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谈起这个论题,我就想到了一次教研活动。我校六年级教研组开展了“同课比赛”活动,三位教师同上了《伯牙绝弦》一课,课堂上三种不同的效果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思索。三位教师在课前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准备,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都渗透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这三节课都博得了听课教师热烈的掌声。掌声之后,静下心来,在细细地咀嚼中我发现不同的“课观”。
叶澜教授曾经说:“在教学中,宁要其真实的错误,不要其虚假的成功。”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关键词:真实;扎实;教学
一、 真实的课堂,追求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或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生成”是新课标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想与思想的搏斗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可是,面对课堂纷至沓来的生成,有的教师缺少应有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以至于在一味追求生成的精彩中迷失了方向,出现了教学失衡的现象。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生:我觉得这五个人实在是太笨了。师(惊讶):能告诉我你的想法吗?生: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怎么可以放弃生命呢?所以我觉得他们的跳崖实在算不上是个良策。师:你很会动脑筋,那五壮士到底该不该跳崖,请大家讨论,说说你们的真实想法。一场辩论赛开始了,答案是否定的。教师不该面队这突如其来又游离目标的生成,大加赞赏,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地来一场毫无价值可言又远离预设目标的辩论。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现象,它是相对“预设”和“教案”而言的,并不是无法捉摸的,它同样具有自己的特点,:(1)强烈的现场性。在课堂交流互动中,学生往往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从而使这种“现场”交流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产生许多突发性的“及时”因素。(2)完整的过程性。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更是学生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解码、重组、提升的过程。(3)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体,而每一个生命体又不仅相同,课堂教学源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其“生成”的状态就具有了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预设”和“生成”和谐的统一起来,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 真实的课堂,追求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确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观点,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主体性”成了当今教学中最时髦的语言。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依然是“目中无人”,课堂上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活跃,也偶尔有过一两个精彩的场面,那也只不过是学生对教师的一种有意迎合。正如杨再随教授所说“这样的实践是虚幻的,抽象的,盲目的”。在课堂上学生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不懂装懂,常常答非所问、辞不达意,常常不说自己想说的话,尽说老师想听的话,提出的不是“真问题”,而是“假问题”,是摸着教师的心理、脾气,照着教师教学设计的“假问”或“假答”。
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局面呢?关键在于教师的着眼点,作为教者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要求,要尊重他们,要为他们营造一种平等的、民主的、轻松的氛围,让他们敢说话,说真话,大胆想象,勇于表达。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会进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局面。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路狭窄,不开阔,要巧于开导。
三、 真实的课堂,追求恰当的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就自主学习而言吧,我们在平时听课调查中发现,当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以下不当的角色表现:一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召集”人。二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交流的“旁听者”。三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捧场人”。由于教师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地位,使得课堂上该引导的得不到适时引导,该深化的得不到及时深化,该训练的得不到有效训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异化为“自由学习”或“自愿学习”。
就合作学习而论吧,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两种“自愿化”倾向应当引起广泛关注:一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愿化”倾向;二是班级交流发言中的“自愿化”倾向。这两种倾向在某些观摩课、公开课上尤为突出。在部分尖子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请求声中,那些后进学生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四、 真实的课堂,追求自然朴实
说到自然朴实的课堂,我就想到了薛根法老师,大凡欣赏过薛根法老师的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课我也能上”“课就是应该这样上”“课也可以这样上”。说“这样的课我也能上”者,似乎平添了几分自信,感到自己的课与薛根法老师的课似曾相识。我们也正是从“这样的课我也能上”“课也可以这样上”的感受中看到了薛老师的气魄,看到了薛老师的非凡,也看到了薛老师的“课观”——既关注学生,又关注老师。“关注学生”是说在薛老师的课上,無论是字、词还是阅读、理解或者其他什么,薛老师上得都那么自然、实在,毫无刀耕斧凿的痕迹。说“课就应该这样上”“课也可以这样上”者收获则更大,这些人平时对“做”出来的公开课早就心存疑义,看到全国著名教师、新生代教师的代表人物,在这么多人面前,在这么大的场面上出了“谁都能上”的回归常态的课,终于释然了。要知道,敢把公开课上成成功的家常课是需要勇气和能力的,这更是一种求真品质的体现。
儿童的心灵是纯真的。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真诚,是对生命的真诚。我们要把课上得真实、质朴,不刻意雕琢,让课在自然的状态下逐步生成。如果把教学看成艺术,那么“返璞归真”才是至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吴婷婷.课堂教学中学生边缘化现象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吴善菊,重庆市,重庆市万州区中加友谊小学。
叶澜教授曾经说:“在教学中,宁要其真实的错误,不要其虚假的成功。”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关键词:真实;扎实;教学
一、 真实的课堂,追求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或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生成”是新课标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想与思想的搏斗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可是,面对课堂纷至沓来的生成,有的教师缺少应有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以至于在一味追求生成的精彩中迷失了方向,出现了教学失衡的现象。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生:我觉得这五个人实在是太笨了。师(惊讶):能告诉我你的想法吗?生: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怎么可以放弃生命呢?所以我觉得他们的跳崖实在算不上是个良策。师:你很会动脑筋,那五壮士到底该不该跳崖,请大家讨论,说说你们的真实想法。一场辩论赛开始了,答案是否定的。教师不该面队这突如其来又游离目标的生成,大加赞赏,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地来一场毫无价值可言又远离预设目标的辩论。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现象,它是相对“预设”和“教案”而言的,并不是无法捉摸的,它同样具有自己的特点,:(1)强烈的现场性。在课堂交流互动中,学生往往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从而使这种“现场”交流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产生许多突发性的“及时”因素。(2)完整的过程性。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更是学生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解码、重组、提升的过程。(3)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体,而每一个生命体又不仅相同,课堂教学源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其“生成”的状态就具有了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预设”和“生成”和谐的统一起来,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 真实的课堂,追求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确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观点,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主体性”成了当今教学中最时髦的语言。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依然是“目中无人”,课堂上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活跃,也偶尔有过一两个精彩的场面,那也只不过是学生对教师的一种有意迎合。正如杨再随教授所说“这样的实践是虚幻的,抽象的,盲目的”。在课堂上学生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不懂装懂,常常答非所问、辞不达意,常常不说自己想说的话,尽说老师想听的话,提出的不是“真问题”,而是“假问题”,是摸着教师的心理、脾气,照着教师教学设计的“假问”或“假答”。
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局面呢?关键在于教师的着眼点,作为教者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要求,要尊重他们,要为他们营造一种平等的、民主的、轻松的氛围,让他们敢说话,说真话,大胆想象,勇于表达。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会进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局面。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路狭窄,不开阔,要巧于开导。
三、 真实的课堂,追求恰当的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就自主学习而言吧,我们在平时听课调查中发现,当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以下不当的角色表现:一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召集”人。二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交流的“旁听者”。三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捧场人”。由于教师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地位,使得课堂上该引导的得不到适时引导,该深化的得不到及时深化,该训练的得不到有效训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异化为“自由学习”或“自愿学习”。
就合作学习而论吧,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两种“自愿化”倾向应当引起广泛关注:一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愿化”倾向;二是班级交流发言中的“自愿化”倾向。这两种倾向在某些观摩课、公开课上尤为突出。在部分尖子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请求声中,那些后进学生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四、 真实的课堂,追求自然朴实
说到自然朴实的课堂,我就想到了薛根法老师,大凡欣赏过薛根法老师的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课我也能上”“课就是应该这样上”“课也可以这样上”。说“这样的课我也能上”者,似乎平添了几分自信,感到自己的课与薛根法老师的课似曾相识。我们也正是从“这样的课我也能上”“课也可以这样上”的感受中看到了薛老师的气魄,看到了薛老师的非凡,也看到了薛老师的“课观”——既关注学生,又关注老师。“关注学生”是说在薛老师的课上,無论是字、词还是阅读、理解或者其他什么,薛老师上得都那么自然、实在,毫无刀耕斧凿的痕迹。说“课就应该这样上”“课也可以这样上”者收获则更大,这些人平时对“做”出来的公开课早就心存疑义,看到全国著名教师、新生代教师的代表人物,在这么多人面前,在这么大的场面上出了“谁都能上”的回归常态的课,终于释然了。要知道,敢把公开课上成成功的家常课是需要勇气和能力的,这更是一种求真品质的体现。
儿童的心灵是纯真的。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真诚,是对生命的真诚。我们要把课上得真实、质朴,不刻意雕琢,让课在自然的状态下逐步生成。如果把教学看成艺术,那么“返璞归真”才是至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吴婷婷.课堂教学中学生边缘化现象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吴善菊,重庆市,重庆市万州区中加友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