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2015年11月15日在上海发布。在榜单的前十名最佳医院中,京沪大医院席位过半。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差距也是一目了然:即便前十佳中,第一名与第十名的百分制总分差距也接近60分。
能力与口碑俱佳的大医院,在中国却是凤毛麟角。各色榜单排来排去,无非是些熟悉的老名字。大医院人满为患,说白了三个因素使然:一是医疗惯性,这里有患者及家属的从众心理在作祟;二是大医院马太效应,强者愈强;三是基层诊疗系统捉襟见肘,逼着患者去大医院。据说自2010年首个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发布以来,有一种声音总是不绝于耳:能够上排行榜的医院都在北上广,都是特大型、顶尖级别医院,而这些医院本已人满为患,经排行榜推波助澜,更不利于分流患者,不利于“分级诊疗”。这个担心不无道理,大医院过劳死,小诊所闲得慌。
不过,仔细推敲一下,这样的担心也近乎杞人忧天。一来,在媒体与信息多元的时代,中国各家医院的“行情”,并不神秘。换句话说,没有这个榜单,十佳或者百佳医院也早在民众口碑中成了定量。二来,即便以国际惯例考量,大医院落脚于大城市也是普遍的。问题是,最好的医院集中于大都市,如果基层医院过硬,也没有任何问题。
大城市有大医院,用以兜底疑难杂症或者罕见病,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医托的问题,医闹的心病,乃至“最佳医院京沪过半”的纠结,说到底,其实都是医疗资源不均衡。此前,《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不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要实现,其实并不在于有多少顶级医院被“稀释”下去,而在于既有医疗格局中,如何把基层诊疗机构做大做强。小医院、小门诊太“小”,小到让人不放心、不安心——这才是中国式医疗症结的关键。
(邓海建/文,摘自《金陵晚报》)
能力与口碑俱佳的大医院,在中国却是凤毛麟角。各色榜单排来排去,无非是些熟悉的老名字。大医院人满为患,说白了三个因素使然:一是医疗惯性,这里有患者及家属的从众心理在作祟;二是大医院马太效应,强者愈强;三是基层诊疗系统捉襟见肘,逼着患者去大医院。据说自2010年首个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发布以来,有一种声音总是不绝于耳:能够上排行榜的医院都在北上广,都是特大型、顶尖级别医院,而这些医院本已人满为患,经排行榜推波助澜,更不利于分流患者,不利于“分级诊疗”。这个担心不无道理,大医院过劳死,小诊所闲得慌。
不过,仔细推敲一下,这样的担心也近乎杞人忧天。一来,在媒体与信息多元的时代,中国各家医院的“行情”,并不神秘。换句话说,没有这个榜单,十佳或者百佳医院也早在民众口碑中成了定量。二来,即便以国际惯例考量,大医院落脚于大城市也是普遍的。问题是,最好的医院集中于大都市,如果基层医院过硬,也没有任何问题。
大城市有大医院,用以兜底疑难杂症或者罕见病,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医托的问题,医闹的心病,乃至“最佳医院京沪过半”的纠结,说到底,其实都是医疗资源不均衡。此前,《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不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要实现,其实并不在于有多少顶级医院被“稀释”下去,而在于既有医疗格局中,如何把基层诊疗机构做大做强。小医院、小门诊太“小”,小到让人不放心、不安心——这才是中国式医疗症结的关键。
(邓海建/文,摘自《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