技巧和能力,但却能使演员形成符合艺人形象的神态和气质。在总体要求上,“学戏先学做人”,“艺高还须德高”。富连成社的科班训词“四要四戒”就很能说明问题:“要养身体,要遵教训,要学技艺,要保名誉;戒抛弃光阴,戒贪图小利,戒烟酒赌博,戒乱交朋友。”现代人才培训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许多专家都强调基本素质比专业技能更重要,与戏班异曲同工。
  最重要的是,戏班不是学理论,而是重实践。所谓学戏,实际上就是一字一腔的跟练,一招一式的模仿。师傅根据徒弟的实践表现指导点拨,徒弟根据师傅的示范用心揣摩。他们都知道,唱戏必须在舞台上见真章,没有过硬的本事上不了台。而这种本事不是之乎者也,不是文思泉涌,而是实实在在的唱念做打。这一点,可以说是学戏的关键。管理与唱戏不一样,但有些道理是相通的。也许,案例教学正是为了突出这种实用性。但有一点值得今日的管理教育注意,案例不是抄近路,比纯粹理论讲授更费劲。传统京剧科班的教学把演戏变成了实干,MBA的案例教学不能把实干变成了演戏。
  另外,强调实践不是否定理论。就以戏班而言,教学完全是师傅带徒弟的实践,而师傅必须精通剧本和表演内涵。学戏的不能只会背剧本,教戏的不能只会做示范。在历史条件的限制下,许多师傅没有理论,但他们丰富的经验总结比抽象的理论更精彩。在这一方面,管理教育同戏曲教育是有差别的。不过,我们不妨反问一句:那些抱怨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用不上的,是不是只学会了背诵剧本?那些抱怨学生不重视理论学习的,是不是根本就不会唱戏?
其他文献
管理是一种艺术,它是超越勤勉、拼搏、奋斗、辛劳之上的一种新的境界。  有一个说法。凤凰的创业史就是一个疯子和500个疯子的故事。  这种“疯”主要指的是斗志。在政治导向以及对于时政的把握、经济运程的走势方面,凤凰卫视还是非常理智的。  凤凰台上凤凰游。刘长乐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凤凰的成功,是管理方式的成功。” 因为凤凰为一群理想主义者搭建了一个让他们尽情展示的舞台,于是这些凤凰人心中有了一种认同
期刊
愈演愈烈的金融风暴正在将成千上万的企业逼上悬崖,从美国的汽车三巨头到中国沿海的上万家中小企业。市场需求一天天萎缩,企业销售额急剧下滑,过去依靠繁荣的市场驱动,大规模扩张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在市场萎缩的条件下奋力求生,对大部分企业来说,成本成为了她们唯一的救命稻草。  我们知道,企业只有依靠赢利才能生存下来,而利润来源于你的收入和成本的差额,也就是说扩大收入与降低成本两个途径,那究
期刊
TVB经久不败的秘诀是紧跟潮流。他将自己的经营之道比作女士选择高跟鞋,一会儿粗跟,一会儿细跟,美与丑的取舍只在于是否合时宜。   邵逸夫是最接近比尔·盖茨的中国企业家。  从大学里的“逸夫楼”,到TVB里的肥皂剧,再到经典、怀旧的邵氏电影,他总是不经意地与我们相联。大陆认识他主要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香港记忆他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世界为之瞩目,则是因为一个奖项——“邵逸夫奖”。无论是设奖宗旨还是巨额
期刊
栏目主编:刘文瑞教授  主要撰稿人:杨柯、卢欢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在经济上开始称雄世界,当美国产品面对日本产品节节败退时,被称为“日本战略之父”的大前研一打破了西方关于日式管理的种种神话,独具一格地提出了日本的战略思想艺术,他的《战略家的思想》一书由此而成为经典。大前研一的战略思想,跳出了西方熟悉的数量经济学分析模式,以最简洁的顾客、公司和竞争者三者关系作为战略框架,强调战略中的直觉和
期刊
“在当前的经济衰退期,优化人力资源,运用正确的战略提高员工尽职度并帮助其发展,以及进行最佳的人力资本投资,这些对企业而言更加重要。当下的经济环境给企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高效、尽职的员工是您最大的竞争优势。”美世咨询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M. Michele Burns说。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它将挑战全球雇主和雇员的决心与承诺;挑战养老基金和养老计划的基础以及我们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方式;挑战企业
期刊
金融危机,企业破产倒闭,频繁的裁员风波……这个冬天的寒意已经让所有人打起冷颤。在宏观经济环境困难、市场萎缩的外部压力之下,众多企业身陷危机,或面临战略转型,或濒临生死考验,如何过冬?何去何从?  毋庸置疑,面临直接这场考验的就是企业领导。如何带领自己的团队、公司平稳度过寒冬成为许多企业领导者的案头急事、大事。试问,在此危机时期,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做什么,如何做,才能助益企业平稳过冬呢?  
期刊
大前研一有一本十分出名的书:《专业主义》。这本书开宗明义作出了这样的预言:“专家阶层的势力迟早会增强,并动摇日本的产业界。”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大前所说的专业和专家到底是什么?  人们说到专家,往往会联想到某种专门技术,某一专门学科,某类专业知识,久而久之,干脆就把具有某种证书并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员称为专家。但在大前眼里,这些统统算不上专家,充其量不过是个技术员而已。真正的专家,是熊彼特所说的具有创新
期刊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日本管理奥秘成为管理学界的一种时尚。在这一方面,威廉·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具有代表意义,可以同大前研一的系列著作相媲美。  大内的Z理论,立足于从理论上澄清美国学界对日本企业的误解。70年代的美国管理学家,对日本企业往往具有神秘感。一个在战后废墟上重建的社会,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实现了日本经济的再度崛起。尤其是这种崛起的动力来源,不是照搬美国
期刊
一向对营销(实践)抱有特别的兴趣,因为很迷信它那种改造世界的巨大潜能。更根本地,是它可以隐藏在不去触及人类基本需要(need)的伪装中(科特勒语),却严格地影响、塑造,并改变着人类的欲望(want)和需求(demand)—这个社会生活的决定性力量。  我们每个人都被林林总总的理念、产品、服务所包裹着,也被形形色色的广告、宣传、促销所刺激着,营销者还希望我们与他们建立长期的、紧密的、排他性的利益和情
期刊
栏目主编王圆圆:  本刊2008年第2期发表了一篇题为《企业创新:从封闭到开放》的文章,简要论述了企业创新模式由封闭式创新转变为开放式创新的社会、经济、技术背景,并对比了两种创新模式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开放式企业创新的实现途径,最后以传统企业的代表宝洁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代表英特尔公司作为案例进行了说明。在这里,我们对开放式企业创新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更详细的论述,以对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进行更明确的指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