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杂说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vili18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图书销售排行榜上,励志类书籍常常名列前茅,这似乎暗示读者对来自他人的忠告存在着严重饥渴,只要不是令人讨嫌地在耳边嚼舌,而是峨冠博带地端坐在书页里,那么聆听他的开导就不失为一桩美事。励志书大致有两种,格言类和故事类,虽然故事类的励志书通常更畅销一些,但格言类的励志书也只是稍逊一筹罢了。
  相对而言,格言大多是思想的精华,语言的精粹,玩味格言对谁都不是一件可以指责的事。可以指责的是在格言面前放弃思考,以投诚的态度听任格言对自己的大脑施加蛊惑。
  此话怎讲?笔者以为,自然生成的格言(区别于人为炮制的格言)形成时有它的环境,它是一条鲜活的鱼,生存在特定的水域里。以文本为例,格言无不栖息在一定的上下文关系和时代背景里,一旦脱离具体语境把它单独拿出来欣赏,人们就得留神确认,自己面对的到底是一个观念活物,还是一个丧失了生命力的美丽标本。比如,国人特别喜欢引用黑格尔的格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据我所见基本上都理解错了其大意,这类引用除了拿它来摆谱蒙人,别无用处。黑格尔当初说的是反话,目的是为了讥讽普鲁士当局。
  格言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但稍有不慎,格言还可能忽悠我们的头脑。由于格言是从原初语境中演绎而出的——继续那条鱼的比喻——凡是从原文中剥离而出的格言都存在一定的“脱水”现象,这便导致格言具有的所谓深刻性先天地具有片面性。极端地说,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万物生长靠太阳”这一貌似颠扑不破的真理也变得不再可靠了。生活中我们发现,盲信某些格言不仅不能升华自己,甚至还可能暴露出自己内心的卑微和渺小。比如,凡是喜好引用“好男不和女斗”的家伙,多半是衰男,理由很简单,他缺乏属于自身的优秀品质,只能寄望于混迹在一个庞大性别的团体里,窃取一点绵薄的自尊。
  汉语里还存在一种结构魔术,似乎只要把文字按照某种因果式或对偶式原理摞起来,再借助和谐的音韵和铿锵的节奏,就会让人因为耳膜上的受用而不自觉地放弃思考,并诚心接受。例如,小说《三国演义》里开篇的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一个范例,其实它只是形式上貌似有理而已,是否当真有理,我们还得借鉴老子的观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虽然老子这两句高见同样有采用语言魔术的嫌疑,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里,天下被理解成只是“秦失其鹿”与“逐鹿中原”的过程,其中没有文明的演进、科学的进化和法制的昌明,历史只是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这类字面上气魄宏大的历史观实质上散发着一股愚昧气息,不可不察。
  喜欢在小本本上记录格言或许不失为一种好习惯,只是一旦不假思索地把格言奉为金针度人的金玉良言,就可能是坏事了。
  
  广东省高要市文峰路明珠花苑19栋303室(526100)
其他文献
毛泽东提倡文章写好后要“认真地加以删改”。他这种认真删改的范畴一直改到一般人不太当回事儿,也不太注意的“小不点儿”——标点符号。这正如郭沫若所说的那样,他写文章“连标点符号也不放松”。   1938年5月12日,毛泽东为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而给当时的中央军委编译处处长郭化若的信中说:“第一节最后修改毕,可即付印,校对须注意,你至少校一次。二、三、四节抄好后送我再看。”在信的落款后面,毛泽
期刊
多年来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一个重心=三个支撑点+一个辅助点”的教学模式,求新,求实,求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素质。    一个“重心”:摸清学生“底细”,明确培养目标    语文教学要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为语文老师,对整体学生或每一个学生在各个学段、各个学期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基于此
期刊
“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千里封疆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虞姬歌舞悲垓下,汉将旌旗逼楚城,兴尽计穷征战罢,松荫花影满棋枰”。读者一看便知,这是一首咏象棋的诗。楚河汉界,两军对阵,势均力敌,运兵决战,尽在诗中,妙趣横生。  象棋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之一。下象棋是民间广为流行的文娱活动,也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和科学内容的“智力”体育。它能颐养性情,陶冶情操,磨炼意志,锻炼思维,祛病延年,促进健
期刊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然而,由于受活动时空这个“瓶颈”的制约,大部分学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是不能经常性地开展的,即使开展也常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怎样打破这个僵局呢?在实施新课标语文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发现将学校
期刊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人们分析、认识和鉴别事物的重要方法。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人们总是通过对相似或不同事物的互相比较才获得正确认识的。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正体现了这种意义。语文新课标把思维品质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特别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期刊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祖咏的应试之作。当时主考官出的诗题就是“终南望余雪”。前来应试的知名诗人祖咏拿到题目之后,仔细揣摩了诗题的画面和意境:一场雪后,天霁云开,长安城里和城外的平野,雪已融化,只有长安对面的终南山尚有积雪。祖咏推敲再三,便秉笔疾书了这四句诗。写罢四句,觉得已经意尽,再写便是多余。但当时朝廷的试帖诗有规定
期刊
每一段语言,每一篇课文里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与感情。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的过程。如何去发现美?对于当前阅读教学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孩子们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用眼睛去发现课文的美,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中的意境,美丽的眼睛定会读出美丽新世界。下面笔者通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家》一文,来说说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启蒙方法。    一、用眼睛发现课文中的形象美    自然现象,
期刊
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动,即运动或声响;静,即静止或寂静。  动静结合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复杂,笔者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略举几例,浅谈“动”与“静”的关系及其艺术效果。  第一,以动衬静,动中寓静。王维的《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该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而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景,诗人正是通过这些动景来衬托春涧的幽静。《山居秋瞑》
期刊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贬官华州后,当地发生饥荒,诗人乃弃官去了秦州。当时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战事紧张,音信不通,夜月、秋露引起了诗人对弟弟的强烈思念,于是在边塞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写对战乱中弟弟的思念。  首联描绘了
期刊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最好地体现了闻一多新诗“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原则。几乎所有的教学参考书和网上的教案,都认为这首诗在选取意象上别具匠心,和康桥这个地方及其美景告别,却避开了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等这些人间烟火。诗歌写得很美,有一种淡淡的忧愁,这种淡淡的忧愁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这首诗能够得到众人喜爱。  这种说法是不错的。作为离别诗,不忧愁是不可能的。那些整体情感基调忧伤的诗我们且不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