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与诗意化(评论)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19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诗尧,女,1986年生,满族,吉林九台人。长春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参加2015年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第19届全国散文诗笔会。
  司念的散文诗创作,可以放在诗歌的叙事学场域中考察,可以作为一种跨文类叙事学创作进行评析。同时,传统的古典化美学特质和现代的思辨式哲学意蕴,使得司念散文诗拥有别具一格的诗意化空间。
  司念擅于在散文诗里盛装多层次的叙事。
  首先,叙事时间与空间错落交叠,当下与历史时空更迭有序。这一组散文诗主题放置在“冬日”,带有明显的时间性——以社会“历史”时间和个人“历史”时间之反思反哺“当下”时间。如《下雪》,由“雪”创建出“当下”与“历史”并行的两个时空:当下时空——雪——雪人——孩子;历史时空——秦、唐、元时的雪——新时代的雪,分别对应帝王的雄心、仁人志士的忧心(担心)、逐鹿中原的壮志,以及新时代疫情之下人们同舟共济的真心与决心。再如《柏油路》,柏油路连接的小学与中学,是童年到青少年的成长历程。诗人在叙事中追忆柏油路修成之前的生活图景。这一成长过程的追忆,实际上是在探讨作为个人化叙事经验的内在心理图式。种着“蔬菜和瓜果”的“大坝”,“坟地”上有着“失色的红纸”,以及“布谷鸟”“棉杆”,还有辛勤劳作的乡村女性……乡村生活图景在这种安静的叙述中蕴藏着生机与力量,而“八岁”的孩童,在奔走中开始找寻自我,开始成长。
  其次,叙事在抒情内部显示出多重张力,利用叙述人称完成叙事视角的转换。无论“她们”“他们”和“我”的人称切换和视角比对,还是以他者叙述视角展开人物及其场景的铺排,再适时转换视角,给予表达的奇异甚或疼痛,这都是司念散文诗的叙事特色。意象叙事、人物叙事、能唤起诗人思索的各种场景叙事,叙事的多形态实践,拓展了散文诗对当下社会情境和个人历史经验的表达范围。
  审美意蕴和哲学意蕴,生成了司念散文诗的诗意空间。
  意象及其所显示的情境,构成司念散文诗鲜活的审美意蕴。比如“雪”,是时间(时令)叙事的典型意象。自古以来,诗歌里的“雪”蕴藏的意味甚为丰富。作品中虽未见得如中国古典诗歌般的美妙比喻或深宏象征,却具有独特的生命感受和情感意志。散文诗作对中国诗歌传统技艺的汲取,体现在诗行里呈现出典雅的意境和诗人信手拈来的古典化表达。如:
  “我站在车的对面,一堵墙下面,看着络绎不绝的人纷纷化解冰霜,涌出一副副红光的脸面,腊梅开满了白墙。”
  “我走往河边,看草黄漫坡,看野鸭戏闹,看河水缓缓流动。我知道它们在放慢脚步,积蓄力量,孕育新的自己。桃花依旧笑春风。”
  “霜”“梅”“桃花”几个带有浓郁古典气韵的意象,极易引发主体与读者的情感、记忆,在诗作中发生于日常经验又超乎于现实日常经驗,再度触发阅读的回响。再如,“公元一千三百年,大漠雪原上成吉思汗弯弓射大雕”“桃花依旧笑春风”“山高水长,山花就烂漫”,无疑,这些经由古典羽化而来的诗句为整篇诗作增色颇多。
  同时,散文诗作在叙述中渗透抒情,包括语言的诗性、柔韧度与哲学的思辨性。如:
  “生命就是这样纵身一跃,向死而生。”
  “宇宙之间立着一群发光的生物,隔离一切有机物,让病毒无处附着。”
  整体上,散文诗作平淡叙事中彰显深沉,朴素描写里怀有大气深远。将情景叙述与人生感悟融进词句探索中,形成具有个人经验的诗意化策略,这是司念散文诗作的生机和活力所在。
  由此我们看到,在司念散文诗作中,散文诗话语的结构、视角与语言等作为激活诗性的创作要素,强化了诗人自身的创作个性。在时空交叠中将个人经验通过多元化意象塑造寻求更为自由的创作境界,司念正在试图建构自身散文诗叙事特色、美学观念与哲学意蕴。
  栏目责编:李 东
其他文献
父亲俯下身子,把手探进炉子内侧壁,掏出几块儿砖来。  砖墨黑色,父亲的手心也是墨黑色的。明明有手套却不用,母亲经常说父亲的手是万能工具,抹桌子、捏核桃、拧螺丝、掰木柴,就差当刀切菜了。父亲不以为然地笑着说:“啥工具也赶不上手灵活!”  我围着父亲转,有些着急地跺了跺冰冷的脚,又把冰冷的手揣进袖管里,催问道,爸,好了没有,火墙啥时候可以用啊?  “再等会儿,我还要勾缝。”父亲拿起线手套象征性地擦擦手
期刊
我上下班必经过一座桥,每一个夜幕降临、华灯初放的时候,桥的人行道一侧,几乎都被独具“商”眼的摊贩们给占领了。他们借助路灯的亮光,或在地上铺个摊子卖些小物件,或支个架子给手机贴膜,甚至还有些八卦算命者也夹杂其中。来往行人络绎不绝,多是一瞥而过,但总有些人或驻足其间探腰问价,或蹲在摊前摸来捏去。常因价格谈不拢欲走又止,却是三步一回眸状,若卖者看似无奈地喊了一句:“算了,回来回来,不赚钱卖给你吧”,那一
期刊
楝情悠悠  暮春的一天,去乡下看望老妈,不经意间看到了前面那家人家的杂边地上一棵楝树正开满了紫色的小花,碧绿的树叶间淡紫色的楝花散发着悠悠的清香。不知是否好久没有见到那样的小花,还是童年时楝树给我的美好印象的缘故,此时的我竟然对那楝树特别的亲切!不知不觉打开手机相机拍下了一幅幅楝花图,也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在六七十年代的苏南农村,楝树可以说是农家栽种的一种常见树木。由于其生存的能力非常强,又不
期刊
“你的成绩并不高。”  “是的。”  “你知道,我們公司需要的人是各方面都得很优秀的。”面试官一只手转着钢笔,一只手不耐烦地翻着他的简历。“你以前做过什么兼职吗?”  “没做过。”  “学生会或者各种社团里担任过什么职务吗?我看你的简历很简略,没有写这些。”  他摇了摇头,“没做过。”  “你大学这四年来最好的成绩在年级里能排多少?前百分之五还是百分之十?”  “我记不起清了,应该没有那么好过。”
期刊
熟悉我的诗友知道,描写自身童年经验的作品数量颇多,童年经验与我日后的创作息息相关,对我的人格构成和诗歌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出生在皖南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它有着全国绝大多数农村的样子,物质不够丰富,一条柏油路从小镇延伸到小村,柏油路是这方水土的乡亲们运输、采购、耕种的交通要道,大巴车、三轮车、自行车是仅有的工具,地理位置靠近长江,鱼虾种类繁多。这里的人热情豪爽,淳朴单纯,商品化大
期刊
1  在绵延起伏的陕北高原上,每逢盛夏季节,阳坡坡上到处都是一片又一片的糜谷地。远远望去,山峦完全被阳光的烈焰所笼罩,呈现出一派灰绿绿的景象。  吴羽的父母正顶着中午的红太阳,弯腰弓背地爬行着,给谷子地铲锄最后一遍杂草。他俩都戴着灰白色的旧草帽,每个人的肩头上还披搭着一条因为擦拭汗水而黑白相间的羊肚子毛巾。吴羽的父亲吴浩又不准备回家歇晌午了,就连他的妻子白翠翠也没有丝毫想要回家歇晌午的迹象。这对年
期刊
一  姥姥和妈妈都虔诚信佛,从我3岁起,每年的大年初一早晨我都被她们从热乎乎的被窝里揪出来,揣好鼓囊囊的福袋,乘车40多里地,到市里香火最旺的寺院里烧香许愿,福袋里是我们全家攒了一年的零钱。  寺院历经百年,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殿宇层层叠叠几进几出,每逢大年初一,偌大的寺院总是人山人海,据说赶着烧头香的人从三十晚上就开始排队了。  在摩肩接踵的众生中,我弱小的身躯不停地四处提防,躲避着点燃的香火
期刊
戴画  十多年前,我想写一篇警察方面的稿件,便到一家派出所去采访。那时年轻,只有三十多岁,精神好,我便和所长说了,吃住都在所里,以便对民警的工作、生活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有早起的习惯。那是夏日的一个清晨,大约五点半左右吧,我刚走出派出所的门,便见一个戴着眼镜的高个子男人,扶着墙,颤巍巍地往所里摸。我吓了一跳,以为这人病了,或者和别人打架受伤了。我急忙跑进所里值班室,向民警说了这一情况。没想到,
期刊
1  这间屋子黑了点,你我之间保持了应有的距离。现在,你应该能感觉到,我就坐在你面前,但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你失忆了。  请别怕,只需安静听听,看能否回忆起点什么。也不必为你现在的处境担忧,对于你是否涉及刑事案件,对于你是否会判刑,判什么刑请你暂且宽心,因为这件事的始末,现在还尚未明了。  这里是审讯室,为了照顾你的特殊情况,我们的谈话尽可以随意点。按常理,这间屋子里本应该还有其他人,但现在不需要了
期刊
第一次见丁总,是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我是以“文化人”的身份,应丁总之邀去鄂尔多斯为新建的一座寺庙写碑文。在此之前,我从未见过丁总,既就是电话也没有通过。和我同行的穆总——一位会计事务所的所长,是我和丁总的中间介绍人。穆总是丁总所属的金翔建筑总公司的会计咨询师,实际上就是对该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指导和对财务人员进行辅导培训。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协助企业处理财务外围事务,疏通税务关系,按穆总行内的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