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1年出生,广东广州人。199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至2008年执教于广东教育学院美术系,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与科学专业博士后。现为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成员、广东中国画学会理事、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工作室主任、《艺术与科学研究》丛刊副主编。
《艺术沙龙》:您觉得“新水墨”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吗?如何看待“新水墨”的发展?
刘文东:“新水墨”似乎是为了一种新的形式而产生的说法。水墨仅仅是一种材质,并无新与旧的区别,主要是制作者的观念在发生着变化。此时的“水墨”已经不再具有强大的文化指引,而是回归到材料的范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材料思维的延伸倒不失为一种尝试与实践。水墨在当下已经衍生出许多具有视觉吸引力的图式,也极大地拓展了水与墨的张力。
《艺术沙龙》: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刘文东:中国画需要传承早已是一种共识,传承不是守旧,更不是固守,但也不可将创新作为中国画变革的唯一动力。中国画并不需要激进的创新行为,现在反而是对中国画传统的探究过于肤浅,急于在传统中探取一鳞半爪而异变出一种视觉新象。“时代性”是一种具有明显时效性的话语所指,为“时代性”而做的艺术品是否代表着它所处的时代值得质疑。作为艺术家思路必须清晰,“时代”是一种回溯的话语,每个个体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当中,不需要回避也不需要过分关注,毕竟时代是被后人述说的语境。
《艺术沙龙》:您更在意市场认可还是学术认可?
刘文东:市场与学术在当下的艺术家眼里不再具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得到学术认可而没有得到市场认可的艺术家似乎还没有出现过,得到市场认可的艺术家在学术上也不会太差,毕竟艺术市场不是盲目的。市场是由为数众多的艺术爱好者与藏家组成,支持艺术家在市场上的被认可最关键还是学术的支撑。因此在当下,学术与市场是衡量艺术家的不同指标,更是促进艺术家成长的双效标杆。
《艺术沙龙》:您怎样看待学生比老师的画价高?
刘文东:我并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因为这一话题已经将画作的价值定位在价格上,价格具有非常多的被动因素,所以仅能作为参考。
《艺术沙龙》:您认为互联网对自己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刘文东: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所有资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互联网给予我最大的好处在于节省了许多寻找初级资料的时间,某些不确定的信息可以通过模糊搜索的方式渐渐地使其清晰化。
《艺术沙龙》:您经常在网上购物吗?有作品在网络上成交吗?
刘文东:我经常在网上购书,尤其是一些仅仅知道书名的书籍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易寻找到,这一点非常便利。我从没有试过在网上销售作品。
《艺术沙龙》:您有拖延症吗?日常生活中您如何管理时间、提高效率?
陈文瑛:我有拖延的状况,但是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病。当下的人群都非常讲究效率,却失去了悠闲和自如,并不见得效率提高之后人们可以得到更多悠闲的享受时间。相反,效率的提高使得个体变得更为忙碌,欲望更加膨胀。
《艺术沙龙》: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创作,您有何打算?
陈文瑛:我未来的创作依然以传统青绿、金碧山水作为主攻方向。由于传统青绿画作所流露出的“富贵气”主要是在传统色彩的色相搭配与矿物质颜材赋色的深浅度上下功夫,而前期的线描阶段也必须达到不温不火与严谨适度,这一种视觉价值是值得我深研探究的。其次,金碧山水的文字记载似乎仅仅存在于文献上,图式非常稀少,故而如何达到金碧辉煌却不艳俗还需要不断探索。本人还是想先回到传统中好好深挖再考虑所谓的“创新”问题。
《艺术沙龙》:您订阅期刊吗?近期关注的报刊有哪些?
刘文东:以前有订阅期刊,十多年前曾经非常关注《美术观察》中关于美术教育与中国画教学方面的文章,后来此类文章越来越少了。现在关注的报刊也越来越少。
《艺术沙龙》:请聊聊您最喜欢的艺术家。
刘文东:我求学期间非常喜欢岭南的关山月、黎雄才两位先生,因为“岭南画派”两位大家在严谨的技术与准确的微观表达上促成了我细腻的作品定位。北京的李可染先生在写生作品的意境表达与创作作品的单纯静穆方面,使得我明白对画作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调整才有可能出现一张“精彩”的精品。安徽的黄宾虹先生对“五笔七墨”的总结,也使我对笔迹、对水与墨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新的认识。浙江的陆俨少先生让我体会到如何产生满纸烟云的生动,画面的鲜活是其最大的特点。现在由于自身研究领域的改变,更多将眼光投向四川的张大千,张大千先生对传统青绿山水的格调把握可谓后无来者。这些老艺术家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值得自己不断追寻的成就。
《艺术沙龙》:您觉得“新水墨”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吗?如何看待“新水墨”的发展?
刘文东:“新水墨”似乎是为了一种新的形式而产生的说法。水墨仅仅是一种材质,并无新与旧的区别,主要是制作者的观念在发生着变化。此时的“水墨”已经不再具有强大的文化指引,而是回归到材料的范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材料思维的延伸倒不失为一种尝试与实践。水墨在当下已经衍生出许多具有视觉吸引力的图式,也极大地拓展了水与墨的张力。
《艺术沙龙》: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刘文东:中国画需要传承早已是一种共识,传承不是守旧,更不是固守,但也不可将创新作为中国画变革的唯一动力。中国画并不需要激进的创新行为,现在反而是对中国画传统的探究过于肤浅,急于在传统中探取一鳞半爪而异变出一种视觉新象。“时代性”是一种具有明显时效性的话语所指,为“时代性”而做的艺术品是否代表着它所处的时代值得质疑。作为艺术家思路必须清晰,“时代”是一种回溯的话语,每个个体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当中,不需要回避也不需要过分关注,毕竟时代是被后人述说的语境。
《艺术沙龙》:您更在意市场认可还是学术认可?
刘文东:市场与学术在当下的艺术家眼里不再具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得到学术认可而没有得到市场认可的艺术家似乎还没有出现过,得到市场认可的艺术家在学术上也不会太差,毕竟艺术市场不是盲目的。市场是由为数众多的艺术爱好者与藏家组成,支持艺术家在市场上的被认可最关键还是学术的支撑。因此在当下,学术与市场是衡量艺术家的不同指标,更是促进艺术家成长的双效标杆。
《艺术沙龙》:您怎样看待学生比老师的画价高?
刘文东:我并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因为这一话题已经将画作的价值定位在价格上,价格具有非常多的被动因素,所以仅能作为参考。
《艺术沙龙》:您认为互联网对自己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刘文东: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所有资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互联网给予我最大的好处在于节省了许多寻找初级资料的时间,某些不确定的信息可以通过模糊搜索的方式渐渐地使其清晰化。
《艺术沙龙》:您经常在网上购物吗?有作品在网络上成交吗?
刘文东:我经常在网上购书,尤其是一些仅仅知道书名的书籍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易寻找到,这一点非常便利。我从没有试过在网上销售作品。
《艺术沙龙》:您有拖延症吗?日常生活中您如何管理时间、提高效率?
陈文瑛:我有拖延的状况,但是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病。当下的人群都非常讲究效率,却失去了悠闲和自如,并不见得效率提高之后人们可以得到更多悠闲的享受时间。相反,效率的提高使得个体变得更为忙碌,欲望更加膨胀。
《艺术沙龙》: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创作,您有何打算?
陈文瑛:我未来的创作依然以传统青绿、金碧山水作为主攻方向。由于传统青绿画作所流露出的“富贵气”主要是在传统色彩的色相搭配与矿物质颜材赋色的深浅度上下功夫,而前期的线描阶段也必须达到不温不火与严谨适度,这一种视觉价值是值得我深研探究的。其次,金碧山水的文字记载似乎仅仅存在于文献上,图式非常稀少,故而如何达到金碧辉煌却不艳俗还需要不断探索。本人还是想先回到传统中好好深挖再考虑所谓的“创新”问题。
《艺术沙龙》:您订阅期刊吗?近期关注的报刊有哪些?
刘文东:以前有订阅期刊,十多年前曾经非常关注《美术观察》中关于美术教育与中国画教学方面的文章,后来此类文章越来越少了。现在关注的报刊也越来越少。
《艺术沙龙》:请聊聊您最喜欢的艺术家。
刘文东:我求学期间非常喜欢岭南的关山月、黎雄才两位先生,因为“岭南画派”两位大家在严谨的技术与准确的微观表达上促成了我细腻的作品定位。北京的李可染先生在写生作品的意境表达与创作作品的单纯静穆方面,使得我明白对画作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调整才有可能出现一张“精彩”的精品。安徽的黄宾虹先生对“五笔七墨”的总结,也使我对笔迹、对水与墨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新的认识。浙江的陆俨少先生让我体会到如何产生满纸烟云的生动,画面的鲜活是其最大的特点。现在由于自身研究领域的改变,更多将眼光投向四川的张大千,张大千先生对传统青绿山水的格调把握可谓后无来者。这些老艺术家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值得自己不断追寻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