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罢陈红老师的案例,首先我认为陈老师是一位尽职尽责、富有良知、关心学生的班主任。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一开始,我也如同陈老师,陷入了迷宫,不知脚要迈向何处。但静下心来,细细思索一番,我豁然开朗,其实不管矛盾如何复杂,都有一个结,只要找到这个结,耐心细致地解开,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而陈老师在处理问题的整个过程中,都忽视了这个“结”,导致处理结果朝相反的方向渐行渐远。这个“结”就是“沟通”。
及时沟通:建设和学校的信息公路
李镇西曾说:“惟有班主任,才能真正和学生‘心心相印’,才能真正领略到‘人学’的魅力,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的确如此,但是不可否认,班主任在享受幸福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难题,甚至也有可能像陈红老师那样,站在心灵的十字路口,不知如何抉择。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相关规定不认同,或者有排斥心理。这时班主任的沟通协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这种状况,首先班主任要静下心来,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查找学生不认同的症结所在:是学校的决定脱离实际?还是学生自身认识存在局限性?然后对症下药。如果问题出在学生身上,班主任要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向学生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学校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才能水到渠成;如果学校的规定确实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利益,班主任要及时将学生的意见整理上报学校,建议学校根据学生的反映,作出相应的修改。
更令班主任头疼的是,有时会遇上一些“突发事件”,如陈红老师遇到的“运动会风波”,会让班主任两手捧刺猬,不知如何做。纵观“运动会风波”始末,我觉得责任主要在陈红老师,没有做好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
根据相关规定,裁判员是没有权力私改运动会比赛成绩的,要改也要符合相关的程序并报经裁判长批准。面对裁判员的错误判决,陈老师应该果断站起来,向学校反映真实情况。我相信学校一定会采取措施,进行调查取证,给学生一个公正的答复。同时也会对运动会裁判员的执法加强管理,将第二次矛盾消于无形。陈红老师错过了第一次化解的时机,等到第二次兄弟班级的运动员严重犯规而没有判罚时,学生积蓄在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陈老师没有及时疏导,反而采取了高压政策,这就更是错上加错。我认为学生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争取内心向往的公平、公正是没有错误的。错就错在陈老师对裁判的忍让和迁就上。只顾同事的“颜面”,忽视学生的“尊严”,没有及时和学校沟通,从而导致学生和学校矛盾的升级,不但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更是对学生人生信念的一次严重打击。
引导理解:搭建师生友谊的桥梁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来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由此可见,学生在学校的成长,主要是与其直接接触的教师集体努力的结果。这份集体力量发挥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关系协调得如何。所以,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协调好科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创设条件,引导科任教师和学生彼此理解,在他们之间搭建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首先,班主任要促成科任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
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化解学生与科任教师之间的矛盾,是班主任协调工作的重头戏。由于学生年龄尚小,认识事物偏颇,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容易与科任教师产生一些误解、矛盾甚至冲突。但是,师生间的矛盾比较复杂,有时完全是学生的错误引起的,有时是由于教师的误解或者管理过严态度过硬所致。如陈红老师班级的科任教师和学生矛盾的产生就非常具有典型性:一学生因抄袭作业而做检讨,做完检讨后,有四五个同学鼓了掌,科任教师认为学生“为抄袭行为喝彩”,但学生委屈地说是“听到他的检讨是发自内心的,很深刻、很感动,就不由自主地鼓掌了。”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导致了师生矛盾的产生。陈红老师一开始的处理方法是得当的,了解了大致情况,听到上课铃后,先让学生上课。但当受到科任教师的责问后,又迅速改变了初衷,对学生进行了暴风骤雨式的训斥,则是欠妥的。当科任老师与学生因某种原因出现对立情绪时,班主任一定要巧妙处理学生与科任教师的矛盾,既要坚持实事求是,尊师爱生的原则,及时疏导协调,使双方主动化解,又要杜绝出现贬低科任教师或与科任教师共同训斥学生的现象。
细细推究,这场矛盾的产生实际上是师生之间的不理解。牵住了这一“牛鼻子”,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陈老师可以让那几个鼓掌的学生给科任教师写一封信,坦诚陈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消除误解和隔阂。同时,陈老师在班上组织全体同学展开大讨论:“如果你是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内心深处理解科任教师。这样,师生之间只要彼此理解,接受了对方,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矛盾将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其次,班主任要善于搭建师生之间的友谊桥梁。
要想做好班级工作,只是增强学生和科任教师的理解还不够,班主任还要想方设法创造机遇,架起师生友谊的桥梁。科任老师不像班主任那样与学生朝夕相处,相对来说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少,所以班主任应该努力创造机会,让他们加深了解,友好相处。比如,班级每’次组织大型活动,如春游、元旦晚会等,让科代表把所有的科任教师请来,与学生一起活动,让他们彼此了解,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建立起浓厚的友谊;在教师节,或者是每位教师的生日,让学生给教师送上一份小小的祝福或是一句贴心话;在大课间,让学生邀请科任教师参加班级的活动,一起跳绳,拔河,踢毽子,在活动中升华友谊。如果陈红老师在平日工作中,注重通过各种方式让师生建立良好关系,将科任教师拉入班级这个大家庭,即使师生之间产生矛盾,协调起来也会轻松许多,而不会像文中所描述的那样无助和无奈。
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智慧,做好“协调员”,灵活处理学生与学校、与科任教师之间的矛盾。每次偶发事件的正确处理都是对班主任工作的一次锤炼。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探索出具体的、生动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栏目编辑 胡 瑾)
及时沟通:建设和学校的信息公路
李镇西曾说:“惟有班主任,才能真正和学生‘心心相印’,才能真正领略到‘人学’的魅力,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的确如此,但是不可否认,班主任在享受幸福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难题,甚至也有可能像陈红老师那样,站在心灵的十字路口,不知如何抉择。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相关规定不认同,或者有排斥心理。这时班主任的沟通协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这种状况,首先班主任要静下心来,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查找学生不认同的症结所在:是学校的决定脱离实际?还是学生自身认识存在局限性?然后对症下药。如果问题出在学生身上,班主任要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向学生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学校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才能水到渠成;如果学校的规定确实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利益,班主任要及时将学生的意见整理上报学校,建议学校根据学生的反映,作出相应的修改。
更令班主任头疼的是,有时会遇上一些“突发事件”,如陈红老师遇到的“运动会风波”,会让班主任两手捧刺猬,不知如何做。纵观“运动会风波”始末,我觉得责任主要在陈红老师,没有做好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
根据相关规定,裁判员是没有权力私改运动会比赛成绩的,要改也要符合相关的程序并报经裁判长批准。面对裁判员的错误判决,陈老师应该果断站起来,向学校反映真实情况。我相信学校一定会采取措施,进行调查取证,给学生一个公正的答复。同时也会对运动会裁判员的执法加强管理,将第二次矛盾消于无形。陈红老师错过了第一次化解的时机,等到第二次兄弟班级的运动员严重犯规而没有判罚时,学生积蓄在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陈老师没有及时疏导,反而采取了高压政策,这就更是错上加错。我认为学生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争取内心向往的公平、公正是没有错误的。错就错在陈老师对裁判的忍让和迁就上。只顾同事的“颜面”,忽视学生的“尊严”,没有及时和学校沟通,从而导致学生和学校矛盾的升级,不但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更是对学生人生信念的一次严重打击。
引导理解:搭建师生友谊的桥梁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来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由此可见,学生在学校的成长,主要是与其直接接触的教师集体努力的结果。这份集体力量发挥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关系协调得如何。所以,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协调好科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创设条件,引导科任教师和学生彼此理解,在他们之间搭建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首先,班主任要促成科任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
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化解学生与科任教师之间的矛盾,是班主任协调工作的重头戏。由于学生年龄尚小,认识事物偏颇,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容易与科任教师产生一些误解、矛盾甚至冲突。但是,师生间的矛盾比较复杂,有时完全是学生的错误引起的,有时是由于教师的误解或者管理过严态度过硬所致。如陈红老师班级的科任教师和学生矛盾的产生就非常具有典型性:一学生因抄袭作业而做检讨,做完检讨后,有四五个同学鼓了掌,科任教师认为学生“为抄袭行为喝彩”,但学生委屈地说是“听到他的检讨是发自内心的,很深刻、很感动,就不由自主地鼓掌了。”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导致了师生矛盾的产生。陈红老师一开始的处理方法是得当的,了解了大致情况,听到上课铃后,先让学生上课。但当受到科任教师的责问后,又迅速改变了初衷,对学生进行了暴风骤雨式的训斥,则是欠妥的。当科任老师与学生因某种原因出现对立情绪时,班主任一定要巧妙处理学生与科任教师的矛盾,既要坚持实事求是,尊师爱生的原则,及时疏导协调,使双方主动化解,又要杜绝出现贬低科任教师或与科任教师共同训斥学生的现象。
细细推究,这场矛盾的产生实际上是师生之间的不理解。牵住了这一“牛鼻子”,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陈老师可以让那几个鼓掌的学生给科任教师写一封信,坦诚陈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消除误解和隔阂。同时,陈老师在班上组织全体同学展开大讨论:“如果你是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内心深处理解科任教师。这样,师生之间只要彼此理解,接受了对方,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矛盾将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其次,班主任要善于搭建师生之间的友谊桥梁。
要想做好班级工作,只是增强学生和科任教师的理解还不够,班主任还要想方设法创造机遇,架起师生友谊的桥梁。科任老师不像班主任那样与学生朝夕相处,相对来说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少,所以班主任应该努力创造机会,让他们加深了解,友好相处。比如,班级每’次组织大型活动,如春游、元旦晚会等,让科代表把所有的科任教师请来,与学生一起活动,让他们彼此了解,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建立起浓厚的友谊;在教师节,或者是每位教师的生日,让学生给教师送上一份小小的祝福或是一句贴心话;在大课间,让学生邀请科任教师参加班级的活动,一起跳绳,拔河,踢毽子,在活动中升华友谊。如果陈红老师在平日工作中,注重通过各种方式让师生建立良好关系,将科任教师拉入班级这个大家庭,即使师生之间产生矛盾,协调起来也会轻松许多,而不会像文中所描述的那样无助和无奈。
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智慧,做好“协调员”,灵活处理学生与学校、与科任教师之间的矛盾。每次偶发事件的正确处理都是对班主任工作的一次锤炼。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探索出具体的、生动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栏目编辑 胡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