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感的培养有助于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因而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关键词】数感;数感的培养;数感的建立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会常常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很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可见,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但每一个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这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有价值。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1.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想,适应每一个人的需要。学生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必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数感的建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我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1万粒大米大约有多重?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来估算,如有的学生说,先数出100粒大米,再把100粒放在一个小盒子中,称出1小盒大米的重量,1万粒大米也就是100小盒大米的重量;有的学生说,先数一把大米是多少粒,量其重量,进而估计1万粒大米有多少把,有多重等等。学生在交流中还讨论哪一种方法更好,切实可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也是形成数感的具体表现。
  
  2.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数学是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工具。学生学习数学,一方面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和数学的观点认识周围围事物和客观的规律,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自觉有意识地观察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比如:在教学中遇到许多实际问题:
  2.1一个学校有1000人,若所有的学生都在学校用午饭,每次都用一次性筷子,估计一下一年可用多少双这样的筷子,这大约需多少普通的树?
  2.2有一张厚度是0.1mm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后,厚度为2×0.1mm,对折20次后,厚度为多少?有多少层楼高?(每层楼平均高度为3米)。
  2.3若100张100元的新版人民币大约有0.9cm厚,一张100元的人民币长约15.5cm,宽约7.7cm要装100万元的人民币需多大的皮箱?
  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也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数学地理解和认识事物,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切实的感受身边的数学,现实中的数学,学生会兴趣很浓,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
  
  3.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要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要一种以上策略,不只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解固定的模式化问题。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找出数学模型,就需具备一定的数感。学会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自觉主动地与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建立起联系,这样才有可能建构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的数学模型。具备一定的数感是完成这类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怎样为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全体运动员编号?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无固定解法,可用不同形式编,而不同的编排方案可能在实用性和便捷性上是不同的,如从号码上就可分辨出年级、班级,区分出男生、女生,或很快知道一名队员是参加哪类项目。
  学生的数感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08-03-07
其他文献
【摘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所有人的企盼,而校长又是一校之魂,是学校的决策者、组织者和管理者,面对以教研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的学校要使其全面发展,不断提升,校长就必须坚持亲自带课。只有校长亲自带课,才能给教师树立典范,才能真正成为学校工作的带头人、引路人,才能不断学习新的课改理念,探究新型教学模式,潜心研究教学问题,创建学校教学特色,致力管理改革,增强制度执行的实效性,打造教学型的领导班子,塑
期刊
【摘要】教师不应只在“教”的单轨上运行,而应在“教”“育”“心”“智”的多轨道上奔驰。教师应该从学生心理上了解和帮助他们,这样才能让健康心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我们的教育因此才能成功。  【关键词】学习方法;自我意识;心理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行为是表象,习惯是先导,心理才是决定二者的内在因素。  班主任多年,笔者深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期刊
【摘要】探索和进行教学改革是体育教学重现生命力的必由之路,文章通过对体育课现状的分析,从理论上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学改革的方向进行了论述;同时,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评价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21世纪教育发展时代的到来,以及学校体育功能的不断扩大,我们必须认识到: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
期刊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他们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大胆地想象,激发他们创作意识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实践证明,欣赏——练习——创作——评价的四步教学法有效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今后更好地创作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欣赏;练习;创作;评价    Art training in teaching hearing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网络和写作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把网络当作辅助写作的工具或者写作的材料库的教学模式,而且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网络(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为写作环境,充分
期刊
【摘要】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是教学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体现一个教师的业务修养,是关系到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语言艺术;教师;课堂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体现一个教师的业务修养,是关系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彩,但是教师教学语言的地位和作用是难以被完全取代的。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必须
期刊
【摘要】课改是当今教育界的主旋律。我实施课改一年多以来,在校领导的帮助下 ,经历了多次的疑惑、彷徨、失败,最后取得了成功。从而悟出:课改是学生的,应该还给学生。老师再霸占课堂,难道不是一种多余吗?  【关键词】合作学习;捆绑式评价;课程标准;平衡分组;小组评价    我们学校接触这种课改是在2005年11月份。学校里逐渐做起了课改的准备工作。当时我想:这种方式行吗?学生能否适应?教学质量如何?当时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文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日趋膨胀与异化。本文通过对《周易贲卦》进行现象学的意向性分析,发现六爻的层层推进,是美感由外而内、由俗而雅、由文而质的升华过程。贲卦这种饰终返素、尚质重道的审美范式,对健康审美心理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贲卦;范式;尚质重道;饰终返素;审美    On the positiv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the H
期刊
【摘要】本文从培养目标、学习方式、教师评价三个方面分析了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人性化特点给语文教育带来的变革。  【关键词】新课程;培养目标;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师评价     看过这样一幅漫画: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学生,刚进学校时,他们的脑袋形态各异,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甚至是梯形。毕业时,所有的脑袋都变成了和老师一样的圆形――学校变成了工厂,教师成了工厂的操作工,学生成了被
期刊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猜想训练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明晰自主科学探究的方向,充分体现科学探究中学生的主体性。“猜想”的基本要领是要以学生已有知识和教学情境为支撑,需要教师的点拨,要结合平时教学进行,要注意灵活性与再生性。  【关键词】初中化学;意义;功能;要领    猜想是重要的科学素养,猜想推动科学的发展,猜想造就创新人才——科学家,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创造了科学理论的同时往往也创造了许多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