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电影声音观念启蒙探赜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声电影进入中国并非一帆风顺,从使用留声机配音的“说话电影”[1](1913)到爱迪生漏洞百出的“新卡尼托风”[2](New Kinetophone,1914)都曾借着“有声影戏”的噱头来过中国,然而这些有着天然缺陷的试验品并未获得中国观众的认可。直到1926年底,上海百星大戏院放映了17部试验性质的有声短片①大获成功之后,有声电影才以全新面貌再次来到中国。1927年华纳公司的《爵士歌王》(Alan Crosland,Jazz Singer)给有声电影打了一针强心剂,不仅推动了美国有声电影的变革,还引发了它在世界范围内的讨论,这股潮流也涌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并成为当时各报刊杂志的热议话题。其中,六合影业营业公司发行的《电影月报》就是有声电影在国内最早落脚的舆论阵地之一。
  与同时期的其它报刊杂志相比,《电影月报》中的系列文章对有声电影的阐释最为全面也最为系统,奠定了《电影月報》在中国电影声音史学研究中不可撼动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章启蒙了中国早期电影人的声音观念,并为有声电影进入中国做好了准备。
  一、历史层面的启蒙
  对于一件新发明,人们总是不约而同的想要去了解它的发展历程以及有哪些人为此做过贡献。《电影月报》刊登过两篇回溯有声电影发展历史的文章,一篇是沈诰的《有声电影发明史》[3],另一篇是仲言的《有声电影略史》[4],两位编辑对有声电影的繁杂信息进行了筛选和翻译,不经意间贡献了国人眼中关于电影声音最详细的早期史料。电影史学家郦苏元曾经说过:“史学是以史料来建构历史真实的科学,史料是史学的基础、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学实质上就是对史料进行学术性规范性的解读和考察”[5],这两篇文章不仅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在某种程度上更可以认为是中国电影声音史学研究的起点。
  (一)专注于胶片录音方式的沈诰
  沈诰的《有声电影发明史》没有把当时最流行的蜡盘录音方式作为关注对象,而是直接聚焦在更具潜力的胶片录音方式上,他梳理了每一个重要的技术节点,展示了胶片录音的发展过程: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卢默(Ruhmer)发明的弧光灯实现了电光感应;
  1921年,美国伊利诺洲立大学教授铁可辛纳(T·Tykociner)基于卢默的发明,把转换为光能的声音信号记录在胶片边缘上;
  1921年,无线电先驱李·德弗雷斯特(Lee DeForest)博士利用其发明的三级真空管信号放大功能,有效改善了变密式声迹的录音清晰度;
  随后,德国科学家尤金·路斯特(Eugene A Lauste)又把变密式声迹升级为变积式声迹,胶片录音质量得到再次提升;
  1926年,西电公司和AT
其他文献
我国高校的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主要是从1990年前后开始在各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的艺术学学科逐步设立的,其学科门类划分也是归为文学类专业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其教学往往侧重语言文学类课程。据《2010年招收艺术类本科专业普通高校名单》相关数据统计可知,2011年全国艺术类本科在校学生达117万人。2010年,具有艺术类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院校已达839所,其中戏剧与影视学相关专业的招生院校达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是当代东欧艺术电影导演的一面旗帜,他的电影作品多数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创作特征,其擅于把握底层民众的生活特质描写,结合国族认同、历史政治背景等元素在影像上进行拼贴建构与创作想象,并借此展开自己的思想表达与审视批判。影片《马拉多纳》(Emir Kusturica,2008)以马拉多纳的个体经验为拍摄主体,结合导演库斯图里卡深入参与到采访拍摄马拉多纳的过程记录,用另一种影像叙事
一、认同一一电影的永恒话题之一  “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dentity”,最早由弗洛伊德引入心理学领域,一般认为“认同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格统合机制的概念,即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同一性和一贯性,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因此,这个概念又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一般将认同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用来确认我是什么、我是谁的过程,社会认同则是确认我
[摘要]台湾导演侯孝贤是一位公认的电影大师,他在1983年拍摄了《风柜来的人》,这部电影用富有象征意义的镜头空间和散文般既抒情又紧凑的结构记录了80年代台湾年轻一代青春成长的酸涩与迷茫,成为侯孝贤电影叙事风格成熟的标志性作品。  [关键词]侯孝贤 《风柜来的人》 叙事风格    台湾电影《风柜来的人》获得1984年第六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这是导演侯孝贤第一次获得国际大奖,也是他找
人为何而犯罪?又为何忏悔?自新本格派推理兴起以来,犯罪故事的悬念逐渐由精妙绝伦的犯罪过程的设置转移到了对犯罪动机的深度追问。每个人的犯罪都有所缘由,人性之恶与命运压迫在此交汇,并绘出了深沉的伤悲——无论对犯罪者抑或受害者。2015年上映的国产悬疑电影《冰河追凶》,以多重叙事结构并进的剧本手法,冷酷寒峻的北国背景,辅以众多大咖明星的精彩演技,在悬疑犯罪片的类型包装下,向我们追问人性与正义。  该片由
徐铁君 1948年生。上海市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幼习颜柳,1969年起师从著名书法家胡问遂先生。楷书主研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和《化度寺》及虞、褚,上溯隋、魏晋;兼攻行书,以“二王”为宗,借鉴李邕,神仪白蕉;草书攻习十七帖、旭素及王铎、倪元璐、徐文长诸家。近数年来酷喜魏碑及汉碑、竹木简,醉心于书法艺术近五十年。  作品入展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中日)上海——大阪历
置身于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包括电影在内的中国文化,已经不由自主地卷入了世界流行文化大潮。中国电影人已经深感与世界电影的差距,正在努力打磨中国电影,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但需要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方面不尽如人意。以2017年8月火热的电影《战狼2》为例,在国内市场票房一路飘红,造就了现象级的观影记录;而在国际市场却连连遭受冷遇,造成了心理失衡,而中国电影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巨大落
电影《十二公民》(徐昂,2015)改编自1957年美国电影《十二怒汉》(西德尼·吕美特,1957),12位学生家长组成一个模拟陪审小组,讨论一起几乎被定案的“富二代弑父案”。《我们与恶的距离》(林君阳,2019)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线索讲述了杀人犯李晓明在戏院无差别杀人后,其辩护律师王赦、犯人家属李大芝与罹难孩子的家属宋乔安刘昭国夫妇之间的辩论;一条线索是青年新锐导演应思聪因对创作的苛求、失恋的打
丁观加1937年11月,出生于长江口崇明岛,祖籍山东济阳。1960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1978—1998年,任镇江中国书画院副院长、院长20岁。2002年11月,退休后移居北京。1987年开始在上海、北京、广州及日本、德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16次;在日本、德国及国内出版《丁观加水墨画》等5本画集;发表书画文论30多篇/主编《墨海扬波》等文集2部。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
《电影双周刊》(CITY ENTERTAINMENT)创刊于1979年1月11日,被迫停刊于2007年1月24日,见证了香港影坛28年的兴衰历史,堪称香港唯一一本专业电影刊物,在香港电影界颇具权威。期刊由陈柏生、舒琪、刘志华等人创办,是文艺青年主导的电影杂志,编创者对《电影双周刊》最大的愿望,是为团结与推广香港的电影文化尽些绵薄力量。同时,杂志的立场认为,它是一本意见杂志,将会通过中肯的意见帮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