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行医记之二十二多灾多难的2001年(二)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w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如其来的噩耗——
  
  自从2000年秋冬以来,父亲病情反反复复,一直住院。因父亲长期患慢性支气管炎和咳嗽,导致肺气肿、肺不张,氧气吸入不全,医生建议使用制氧机。父亲电话提及此事后,我四处打听,试图找到一种好机器。美国电器电压为110伏,一般产品在中国不能用,我只得先打听适用于中国电压的机型。寻找制氧机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种手指型血氧饱和度的测量器,装上电池后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我马上订了一个。美国西洋参世界驰名,我购买了威斯康星州最好的人工大参,连同测量仪一起在农历新年寄给了父亲。
  这年是父亲第二次在医院过年,第一次是2000年,记得那年元旦我打电话回家时,没人接听,我一直等到美国东部时间凌晨3点,母亲才从医院回来。她告诉我父亲于两天前住进了武汉市结核病院,叫我不用操心。母亲给了我病房的电话,我与父亲联络后,心里才得到平静。这年父亲住院已有一段时间,我事先就知道。
  我是在得知父亲病情不能来美以后,决定回国探亲的。儿子六月下旬放暑假,我们准备利用儿子的整个假期,全家人一道回家乡陪伴老人。因3月15日是美国公司、4月15日是个人和家庭报税截止日,因此我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税,这样全家人可以安心回国度假。在报税期间,我打听到一种适合中国使用220伏电压的制氧机,该机需要医疗处方出售。该机属两用型,主机有一个半冰箱大,同时有一部小型机器,可携带使用,回国时便可提货。我还买了一种电视电话,准备带给父亲。通话双方装上这种电话以后,通过镜头,我们从美国打电话到中国时可以互相看到对方的面容,想必住在医院的父亲会非常喜欢。
  诊所运转正常,每天除治疗保险公司病人,不时也有自费者就诊;儿子进中学后各方面进一步得到提高,在学校举办的Science Fair(科学竞赛)上,获得二等奖;还获得了学校National Arista Honor Society(优秀服务奖)。颁奖时,妻子专门到学校为他摄像。一来纪念,二来准备带回国给老人看看。为了弥补父亲不能来美的遗憾,让他从录像中多看些我们的生活缩影,一家人还去了西点军校(West Point)和纽约布朗克斯(Bronx Zoo)动物园等地。
  为了找到一位针灸师在我回国期间来诊所接替我的工作,我在《世界日报》上刊登了广告。那时处于车祸病人针灸治疗高峰期,有不少针灸师找工作,应聘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美国学人。考虑到诊所病人多为西人,英语交流十分重要。但在相同条件下,我主张还是聘用华人,倒不是有任何歧视,只是觉得中国人对中医的理解强过西人。经面谈,我决定XiaoyanFang医生来诊所工作。Fang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去湖南中医学院学习中医,具备中西医两种Backg round,并持有美国绿卡。她同意我的offer,答应6月中下旬开始上班。一切按计划进行,各项工作按步就班完成,6月26日全家一起回国的机票也已经订好了。
  周六晚上,我像往常一样给父亲病房打了电话。听见父亲仍然咳嗽得厉害,我不忍心让他说话太多。父亲反复打听我们回来的具体日期,再三询问能否将机票退掉。因不愿意影响到我的工作,也唯恐孙子疾病复发,一直以来他都反对我们回国看他。这次再次提及退票,我便答道,定好的机票不能退。之后父亲没再坚持。
  5月30日晚上11点左右,一阵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我拿起电话,听筒那边传来母亲的声音:
  “你爸爸昨日上午因为呼吸循环衰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他走得很平静,没有任何痛苦。”消息如五雷轰顶,我的大脑顿时一片空白,半晌也没有反应。母亲叫了两句,没听到回声便挂断了电话。这时我才清醒过来,赶紧将电话拨回。母亲重复了原话,我吃惊地问道:“我们周六不是才通话的么?爸爸不是已经同意我们回去的么?”这时哥哥作了解释:“爸爸身体一直不好。昨天去世后,我们还在犹豫是否告诉你这件事,今天才最后做出决定。人老了,你要想开些。”
  原来一直以来,他们为了不让我们一家受到影响,没有告知有关父亲的真实病情,其实父亲早在2000年底医院就曾数次告病危。但每当我们电话时,他都会强装正常,不让我们知道详情。这时我才理解,过年时父亲说过要我们淡化过去记忆的真实含义,他已经为这天作好了思想准备。但我们没有啊,我们的一切准备就是回国团聚,为了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我顿时泪如泉涌,完全失去了控制。父亲啊,我有好多话还没来得及向你讲,你怎么撒手就走了呢?那天晚上我彻夜未眠。
  第二天我换上一身黑衣黑裤,与Fang医生联系,请她提前上班,并将噩耗告知康复中心老板。当天下午,我赶到定票处,办理手续,将出发日提前至6月初,并将已定好的制氧机退掉。
  6月1日,我匆匆登上日航班机,启程回国。飞行一路,泪流不止。为了不影响其他乘客,有时就把自己关在飞机狭小的卫生间里,让悲情自由地释放。航班在东京停留一夜,到达成田机场时,我们被送到近郊住宿,我感到这一夜是如此的漫长。自从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以后,我的眼泪便无法断线,肠子几乎哭断,接连几个夜晚毫无睡意。生命中最亲的人——父亲就这样远离了,甚至没有道别,我痛不欲生,往事不停地在眼前晃动起来。
  还是在1960年代我的孩童时期,父亲老家有5个侄儿、侄女先后通过了进入大学的入学考试,但却因为经济状况差,不能负担所需要的费用,几乎与高等教育无缘。父亲得知后,自己省吃俭用照顾全家,同时大力支持身在远地侄儿、侄女们的求学热情。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他们全都成功地就读大学,完成学业,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从下放的农村回到武汉,父亲恢复了工作。有天他家乡一位作者的稿件被出版社采纳,当事人送来了当地的土特产。因为父亲不在家,我收下了这些礼物。父亲回来后,严厉地批评了我,并如数将其退回;一位著名作家写了一本书,希望在父亲单位出版。对方送来了名烟、名酒,父亲坚持要其收回后,才与他讨论稿件。
  在早年求学和参加革命后的长期岁月中,父亲人缘好,朋友多,但他从未为了自己的权位去找过任何人。1980年代初国家恢复职称评定,许多老同志都必须从头开始办理,为了给同事以机会,父亲打算放弃申报,后经有关领导多次做工作,他才在最后一批递上申请。
  父亲曾经用单位发的制装费做了一套毛料中山装,却总是爱惜地放在衣柜,遇上活动才穿在身上。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待遇得到了很大改善,父亲晚年的工资是单位最高的,但他始终对自己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在国内时,我很长一段岁月在父母家居住。父亲一些老同事们常来家中串门,听他讲得最多的是:
  “我们老了,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把年轻人培养起来。”在其大力推荐下,有些用非所学的知识分子,转到了专业对口的部门工作,少数杰出人才,还担当了第一线的领导工作和业务骨干。
  文革时,父亲支持我阅读古代文学和文革前小说,丰富语言文化;高考前, 他对我学习不专心给予严历批评;临考时,则帮我减轻压力。他对后代大至疾病,小至饮食作息都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我出国后,他在书信、电话中,对我健康的叮嘱占了多半。在生前给我的最后一封家书中,整个篇幅都是有关我的健康。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的每一点进步都与父亲的教导紧密相连。他的思想作风、行为准则乃至性格特征都对我影响极大。父亲曾经说过:“人生就是一个奋斗的过程,只有明确目标,发挥才能,才能体现价值。”
  这一夜,全天候电视节目伴我渡过了又一个通宵,不过电视内容根本无法驱散我的思念,萦绕在脑海的全是过去与父亲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正如一首歌表达的: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是什么?是你抚育我长大,陪我说过许多话。是你给我一个家,让我与你共同体会它”情之所至,忍不住凄然泪下。
  
  悲痛欲绝送别慈父
  
  6月3日,我飞到汉口机场,见到了哥哥,一同乘车回到家中。父母家一年前已搬到出版社院内宿舍四室一厅。母亲开门后,我见她消瘦和苍老得厉害,白发增添了很多。看到这里,我全明白了。自从父亲生病以来,母亲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心理和生理都承受了巨大压力,但她从未向我们表露,父亲也从不谈及自己病情。每当我主动问起,他们总是搪塞。为了不影响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两位老人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向我们隐瞒病情完全是从后人的前途考虑,的确很不容易。想到这里我心里一阵伤感,但强忍着没流露出来,因为我实在不愿再增加母亲心灵的悲伤。
  这时我看到客厅方桌上方,挂着一张放大的父亲1960年代遗照,也是他生前最喜欢的登记相。照片里的父亲消瘦、精神,两眼炯炯有神。遗像前摆放着黄白相间的菊花花篮。全家人向我详细介绍了父亲病情过程。原来自妻儿出国那年年底,父亲肺部疾患就开始发展,最初诊断结核,曾在结核病院住院,后转到同济医院。最后确诊为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和肺不张,住进协和医院,2000年10月进入协和医院高干病房后,就没再出来,并有过多次告病危。为了不影响我们一家,父亲一再嘱咐母亲和哥哥一家,不要将病情告诉我们,以免挂念。他还用自己当初离家求学,家人向其隐瞒大人病情,自己未曾见到父母最后一面的例子说服母亲和哥哥一家。在他的心里,只要我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便感到了最大的欣慰。其实按照医生的说法,他能支撑这么久已经算是创造了奇迹。
  听完家人的叙说,我心中充满了悲伤和感激,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心啊!父亲那么地眷恋孙子,但每当我们提到回国探亲,他总是予以拒绝,并嘱咐一定要等孙子上大学后再回去。他考虑的是孩子过敏的体质,不忍心因探望他使孙子疾病复发。在我告诉他已定好机票、准备回国时,他仍百般阻扰,要我退掉机票。这一夜我再次失眠了,想到与父亲阴阳两隔,便难以抑制眼里的泪水,难以承受难熬的心痛,一闭上眼睛就仿佛看到父亲那亲切的笑容。
  接下来的两天,我还听说了父亲住院期间的其它故事:按照级别父亲住院可以享受单位支付护工的待遇,但他却一直要求自己承担费用;叔伯姐姐读书受过父亲的接济,她去医院探母亲将可口听饭菜送到我的病房.那时我只是作为音乐赏拉首歌,而此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它的深刻内涵。那年也是年,然而时隔12年我们却生死两分离,我们也听不到父亲关杯的声音再也看不到他那慈祥的面容,这怎能不叫人悲痛欲绝?父亲啊,您知道啜吗,我是多么希望能在您去另一个世界之前,有时间在您身边再尽一份孝道啊!
其他文献
期刊
自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两拨移民潮以来,第三拨以精英为代表的移民高潮已经形成。人才之所以出走,是他们对自己未来的预期出现了问题。现在移民的人群不是为了简单的生存需求而离开,他们要追求安全感,并且是可以预知的安全感。我们必须看到,当社会越来越感觉到不平等化和不稳定时,有能力的人就会往外走。    精英移民与一个国家的成长    在美国媒体近日推出的“失败国家”指标中,  “人才流失”被作为
期刊
我曾在加拿大温哥华开过一个月的车。在那里,你只要有原来国家的驾驶证,什么手续都不用去办,即可开车90天。车子同样是靠右行驶,交通规则也是大同小异,但是感受却完全不一样。  加拿大的路是典型的十字路,每个十字路口都会挂着指示路牌,上面写着“blundell”,就是表示你对面的横街是blundell街。绿灯亮后如果你要转左,一定要等对面的车完全通过才能走,但你可以向前挪一点,以免绿灯变黄灯之后走不了。
期刊
地震第一天    今年2月中旬,我终于有机会回到了阔别六年的基督城。抵达的日子比开学早了一周,所以很悠闲地归整好了生活用品,还接到了一个跟国内经验相关的面试邀请。于是,开学第二天,我上完课,兴冲冲地回到校园对面的宿舍换上正装,准备坐车去市中心面试。  这是个普通的阴天,早晨还下了点毛毛雨。我坐的巴士刚拐出校区,突然,司机来了个急刹车,我差点从座位上晃下去。还没回过神来,车身开始像游乐场里的碰碰车一
期刊
母亲也病倒了    刚送走父亲,我的心情仍然十分伤感。接下来的日子,除了看望岳父母外,我基本在家陪伴母亲。妻儿回汉后,也住在母亲家中。我们陪母亲去逛了SoGo、中大、武汉商场、武汉广场,为母亲买了夏装和新款光能西铁城手表。在逛江汉路步行街时,母亲在我们建议下配了一副新式老花眼镜。我们还一同在“老通城”、“小桃园”等老字号以及“小四川”、“瓦罐汤馆”等处就餐。  假期结束前,我还专门去看了1972年
期刊
背景介绍:  2010年初我接到了南京汤先生打来的电话,自我介绍后汤先生向我说明了情况。汤先生和他的两个朋友一一程先生、陆先生以4:3:3的参股比例共同经营着一个集房地产开发、销售、物业管理及相关事业的大型房产开发集团已近10年。由于近年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兴旺,三位股东的生意也日益扩大,对于公司将来的发展、个人事业及家庭资产等方面的问题,三位也逐渐意识到需要及早做好一个稳健有效的规划。经过多方了解,
期刊
西方的圣诞节来了,在深圳也能处处感受到这个洋节日的喜庆,挂满了小彩灯、小礼物的圣诞树多得不再稀奇;戴着圣诞帽的男男女女在身边晃来晃去;平安夜的天主教堂里,虔诚的信徒和他们的上帝在一起。在凤凰卫视的新闻里得知,美国的CNN新闻网把香港评为世界上庆祝圣诞节最理想的地方。  西方的圣诞节一步步地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有些是不明就里的凑热闹,有些是在向居住在中国的西方友人传递友情与温暖。面对迎面走来的外国人,
期刊
到美国去,是一个梦,是一场病。    1    早在1983年,我还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时,就在一本极其微小的英汉辞典的背面,写下了这一计划:我要在1987年去美国。至于为什么去美国,通过什么途径去美国,这些则茫然不知。有时候我喜欢策划一场小小的阴谋和叛乱,对我自己,对我那种早已规定好了的人生旅程。  隔着烟波浩渺的太平洋,是两个遥相对望的庞大国家。无论意识形态还是地理位置,它们都恰恰相反。它们曾经
期刊
导语:最近,加拿大移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2010年11月1日,加拿大政府向国会递交了2011年度的移民计划;12月1日,加拿大投资移民的联邦项目自6月份暂停后,重新向申请人开放。本期节目,我们就结合这些信息,为大家分析加拿大投资移民的新走向?    主持人:我们中国是加拿大最大的移民来源国,请问谢总,移民加拿大的中国人都是哪些人?他们移民加拿大的原因一般有哪些?  谢炎武:加拿大确实是中国人热衷的
期刊
前言:或许,你正是一个为移民蠢蠢欲动的中国商人;或许,你也在为自己不是很高的学历水平发愁;不过,这些都不要紧,看看成功人士的移民经,没准过不了多久,你也可以实现自己的移民梦,加入他们的行列。    客户背景    梁正远(化名)47岁,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作为个体户承包各类小型建筑装修工程,后拄靠国营建筑工程公司,主要承包大型建筑项目。1993年,梁正远和朋友一起合资成立一家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