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gp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幸福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二者相互作用,是“利他”与“自利”统一的关系,将它们有机融合起来是必然的选择,既有利于幸福教育重要性的彰显,也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走进大学生内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二者目前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为了改变这一状态,理论工作者、一线教育者都在努力着,提出了许多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幸福教育;“自利利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8 — 0138 — 03
  何谓“幸福”?费尔巴哈曾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1〕因此,增强幸福感是人生之路的最高目标,致力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也要关注幸福感,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指数,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之学。
  幸福教育就是致力于提高幸福感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幸福教育只有渗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全面地影响人们,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幸福观、提升幸福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囊括了幸福教育才能走出困境,走进大学生的心灵。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与幸福教育相脱离的现象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课程中,我们鲜见“幸福教育”的相关字样,在进行幸福教育的活动中,我们也无意识借鉴、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应当密切联系的两项工作却如同两条平行线毫无交点,呈现出相脱离的状态。这不仅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大学生幸福感的淡化。在建设幸福中国、文明中国的大环境中,我们要努力改变这样的“异化”现象,探索新的出路,当然,出路的创新是建立在对现象的深入把握上,由此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成为了前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幸福教育相互脱离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狭窄。当前的高校思政工作将重心放在了道德教育上,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道德的本质在于“利他”,一种行为之所以是道德的是因为它为他者服务,为他者带来了幸福感。道德的这种“利他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过于单一、狭窄,忽视了自我幸福感的追求,即“自利性”,甚至出现“谈及自身幸福即是自私”的错误观念导向,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与自己无关的东西加以排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了幸福意蕴,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幸福教育的脱离。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局限性。随着教育技术与教育科学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是,纵观这一系列的创新会发现关注点都集中在了手段、方式的科技性、现代性的创新上,而忽视了对大学生接受心理的关注,正因为如此,那些“新”载体,例如互联网教学等仍是未受到学生的欢迎,未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载体创新的局限性禁锢了人们的思维,也使得“幸福教育”这个美丽的载体被忽视。“以幸福
  教育为载体”就是通过幸福教育这个途径向大学生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
  息,具有内容人性化、過程体验性、影响渗透性的特点。〔2〕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体现在很多方面,在学术界亦有目的论、作用论、能力论、结果论、价值论等诸多提法。〔3〕但是功能的挖掘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明显不足,尤其是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重视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远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幸福教育的距离。殊不知,非自为、非自在的事物必须通过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来实现自身的功能,〔4〕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人的主观幸福感,必须打破这种与幸福教育相脱离的现状。
  第二是高校幸福教育的角度。高校幸福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脱离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的幸福教育发生了错位。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环境中符号性的教学质量、就业质量等受到重视,而大学生深层次的教育幸福的主题虽有所回暖,但仍未彰显,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这样的教育环境自然阻碍了幸福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此外,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美好感受,对其的培养应侧重于情感的体验、生活的实践,而高校的幸福教育仍是侧重于理论的传授、课堂的交流,并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结果就是:幸福教育并不幸福!
  另一方面,高校幸福教育受到后现代幸福观的挑战,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后现代幸福观以享受即时性的幸福,以不认可长远规划、长远利益或打算,不将幸福延迟享受等为特征,具有流动性、不确定性和求新求异性等标志。〔5〕这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倡导积极向上、宣扬传统美德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大相径庭的,而高校开放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大学生们更多地接触到了后现代的各种观点,较好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追新求异的青春心理让他们极易受到后现代幸福观的影响,从而给高校幸福教育带来巨大冲击,也给思想政治教育与幸福教育的融合增添障碍。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幸福教育相互脱离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铺垫了基础,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幸福化,实现幸福教育的深入人心。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幸福教育的关系分析
  2011年的“两会”上,“幸福”成为最瞩目的字眼,在这阵幸福之风的暖化下,各个高校也日益加强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但是效果却不如人意,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幸福教育相互脱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它的发展,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摆脱这种脱离的状态需要厘清二者的关系,找到它们的契合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幸福教育的重要途径
  前文中提到:幸福是一种主观的美好感受。但是绝不是纯粹的主观感受,它还包括“知”的层面——对幸福的理解和评价,形成一定的幸福观,以及“行”的层面——付诸行动的对幸福的追求,因此,如若仅仅依靠主观的追求,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也就是说幸福还需要客观的教育与引导。亚里士多德在讨论“幸福是学到的,获得的,以什么办法培养出来的,还是某个神的恩赐或机遇”问题时,充分肯定了通过学习,通过努力获得幸福的重要意义。〔6〕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幸福更需要教育,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发生了歪曲,“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等成为很多人的追求,甚至出现了“坐在宝马车上哭也是幸福”的可怕观念,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反倒被渐渐遗忘,这难道还不需要教育的介入,还不需要教育的引导?   当然幸福教育的途径有很多,每一个学科都应当引入幸福教育的理念,从不同视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追求真正的幸福,因此,我们与其说幸福教育是一门学科,不如说其是一种理念,如同价值观教育一样。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要肩负起幸福教育的责任,它是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就体现在它不是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的,而是着眼于思想的教育,它重在解决人们精神和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7〕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与幸福教育有着密切的契合性,是幸福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 幸福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和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直指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思想的转变和发展,所以,它面向的对象是人,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是为人服务的。那么,人的本原是什么呢?或者说人的最高追求是什么呢?是幸福!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写到的:“幸福”是人们“行为所能达到的一切善的顶点”、“正是为了它所有的人才做其他的事情”。〔8〕马克思也十分强调对幸福的追求,无产阶级革命不正是无产阶级追求幸福的事业吗?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形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也成为了高校幸福教育的指导思想。既然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注“人”的,人的最高目标又是“幸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追求幸福,必须致力于幸福教育,且要将幸福作为本原和目标,其他的分目标要服从于此。
  (三) “利他”与“自利”的统一
  通过前两点,我们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和幸福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的契合点不仅从理论上来看有着强有力的说服力,而且在实践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和现实的可行性,幸福教育必然要深入人的思想与心灵,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涉及幸福,引导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这是其应有之义。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利他”倾向与幸福教育的“自利”倾向似乎是一对难以和谐的矛盾,也加剧了二者的分离,这一点在前文已经论及。事实上,道德的“利他”与幸福的“自利”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并不存在矛盾。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二者的统一关系:
  首先,“利他”也是一种“自利”。“利他”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报答的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例如山村教师无怨无悔地投身大山教育孩子、人民解放军义无返顾地解救被困的群众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利他”行为,它们所呈现出的共同特征就是一心为他人、毫不利己!“自利”则是指以利己为主的行为,强调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它并不同于“自私”,“自私”是指在利益冲突时选择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他者的利益,“自利”并不涉及利益的选择,更不会伤害他者的利益,“自利”是一种正常的内心需求。也正是因为“自利”的这种特性,给予了它与“利他”可沟通的可能性。如何沟通呢?试想一下,当你帮助慌乱的同学拾起散落一地的书本,对方报以微笑与感谢时,你的内心是不是会非常愉悦呢?这就是二者的相通之处,“利他”的同时得到道德上的肯定,得到良心上的慰藉,得到心情上的舒畅,从而实现“自利”!二者的此即彼的关系借用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的话说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利他”亦“自利”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父母与子女之间不正存在这样的一种互相给予又互相收获的关系吗?父母无私地为孩子付出一切,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当看到孩子取得成绩、收获成长时,他们必然会发自内心的快乐,倍感幸福;同样的,子女在看到父母恢复健康的时候,几日的熬夜辛劳随即便烟消云散。需要强调的是,通过“利他”收获的“自利”也是幸福的一种,是真正的幸福,由此,“利他”也是一种“自利”就很好地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幸福教育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再则,“自利”是为了更好地“利他”。《佛遗教经·众生得度》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这里佛教表达的是修身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自他二利,一方面,通过“利他”我们可以收获“自利”,另一方面,实现“自利”也是为了更好地“利他”。“利他”行为带来的幸福感觉令人难以拒绝,这也是人的追求幸福的本性使然,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我们必然会去实践更多的“利他”行为,逐渐形成行善的习惯,养成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建设文明的现代国家,这不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努力的目标吗?“自利”的幸福感为人们带来了“利他”的动力,而且这种动力是发自肺腑的,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毫不桎梏这种幸福感的追求,相反,应当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鼓励这种幸福感,培养大学生对之的追求能力。
  三、 幸福教育寓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既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幸福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且二者目前处于“异化”的分离状态,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状态无疑就成为了又一重要课题。关于将幸福教育寓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由于我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只能从构想理念上提出一些想法,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对幸福教育的关注,更缺少对学生主体的幸福感的关注,多数学生表示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枯燥乏味、飘渺无用,这无疑导致思政课内容的真理性和親和性的缺失。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幸福教育贯穿其中,例如教育内容需要讲究层次性以适应幸福的不同境界的特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幸福之学。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方面。前文已经提及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强调体验式的幸福感的培养是相矛盾的,那么如何使二者和谐呢?我认为在思政课的课堂上要强调对话式的交流方式,教师多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学生在交流中逐渐成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活动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实践中感性的体验,让幸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让学生的幸福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幸福教育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情感的积累过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选择要有统筹性,要循序渐进,直至起到质变的效果。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方面。环境对人们情感的熏陶作用自不必说,美好的环境有利于人们对幸福的感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这样的影响因素,努力营造活泼青春、顺应时代、迎合心理的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增添幸福的味道。
  幸福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二者相互作用,将它们有机融合起来是必然的选择,既有利于幸福教育重要性的彰显,也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走进大学生内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二者目前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为了改变这一状态,理论工作者、一线教育者都在努力着,提出了许多可供参考的建议,为我们绘制了美丽的蓝图,我们应当有足够的信心坚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越来越幸福,教师教的幸福,学生学的也幸福,成为幸福之学!
  〔参 考 文 献〕
  〔1〕王甲成,张超. 大学生幸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01):109—112.
  〔2〕张勖. 幸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8):14—17.
  〔3,4〕龙溪虎. 幸福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维度〔J〕. 求实,2009,(12):92—94.
  〔5〕刘望秀.后现代幸福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J〕. 教育探索,2010,(05):124-125.
  〔6,8〕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 尼各马可伦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彭永东.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实践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40—144.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其他文献
吸引台湾农业人才来大陆二次创业 近年来,随着两岸农业经贸交流日益频繁,两岸农业合作日益紧密,大陆方面先后批准福建、海南、山东(平度)、黑龙江(哈尔滨市、大庆市、牡丹江市、
在我国管理体制走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城市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区上要为政府分忧,下要为百姓解愁,社区所承担的工作责任越来越大,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社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传统的生活方式方法不断改变,创新产品不断出现于市场上,让消费者感觉到各种新技术带来的方便与实用性.同时,工业发展到今天,对能源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微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置身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环境中,探讨“大众化”的新形式和新特点,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提高
财务管理是指企业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整个企业管理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
[摘 要]近些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渗透到了高校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带来极大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给我国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紧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正视基础设施条件差、师资匮乏等问题,进一步加大网络技术开发、培育专业教师等探索解决路径。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