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围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握的三个“基本点”,进一步拓宽小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基本点 创新 课堂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皆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创造之人。”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把创新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使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新”并非高不可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负有创新意义的问题、话题、做法等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
创新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合作交流式的相互学习,同时也需要一个较为轻松自由而又能激发创新教、学动力和欲望的环境。我们的创新教学不能只是一种口号,希望它能成为教师的责任,并转化成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
一、寻找“共鸣点”
创新需要刻苦钻研的精神。爱因斯坦就是刻苦钻研的典范。在谈到他和别人的不同时,他用了个巧妙的比喻:别人在草堆里找针,找到一根就停止了;我要翻遍整个草堆,把所有的针都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间接的创新体验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措施。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圆周率的概念外,还应让学生想一想,祖冲之在测量工具十分简陋的情况下,获得较精确的结果,他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他没有气馁,凭着顽强的意志最终为人类作出了贡献。由此让学生去分享这些创新成功的喜悦,体杨创新的艰辛,领略创新者的刻苦精神,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获得创新活动的间接感受。
利用学生自己的创新活动过程的分析来“点击”其他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十分重要。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则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学生之间的创新过程的交流,有时比我们教师的讲授更有效。让创新者说说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他的语言中,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一种创新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同时自己也在反思:我的想法也是对的,差一点就成功了;我没有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我也会发现这个方法。这种体验,既有认知共鸣,亦有情感的共鸣,为其提供了无限的创新动力。
二、创设“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培养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入手。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场”,教师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创设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点”。
1.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求异思维。《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独立见解”。质疑是创新的种子。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结果,不迷信权威,提出自己不同主张。如学生提出除数为什么不能为0,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等等,教师都要认真给予解答,细心呵护学生质疑的幼苗。有了培养学生质疑的“场”,教师应精心构思,创设训练的“点”,引导学生不疑处生疑,点燃思维火花。
在教完“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后,把拼成的近似长方体有意横放下来,引导学生观察,有的学生提出圆柱的体积还可以这样求:圆柱的侧面积÷2×半径。对于一个问题,提出新的计算方法。虽然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相比是低水平的创造,但对于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这就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积淀其中了。
2.设计开放题型,培养发散思维。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创设训练点,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如在课堂练习中,设计一些开放题,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开心农场养了280只山羊,__________。绵羊与山羊一共有多少只?”“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松树栽了120棵,柳树栽了40棵,___________?”(分别补充条件和提出问题)课上启发学生:“这两题可补充多种不同的条件,提出多种不同的问题,或许你们想到的要比我多,到那时我还得请教你们呢!”这一番话让学生感到教师和他们一起学习,从而积极投入到创新的状态中。经过他们的探索研究,多种不同的条件和问题和解法接踵而至。随后请学生把他们的研究成果逐一进行汇报,让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得到充分展示。最后经过充分讨论,选择最佳方法。这样既激励求异,又重视求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把握“成功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对于小学生认知水平而言,有一定的独创性,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都应予以肯定。评价时应使用一些简短的恰如其分的话语评价,如“你的见解很独特”“想法虽有待完善,但已很了不起”“你是我们的爱迪生”“这种解法我們以你的姓氏命为某氏解法”。有了激励,有了成功,能使学生信心十足。一名学生的创新得到评价和肯定,同时给全体学生做出了榜样,易形成积极的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三个“基本点”,适时适度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从中发展自己的创新素质。
关键词 基本点 创新 课堂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皆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创造之人。”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把创新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使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新”并非高不可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负有创新意义的问题、话题、做法等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
创新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合作交流式的相互学习,同时也需要一个较为轻松自由而又能激发创新教、学动力和欲望的环境。我们的创新教学不能只是一种口号,希望它能成为教师的责任,并转化成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
一、寻找“共鸣点”
创新需要刻苦钻研的精神。爱因斯坦就是刻苦钻研的典范。在谈到他和别人的不同时,他用了个巧妙的比喻:别人在草堆里找针,找到一根就停止了;我要翻遍整个草堆,把所有的针都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间接的创新体验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措施。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圆周率的概念外,还应让学生想一想,祖冲之在测量工具十分简陋的情况下,获得较精确的结果,他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他没有气馁,凭着顽强的意志最终为人类作出了贡献。由此让学生去分享这些创新成功的喜悦,体杨创新的艰辛,领略创新者的刻苦精神,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获得创新活动的间接感受。
利用学生自己的创新活动过程的分析来“点击”其他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十分重要。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则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学生之间的创新过程的交流,有时比我们教师的讲授更有效。让创新者说说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他的语言中,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一种创新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同时自己也在反思:我的想法也是对的,差一点就成功了;我没有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我也会发现这个方法。这种体验,既有认知共鸣,亦有情感的共鸣,为其提供了无限的创新动力。
二、创设“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培养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入手。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场”,教师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创设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点”。
1.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求异思维。《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独立见解”。质疑是创新的种子。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结果,不迷信权威,提出自己不同主张。如学生提出除数为什么不能为0,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等等,教师都要认真给予解答,细心呵护学生质疑的幼苗。有了培养学生质疑的“场”,教师应精心构思,创设训练的“点”,引导学生不疑处生疑,点燃思维火花。
在教完“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后,把拼成的近似长方体有意横放下来,引导学生观察,有的学生提出圆柱的体积还可以这样求:圆柱的侧面积÷2×半径。对于一个问题,提出新的计算方法。虽然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相比是低水平的创造,但对于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这就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积淀其中了。
2.设计开放题型,培养发散思维。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创设训练点,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如在课堂练习中,设计一些开放题,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开心农场养了280只山羊,__________。绵羊与山羊一共有多少只?”“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松树栽了120棵,柳树栽了40棵,___________?”(分别补充条件和提出问题)课上启发学生:“这两题可补充多种不同的条件,提出多种不同的问题,或许你们想到的要比我多,到那时我还得请教你们呢!”这一番话让学生感到教师和他们一起学习,从而积极投入到创新的状态中。经过他们的探索研究,多种不同的条件和问题和解法接踵而至。随后请学生把他们的研究成果逐一进行汇报,让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得到充分展示。最后经过充分讨论,选择最佳方法。这样既激励求异,又重视求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把握“成功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对于小学生认知水平而言,有一定的独创性,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都应予以肯定。评价时应使用一些简短的恰如其分的话语评价,如“你的见解很独特”“想法虽有待完善,但已很了不起”“你是我们的爱迪生”“这种解法我們以你的姓氏命为某氏解法”。有了激励,有了成功,能使学生信心十足。一名学生的创新得到评价和肯定,同时给全体学生做出了榜样,易形成积极的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三个“基本点”,适时适度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从中发展自己的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