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教学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ena_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超重与失重”一课的设计过程为例,介绍了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具有层级递进关系的教学环节,围绕学生的天性创设趣味盎然的游戏情境,用情境的引线悄然串起学生对超失重规律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情境教学;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03-0039-03
  作者简介:刘娜(1984-),女,山东蓬莱人,博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育教学研究;
  邓靖武(1977-),男,湖北应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物理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研究.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内容更为广阔、更为丰富,授课形式也更多元,充分激发了课堂的活力和生命力,成为培养学生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最强催化剂.同时,这也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课堂选择度和自由度的扩大,怎样设计教学才能打造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物理高效课堂[1]、切实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超重与失重”为例展开论述.
  1 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选择内容
  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是内容,教学首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筛选最适合的教学内容.比如“超重与失重”的核心内容是超失重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可是超失重的现象有很多,能够解释其原因的实验也不少,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应该如何选择?需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从学生的思维起点出发,因为学是教的出发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从这一起点出发,思考学生要学什么,见到某一现象或听到某一问题的思维活动是什么.充分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就可以创造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超失重教学,学生的认识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对概念本身的理解,知道超和失的“重”是什么;其次通过具体的运动过程理解超失重的条件,最后能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地判断和应用超失重规律.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学内容非常有借鉴价值,在超失重这节课中教材提供的素材依次有:在电梯启动和制动阶段称体重、在体重秤上做蹲起动作,人教版新教材又加入了空间站里的“水球”,都是非常适合学生认知的.笔者在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之后,又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问题.
  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通常是螺旋上升的[2],课堂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设计成层层深入、螺旋递进的教学环节,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随着学生认知层次的丰富和深入,教学环节也要相应地拓展情境范围,随着面临的情境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越来越深入[3].
  2 从学生的思维出发设计教学
  同样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演绎成就了千姿百态的课堂.其中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才是最好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天性、认知和逻辑起点出发设计最佳的教学情境,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链,设计最高明的设问方式.按照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情境教学一端连接了学生现有的认知和能力水平,另一端连接着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情境就像一根引线串接起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连接起学生思维的起点和发展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超重与失重”这节课采用了“是真的吗”的游戏情境模式.课堂伊始,教师给同学们一张比较瘦的人物照,问学生“她的体重200斤,是真的吗?”学生们哈哈大笑,接着问“有没有可能称出200斤?”这立刻会引发出学生对“称重”饶有兴致的思考.把这一思考延伸下去,让学生认识到“秤”上显示的示数是弹力,真正的称重需要在平衡条件下进行,这是学生对超失重规律的第一层认知.
  如果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会怎么样呢?引入第二个情境:在电梯中称重.为了增强情境的真实性,提前让学生在电梯中录制好称重视频,如图1所示,图1(b)是实验器材PASCO力学平台.在电梯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的支持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围绕这一情境设计三个问题:
  (1)图像中不同的平台分别对应着电梯的什么运动?
  (2)总结出超失重的条件.
  (3)求该电梯上升阶段的加速度是多大?
  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炼出超失重的条件,并学会运用超失重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认知上深入一层.
  第三个教学环节需要提供一个常见但复杂的情境供学生分析,“在体重秤上做蹲起示数会先减小后增大,请问这是真的吗?”这一情境中的难点是速度和加速度纠结在一起,需要清晰的分析才能对运动定性分类,这对思维有很好的培养和提升效果.学生有的说“是真的”,也有说不对的,一阵讨论之后,大多数学生认为不是真的,但又很难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变化的.此时,老师请学生现场演示并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如图3所示.随后结合F-t图像引导学生对“蹲”和“起”的过程做细致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再结合超失重的现象加深对超失重条件的认识.
  這一情境比电梯运行的情境复杂,学生对超失重的认知将更加深入.
  第四个情境应该拓展到更广阔的视野,笔者选取的是太空中的完全失重现象,展示出王亚萍老师在太空中授课漂浮的视频和水球的照片,引导学生分析太空中的受力、运动与完全失重之间的关系.将学生对超失重的认识从直线变速运动拓展到匀速率圆周运动,进一步深化对超失重本质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必然促使学生实现知识建构的契机和动力[4].课堂的最后,创设了一个有认识冲突的问题情境,“如图4(a)所示,水桶中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当水桶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木块的浸没体积会增大,请问这是真的吗?”这是一个全然不同于“称重”情境的新知识,在思维认知上既提高了层次又拓展了宽度.上课时,学生刚接触这一问题的瞬间,马上进入了安静的思考,部分学生开始思考运算分析.   从直觉上看,浸没物体的体积会在水桶向上加速时增大,因为当木块、水和水桶一起静止时,F浮=mg=ρgV排1;当三者一起向上加速时,F′浮=mg ma=ρgV排2,所以V排2
其他文献
小明为了估计自己将来的身高,他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利用遗传因素即利用父母的身高可以预测自己将来的身高.计算公式为:儿子成人时的身高=(父高 母高)×0.54 ,女儿成人时的身高=(父高×0.923 母高)÷2.请你预测一下,你将来的身高将会是多少米?(先回家测量你父母亲的身高,再按照男生与女生选择不同的公式来求代数式的值.)这个公式基本上符合“高加高生高”,“矮配矮生矮”,“高加矮生高”的遗传法则
也许你没有注意,也许你有所感觉,其实我们每天足迹所至的地方很少,就是那两个地方,似乎已经忘记了身边还有博物馆的存在,甚至有可能,你每天从某个博物馆经过,但总觉得它跟自己关系不大,便早已视而不见。如果是这样,我真的替你感到可惜。  我们的世界里应该有一座博物馆。  博物馆很大,大得可以容纳地球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博物馆的内容很丰富多彩,丰富得让你想不到还有什么不被它涵盖。在博物馆里,你就像置身于海洋
摘要:图尔敏的论证模式给出了论证的基本流程,由论证的环节可以归纳出学生论证能力的几个要素:立论、搜集资料和说理.本文围绕新粤教版《物理》(推广样书)的编写在提升学生论证能力上的体现做了论述.  关键词:论证;编写;新粤教版;物理  文章编号:1008-4134(2020)01-0009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邹艳梅 (1977-),女,湖北天门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
摘 要:“課程思政”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顶层设计,为构建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提供新视角。多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弘扬“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文化,践行博雅教育理念,坚持融合性、适应性、超越性和持续性原则,构建了目标内在统一、内容横向融合、结构纵向衔接、实施管理精准的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基本实现体育课程知识技能传授和价值引导有机结合、知
为期6天的“祝福青奥延安行,两地学子心连心”夏令营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了。这让我对延安这个红色革命老区产生了浓浓的情谊。6天的时光,留下许多美好动人的片断,在我的脑海里久久珍藏。  我完全没想到,这次我竟然能跟南京电视台《周涛讲故事》的主持人周涛叔叔一起主持夏令营活动的录制节目,这让我既紧张又惊喜。出发当天,在我们坐着大巴车前往南京火车站的途中,周涛叔叔突然说:“你们谁愿意跟我做搭档主持节目啊?”顿时
闽南游戏的开发与运用………朱素丽,朱宝勤  多形式“定向运动”教学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研究………………………陈宁  篮球半场运球的模式训练法……………周小知  我的一堂体育课——特色课展示…………纵云  激发中学生中长跑兴趣的几种方法……马爱华  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杨志民,邓玉  对体育教学过程规律的再认识曹官龙,陆天桥  如何培养学生的健美操创编能力………赵丽娜  
痛经指女孩子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如果你有类似的痛苦,就要先请医生给你做个诊断,除了听医生的话进行治疗以外,你还可以用下面的小办法,通过伸展颈部、体侧、下背部、腰部、臀部及盆骨部位肌肉,起到舒缓痛经的功效。注意,动作不能太激烈,一定要轻柔、缓慢进行哦!    颈部伸展(目的:伸展颈部肌肉)  将颈部偏向右侧,双手放置身体后方。将右手扣住左手,伸
摘 要:针对STEM项目式学习在中学理科教学中的本土化探索缺乏课堂教学的实践,以“制作智能垃圾桶”项目为例,阐述了基于中学理科STEM主题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实施,重点展示了课程的实施过程和设计意图,运用STEM解决方案,通过学科融合达成目标,以培养综合性创新人才为根本目的.  关键词:STEM ;项目式学习;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
1 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启发和人文视野的开拓  提到理性,很容易联想到科学,理性思维是连续的、富有逻辑性的思维,它是人类判断、推理的思想活动。理性从何而来?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谈到:“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爱因斯坦在年少时看到飞机就曾想象:“如果自己可以追上光,那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可见,理性和感性有时并不是相悖的,理性思维也时常需要以感性思维为源泉和动力,例如,开灯灯亮,太
院士简介  都有为,1936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磁学与磁性材料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目前重点研究纳米材料的磁性以及与自旋相关的输运性质。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奖,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任中国物理学会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