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在倡导“教育回归生活”的今天,生活教育理论是幼儿教育的基础,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教育影响与价值。这些教育理论的精髓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润着每一位幼儿教师,同时也滋润着每一位幼儿的心田。
[关键词]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教育论”的起源。
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论,陶行知虽然受其影响但是却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他倡导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生活教育”,吸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扬弃其糟粕,结合中国国情,从而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二、“生活教育论”的概念。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涵义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是教育的起源,一切的教育和成长都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生活对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效力上说:教育与生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1]
三、“生活教育论”在幼儿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1.“生活即教育”思想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强调教育是围绕着生活的,这也警示着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利用好身边自然的教育资源,在生活中进行发展,同时也要注重教育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反对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提倡联系生活的教育。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在幼儿园大班中有很多目标为“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的教学活动。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们设计的活动中常常会包含“向幼儿介绍一些关于小学的生活细则”,“带领幼儿去参观小学”,或者“请一些小学生来幼儿园给小朋友讲故事”等内容。但这些活动都无法使目标完成到最理想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生活教育论”对教学活动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参观小学改为体验小学生活,即让幼儿真正走进小学,体验小学生的生活。我们特意将体验时间安排在星期一,让孩子们参与小学的升旗仪式,感受红领巾少先队员的荣耀。同时,我们安排幼儿坐进小学生的课堂,感受小学生们良好的课堂秩序以及多彩的课间活动。在这样的生活体验式的活动后大部分孩子都对小学充满了向往,教师不但实现了教育目标,更为幼儿升入小学后适应小学生活做好了情感准备。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有自己的园本特色课程,这些课程很多都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充分挖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家乡特色,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创编成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活动,这些特色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为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2.“社会即学校”对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以及幼儿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纲要》指出:教育是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共同努力完成的,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不能片面地将幼儿园孤立起来,而是要与周边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2]
在过去的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育的核心是课堂,孩子们每天都被关在学校里,无论是学习还是游戏,都不能离开幼儿园的范围。而现在的幼儿园教育,很多都走出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在一些大城市里,幼儿园就建在居民小区里面,成为社区的一部分,社区的环境就是幼儿园的环境,真正实现了“社会即学校”的功能。
3.“教学做合一”是幼儿教师探索教学方法的向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有行动才能有收获。”他主张“教学做合一”,运用各种感官,满足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学龄前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和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学习特点,“教学做合一”很适合运用于幼儿教育中。[3]
“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不但适用于幼儿的生活教育,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也非常的有效。
以大班科学研讨活动《拆装圆珠笔》为例,第一次试教时教师在活动的第一环节展示了拆圆珠笔的方法,然后要求幼儿根据老师的示范进行拆圆珠笔练习;紧接着第二环节又是教师展示组装圆珠笔的方法,再要求幼儿进行组装。整个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他们认真观察拆装圆珠笔的步骤,而对老师提出的“圆珠笔有哪些部件构成?”、“你知道圆珠笔的来历吗?”等问题没有任何反应,即使教师后来解释了这些问题,幼儿絲毫没有掌握任何关于圆珠笔的知识。与其说这是一节科学课,不如说是一节手工课。即使老师不示范拆装圆珠笔的方法,幼儿也能正确地拆装圆珠笔。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深入地研讨,最后在“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对本次活动进行了修改。第二次试教时教师在活动的开始环节就让幼儿尝试拆圆珠笔并在记录卡上进行记录,要求幼儿在拆到的零部件(记录卡上画有一些零部件的图像)前打钩,同时用数字序号标出拆圆珠笔的顺序。紧接着第二环节中,教师利用幼儿的操作卡进行讲评,让幼儿对圆珠笔的构造以及拆圆珠笔的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后面组装圆珠笔的环节和前面的环节基本相同,最后通过操作卡讲评的方式帮助幼儿验证操作情况。整个活动将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性相结合,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序一,第132页、第152页。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9,第一部分,总则。
[3]袁贵仁:《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7,第124页。
[关键词]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教育论”的起源。
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论,陶行知虽然受其影响但是却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他倡导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生活教育”,吸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扬弃其糟粕,结合中国国情,从而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二、“生活教育论”的概念。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涵义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是教育的起源,一切的教育和成长都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生活对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效力上说:教育与生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1]
三、“生活教育论”在幼儿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1.“生活即教育”思想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强调教育是围绕着生活的,这也警示着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利用好身边自然的教育资源,在生活中进行发展,同时也要注重教育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反对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提倡联系生活的教育。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在幼儿园大班中有很多目标为“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的教学活动。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们设计的活动中常常会包含“向幼儿介绍一些关于小学的生活细则”,“带领幼儿去参观小学”,或者“请一些小学生来幼儿园给小朋友讲故事”等内容。但这些活动都无法使目标完成到最理想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生活教育论”对教学活动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参观小学改为体验小学生活,即让幼儿真正走进小学,体验小学生的生活。我们特意将体验时间安排在星期一,让孩子们参与小学的升旗仪式,感受红领巾少先队员的荣耀。同时,我们安排幼儿坐进小学生的课堂,感受小学生们良好的课堂秩序以及多彩的课间活动。在这样的生活体验式的活动后大部分孩子都对小学充满了向往,教师不但实现了教育目标,更为幼儿升入小学后适应小学生活做好了情感准备。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有自己的园本特色课程,这些课程很多都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充分挖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家乡特色,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创编成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活动,这些特色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为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2.“社会即学校”对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以及幼儿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纲要》指出:教育是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共同努力完成的,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不能片面地将幼儿园孤立起来,而是要与周边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2]
在过去的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育的核心是课堂,孩子们每天都被关在学校里,无论是学习还是游戏,都不能离开幼儿园的范围。而现在的幼儿园教育,很多都走出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在一些大城市里,幼儿园就建在居民小区里面,成为社区的一部分,社区的环境就是幼儿园的环境,真正实现了“社会即学校”的功能。
3.“教学做合一”是幼儿教师探索教学方法的向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有行动才能有收获。”他主张“教学做合一”,运用各种感官,满足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学龄前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和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学习特点,“教学做合一”很适合运用于幼儿教育中。[3]
“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不但适用于幼儿的生活教育,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也非常的有效。
以大班科学研讨活动《拆装圆珠笔》为例,第一次试教时教师在活动的第一环节展示了拆圆珠笔的方法,然后要求幼儿根据老师的示范进行拆圆珠笔练习;紧接着第二环节又是教师展示组装圆珠笔的方法,再要求幼儿进行组装。整个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他们认真观察拆装圆珠笔的步骤,而对老师提出的“圆珠笔有哪些部件构成?”、“你知道圆珠笔的来历吗?”等问题没有任何反应,即使教师后来解释了这些问题,幼儿絲毫没有掌握任何关于圆珠笔的知识。与其说这是一节科学课,不如说是一节手工课。即使老师不示范拆装圆珠笔的方法,幼儿也能正确地拆装圆珠笔。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深入地研讨,最后在“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对本次活动进行了修改。第二次试教时教师在活动的开始环节就让幼儿尝试拆圆珠笔并在记录卡上进行记录,要求幼儿在拆到的零部件(记录卡上画有一些零部件的图像)前打钩,同时用数字序号标出拆圆珠笔的顺序。紧接着第二环节中,教师利用幼儿的操作卡进行讲评,让幼儿对圆珠笔的构造以及拆圆珠笔的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后面组装圆珠笔的环节和前面的环节基本相同,最后通过操作卡讲评的方式帮助幼儿验证操作情况。整个活动将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性相结合,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序一,第132页、第152页。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9,第一部分,总则。
[3]袁贵仁:《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7,第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