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盛:为历史存照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是个多事之秋,许多摄影师为求自保都不愿意冒险拍摄红卫兵组织的造反集会和游行活动。中央文革小组、省革委会宣传组曾多次下令摄影师上交“给文化大革命抹黑”的底片,不少摄影师听从命令,致使大量文革底片难逃毁灭的命运。当时是何种信念驱使你拍摄并保存了这么丰富的文革照片呢?
  
  当年,我冥冥之中意识到应当将自己亲历的时代记录下来,但并不清楚我这样做是为了革命,还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了将来。我拍欢呼的、歌颂的、拥护的“正面”照片在报纸上发表,只有多发稿才能多领胶卷。那些不准见报的戴高帽、挂牌子、打砸抢、枪毙“反革命”、武斗的“负面”照片则偷偷拍了藏起来。相信将来总会有用的,但究竟会有什么用,心里一点数都没有,更没有想到这些照片会走向世界。我只是尽可能多保留一些历史瞬间的碎片。
  
  当年很多新闻单位的摄影师都曾有过修改新闻照片的经历。你当时也被要求修改过照片吗?你怎么看待这段经历?
  
  当时,修改新闻照片完全是为了适应政治需要。由开始的迫于无奈,渐渐发展成为自觉行为。仅举两例来说吧,1966年8月12日,我在省委大楼门前拍了一张群众欢呼游行的照片,画面里有三处严重“政治错误”:一是群众挥舞小旗子把“最高指示”的两个字遮挡了,不修改会被扣上“恶毒篡改最高指示”;二是群众振臂呼口号的拳头重叠在后边的毛主席像上,不修掉就像是“拳打毛主席”;三是群众举的毛泽东像是红漆相框,在黑白照片中成为黑框,不修掉就会成为“恶毒诅咒毛主席”的严重罪行。为了让这张照片能发稿,我赶紧用广告粉修整,最终见报了。幸亏我读中学时曾在大连群艺馆业余学习了三年绘画,修整照片时把绘画的本领都派上用场了。
  
  1969年冬天,我在柳河五七干校拍了一张五七战士与贫农老大娘学毛著的照片,背景墙上贴着毛主席像。由于焦点对准主体人物,致使背景的毛泽东像虚化了。审稿时,工宣队女队长说,“毛主席像怎么能虚呢?虚啥也不能虚毛主席!”我找一张清晰的毛泽东像贴上去,这样才通过了。
  
  为了修改新闻照片的需要,在我办公桌玻璃板下面压着大大小小的各种毛泽东像,专门用于修改新闻照片。这些违背新闻职业操守的事情,都是搞新闻摄影之大忌。我所保存的当年经过修改的原始照片,现在都成了文物级照片,在我的环球影展中与未修改的原片对照展出,也成为我对新闻摄影道德反思与忏悔的例证。
  
  你曾说你的个性是“敢于向强者挑战,绝不向弱者示威”。你觉得这个个性对你的人生包括对你从事摄影工作有什么影响?
  
  我一生经历过很多坎坷,总是在逆境中拼搏奋斗,这其中有自身性格的原因,也有客观的诸多因素。许多际遇与蜕变总会有其因果缘由。其实,所谓的人生逆境,往往是一个蕴含希冀的开端,充满了人生的变数,如同冬天过去春天就会到来一样。
  
  几十年后,当人们看这些成千上万张“文革”的真实画面,它们产生与存在的原因,与我的叛逆性格不无关系。我始终坚信依靠个人奋斗可以取得自我成功,我从不向命运低头。
  
  你曾多次在演讲和访谈中提到“让历史告诉未来”,你的这一信念受谁的影响最深呢?
  
  在我半世纪的摄影生涯中,东西方两位摄影大师对我产生过深刻影响,一位是中国的吴印咸,一位是法国的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吴印咸1961年到长春电影学院为我们讲课时说:“摄影记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人,还应当是历史的记录者。”这一教诲成为指引我用照片为历史存真的原动力。
  
  1958年我国官方邀请布勒松等西方左派艺术家访华报道大跃进的成就,两年后这些人又被当成“反面教材”遭到中国文化界严厉批判,我在公开的批判中“逆向思维”暗中学习他的作品,他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指导我一生的摄影实践。
  
  说实话,“文革”时期我拍的那些照片,做梦也没想到它们会走向世界,更没料到会得到世界摄影泰斗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大师的赞赏。2003年布勒松邀我会面时说:“半世纪以来,你和我在东西方不同时空、不同国度里各自实践着‘决定性瞬间’的理论,我们都是用镜头在为历史留下见证。”联系图片社的普雷基也曾指出,“李振盛和布勒松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为历史存照”。
  
  你如何看待以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对象的大历史和以普通民众为对象的微历史之间的关系?
  
  历史不应当仅仅是左右其进程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宏大叙述,还应该包容被历史进程所左右的亿万平民百姓生活足迹的细微描述。这样的历史,才是真实的饱满的生动的,才是百姓所能认同与感受的。惟有依据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宏伟史实记载,与普通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记忆相融合,方能合成一部鲜活的完整的民族历史。
  
  你觉得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以往自身经历的历史?
  
  我认为,任何人都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历史,不管自己做了什么都不要紧,要紧的是自己要以反思的心态去回首往事,不拔高、不回避、不掩饰、不推诿,这样才能留下真实的历史。
其他文献
公元1851年1月11日,中国南部广西的莽莽山野中,洪秀全37岁生日这一天,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拜上帝教教徒两万余人,齐集金田大校场,唱赞美诗歌,祷告上帝。洪秀全登上刚刚垒就的神台,大声向教徒宣布:遵上帝之旨意,从此正号太平天国, “百姓皆为太平天国子民,兄弟姐妹相称”。  仅仅两年之后,1853年3月29日,身穿黄龙袍,脚蹬黄龙履,坐在由五只白鹤装饰的金碧辉煌的轿辇上的天王洪秀全进入了南京城。  一
期刊
租界里的法庭  上海建国中路上,有一幢并不起眼的小洋楼,原先是卢湾区人民法院办公地。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里曾是法国租界会审公廨。  会审公廨是租界时期旧上海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审判机构,俗称“会审公堂”或“混合法庭”,是由上海道台代表与外国领事联合组成,负责审理租界内华人或华洋之间民事诉讼的专门审判机构。  1843年,上海出现租界,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中关于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在租界内设立了领事法庭。1
期刊
乔布斯离开了,但皮克斯和拉塞特还在。拉塞特对这段话一定也有着与乔布斯一样的共鸣:“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1957年1月12日,在加州好莱坞,一个男婴以戏剧性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在姐姐出生6分钟后,产房里又响起嘹亮的啼哭声,他作为弟弟出生了,而在此之前,他的母亲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肚子里是一对双胞胎。  喜出望外的父亲,把他的出生视为上帝对这个家庭的额外奖赏,
期刊
山花还没来得及怒放,早春的风吹动着时髦的卷发,少年们在尘土飞扬的路上欢笑和叫嚷,相机的快门声如老电影的配音一样失真。远离那些确切的面容和场景,你看到的已经不是一群孩子的生涩面孔,那是很多人的萌动时期。    陕西省华阴县在秦岭以北的华山脚下,树木稀少,黄土飞扬。从1969年开始,亚洲第二的金堆城钼矿落户于此,建厂工人大多是因援建而从东北的鞍钢迁来。像那个年代所有大型国企一样,职工与当地的居民若即若
期刊
汉中,地处秦岭和大巴山之间,为一山间盆地。今天的汉水,发源于盆地西部的山地(蟠冢山),自西向东横流,形成一狭长平原,东西长二百余里,南北宽十到五十里,称为汉中平原。汉中地区,气候迥异于关中而同于巴蜀,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盛产稻麦水果,号称陕南粮仓。  汉中地区,古来有褒国。西周末年,周幽王宠爱褒姒,为求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失去了天下的信任,最终闹得亡了国。那位千金难
期刊
2011年1月起,《看历史》与《中学生历史教学参考》主办了“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意在引导学生们跳出历史课本,用自己眼睛去发现历史,用自己笔去记录历史。几个月以来,全国各地学校和学生参与踊跃,让我们喜出望外,其中不乏优秀文章,饱含着年轻人对历史的理解和思索,为此本刊特撷取精华,以飨读者。    离开家乡已有些年头了,当我们提着行李远远看见苍茫月色中的家乡时,心里无限激动。顾不上旅途的疲惫,
期刊
今年,有一群中学生开始回到家里,主动和家人对话,听父母、祖辈和亲人讲述“自己的历史”;开始走访自己生长、居住的街道,去了解这片熟悉的建筑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是参加了由《看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腾讯网联合举办的2011年“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的中学生们正在进行“发现身边的历史”的探究活动。  “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目前收到的稿件上万份。优秀稿件不断涌现,如
期刊
容闳曾立下志愿,“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但从来没有施展的机会,这时他把希望投向了太平天国。    1860年12月23日,是容闳来到“天京”的第36天,他又一次走进位于城南金沙井街的干王府邸。不过这一次,他是去向那位早年的朋友——洪仁玕告别的。  见到洪仁玕后,容闳将此前他派人送来的,刻有自己名字的官印及天国“义”字四等爵的委任书退还给他,谢绝了朋友邀他在天国“共举大
期刊
战乱所及,庐舍为墟,遍地瓦砾。江南地处风暴中心,“被难情形较他省尤甚,凡不忍见不忍闻之事,怵心刿目,罄笔难书,所谓铁人见之,亦当堕泪也!”天国将士们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人间天堂”,但他们掀动的滔天巨浪退去后,留下的却是一种难以复原的历史变动。    1862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夜,江苏吴江大地主柳兆薰“夜半下行李毕,宿在舟中”,次日清晨,举家乘船前往上海。  柳家有田2740亩,世居吴江汾湖镇大胜港村
期刊
繁华喧闹的南京中山北路上,云集了国民政府几乎所有重要部门。而不远处的萨家湾,闹中取静。不少高官把寓所安在这里,既方便上班,又坐享愉悦。外交部长王正廷也不例外。  1928年12月13日,这里的宁静被一阵喧闹撕碎了。  数以千计的民众高举反日标语,高呼反日口号,浩浩荡荡开进萨家湾,群情汹汹,矛头直指外交部及其掌门人王正廷。这是首都反日会组织的反日市民大会。本来是请愿的,但人数太多,情绪失控。一些人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