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倡导和实施语文教学的个性化解决大众式的语文教学与学生个体的个性之问矛盾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语文教学的真实性则体现在其人本化、整体化与生活化。在注重个性化教学的同时始终关注教学的真实性,是创新固有语文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 真实性 个性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96—01
我国倡导的教育方式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培养。其教育目的可归结于培养人与发展人。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应该是机械、呆板的,而应该是高素质、充满个性的综合性人才。现代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提高了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难题,时代呼唤高素质的综合性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体系的改革,尤其是改变陈旧的传统式教学方法。此外,教学内容,方式的真实性时刻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与学生接受的程度,因此,提倡具有个性化与真实性的教学方式不仅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途径,更是时代对改进教学方式的新要求。
1、缺乏个性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个性的矛盾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包括兴趣,性格、气质、爱好等。学生的个性是每个学生区别于其他个体的重要表现之一,时尚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能力,如知识迁移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学生学习某一教学任务时,使学生对该学习任务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兴趣、动机。譬如写作文,有些学生把作文作为表现自己写作能力的机会,并渴望能写的更好些;有些学生把它作为一种义务即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而是为了应付老师,还有些学生把写作当作负担,害怕写作。并且由于学生所处生活背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生活情趣不同,后天个性发展进程也不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顺应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实施教学个性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但是,纵观我国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大行其道。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统一性,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整齐划一,还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忽视了针对学生个性的。长期如此,势必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对学生个人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只有教师选择适当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成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的。
2、实现真实性与个性化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机融合
2.1 融入学生个性特点的人本语文教育
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人的生长与发展是与全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的声张发展过程中,教育现象无处不在。学校教育在人的生长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从而造成受教育对象在其行为、心理、学识方面上的变化。语文作为最主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时不在伴随着人的生命体验与发展。语文教育目的是要让学生进入一个最典范、最优美、充满营养、并且使之高度吸收的语言文化环境中,让学生在浓厚的文艺作品中含英咀华沉浸浓郁,给自己内心营造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使他们有追求、有活力、有韧性。
2.2 结合学生特色优势的整体化语文教育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在我国乃至亚洲的语言地位不言而喻。同时,汉语言文学与世界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学相比也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首先,汉语具有特别的灵性,其文字笔划极具创造性与想象空间;其次,汉语的语法与内容是相互交融的,并且极富抒情性。汉语是非分析性的,从其特有的词组系统,尤其是大量的成语、谚语、歇后语中可以看出它的凝练、精警,寄意遥深,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人与丰富的宇宙万物共同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语文教育是在自然与人性的交融中衍生出来的,因此,语文教育必须将个体人的特点与整体性的世界相融合。具体而言,语文教育的外延就是生活,其真谛在于健康地哺育生命的精神纽带,让人从精神层面体验感悟世界的美好与人生的意义。
2.3 注重学生个性的生活化语文教育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的教育要求。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联系学生的限耳鼻舌身意,联系学生的喜怒哀乐,乃至联系学生灵魂深处的密室,同时注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且将语文教育根植于其中,这样的联系,不仅能叩响学生的心扉,而且能使学生学到活的语文,养成活的运用能力。
3、结语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学科,语文教学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以社会现实为基础,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学生个性特点的生活为学习平台,从而探索出推动语言文化乃至整体社会进步的语文教育道路,让语文教育走向真实,走向个性,走向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真实性 个性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96—01
我国倡导的教育方式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培养。其教育目的可归结于培养人与发展人。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应该是机械、呆板的,而应该是高素质、充满个性的综合性人才。现代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提高了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难题,时代呼唤高素质的综合性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体系的改革,尤其是改变陈旧的传统式教学方法。此外,教学内容,方式的真实性时刻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与学生接受的程度,因此,提倡具有个性化与真实性的教学方式不仅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途径,更是时代对改进教学方式的新要求。
1、缺乏个性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个性的矛盾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包括兴趣,性格、气质、爱好等。学生的个性是每个学生区别于其他个体的重要表现之一,时尚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能力,如知识迁移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学生学习某一教学任务时,使学生对该学习任务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兴趣、动机。譬如写作文,有些学生把作文作为表现自己写作能力的机会,并渴望能写的更好些;有些学生把它作为一种义务即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而是为了应付老师,还有些学生把写作当作负担,害怕写作。并且由于学生所处生活背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生活情趣不同,后天个性发展进程也不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顺应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实施教学个性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但是,纵观我国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大行其道。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统一性,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整齐划一,还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忽视了针对学生个性的。长期如此,势必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对学生个人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只有教师选择适当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成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的。
2、实现真实性与个性化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机融合
2.1 融入学生个性特点的人本语文教育
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人的生长与发展是与全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的声张发展过程中,教育现象无处不在。学校教育在人的生长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从而造成受教育对象在其行为、心理、学识方面上的变化。语文作为最主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时不在伴随着人的生命体验与发展。语文教育目的是要让学生进入一个最典范、最优美、充满营养、并且使之高度吸收的语言文化环境中,让学生在浓厚的文艺作品中含英咀华沉浸浓郁,给自己内心营造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使他们有追求、有活力、有韧性。
2.2 结合学生特色优势的整体化语文教育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在我国乃至亚洲的语言地位不言而喻。同时,汉语言文学与世界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学相比也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首先,汉语具有特别的灵性,其文字笔划极具创造性与想象空间;其次,汉语的语法与内容是相互交融的,并且极富抒情性。汉语是非分析性的,从其特有的词组系统,尤其是大量的成语、谚语、歇后语中可以看出它的凝练、精警,寄意遥深,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人与丰富的宇宙万物共同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语文教育是在自然与人性的交融中衍生出来的,因此,语文教育必须将个体人的特点与整体性的世界相融合。具体而言,语文教育的外延就是生活,其真谛在于健康地哺育生命的精神纽带,让人从精神层面体验感悟世界的美好与人生的意义。
2.3 注重学生个性的生活化语文教育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的教育要求。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联系学生的限耳鼻舌身意,联系学生的喜怒哀乐,乃至联系学生灵魂深处的密室,同时注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且将语文教育根植于其中,这样的联系,不仅能叩响学生的心扉,而且能使学生学到活的语文,养成活的运用能力。
3、结语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学科,语文教学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以社会现实为基础,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学生个性特点的生活为学习平台,从而探索出推动语言文化乃至整体社会进步的语文教育道路,让语文教育走向真实,走向个性,走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