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不足困扰高中新课程改革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基层学校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而广大的一线教师经过市、区、学校三级组织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之后,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但是,在高中新课程逐步深入实施的过程中,“教学课时紧张”成为困扰很多教师的一大难题。因此,有的教师要求学校增加课时,有的教师开始把课堂时间向课外延伸,也有个别学校出现补课现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课时不足?又该如何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呢?我们来看看一线教师的观点和做法。当然,我们也呼吁,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包括教材编写者,能帮助一线教师解决他们在现实工作中产生的困惑与问题。
  
  综合问题还要综合治理
  ◆黄耀新 韩 丽
  
  我认为,课时不够有四个原因:
  1.教材。我们以语文人教版高一上学期的教材为例,将2006年9月入学的高一新生使用的课改前的第一册语文教材,与2007年9月入学的高一新生使用的课改后的模块1和模块2两本教材作一对比,就不难看出,新课程教材的内容增加了,而且增加的量还不小。我在2006年——2007年学年度也教高一,第一学期完成第一册教材的教学,时间并不宽裕。新课程课时没有增加,相同的时间完成模块1和模块2的教学,课时显然紧张。
  不仅仅是从数量上看课时不够。两个模块的难度也不小。古诗文的篇数增加了,也就意味着难度增加了。阅读部分像《<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兰亭集序》、《赤壁赋》这几篇古诗文,原来的教材放在高二,新教材放在高一上学期。对于高一新生,这些内容无疑偏难。处理好这些偏难的内容,显然要多耗费课时。
  2.学生。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示范性学校,然而一年的学习实践证明,学生的语文基础、接受能力大部分达不到新课程预设的要求。《离骚》这样的古诗,对他们来说有点像天书;而《兰亭集序》之类的古文,让他们一脸茫然。
  无庸讳言,在大多数高中生眼里,语文是主科里的副科。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应试心理决定的。新课程并没有改变这一事实;并且其他学科也面临着课时紧张的问题,于是,各科都抢学生的课外时间。让学生增加课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转移课上的压力,难啊!
  3.教师。教师们虽然经过了培训,但实践起来还是另一回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四五十人的课堂上是需要更多的时间的。落实新课程理念,对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新课程教材有一些新篇目(人教版的相对少一些)也增加了教师驾驭教材的难度。教师能够用有限的课时,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好两个模块的内容吗?除非教师们驾驭教材、课堂的能力产生了突变!
  4.考试。模块考试考模块,换句话说,考教材,命题材料课内占的比例大。这和以前是有区别的。以前的期中、期末考试,从命题材料到题型再到分值,都与高考接轨,命题材料课外占的比例大。课外的比例大,教师处理教材的灵活性就大一点,就可以大胆地舍弃某些课文,从而减少课时。课内的比例大,教师对课文就不敢轻易地删减,课时也就无法减少。
  模块考试的难度比以前考试的难度要小,但模块教学却不能降低难度,因为不光要应付模块考试,更要应付高考。离开高考谈高中教学是不现实的。教师们不清楚高考如何命题,只能参照以前的高考来确定眼下的教学。背负高考,面对课改,教师们很难放开手脚。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那些高考的知识点、能力点,需要的还是课时。
  既然课时不够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综合治理。
  首先,教材(尤其必修)还有调整的必要。要认认真真地做好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和接受能力;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客观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不同学科的教师在一起交流课改感受时,多数人有这样一个感慨:“学生只学我这一科就好了。”课程的设计者、教材的编写者一定要关注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一个学生几乎要同时面对10门左右的课程!
  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材做二度开发。既然课改目标和教材的设计都过于理想化,教师必须找到现实的立足点,而现实的立足点就是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教师要认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重新筛选,再做整合。还是那句老话,“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再次,考试要为教师的自主性“保驾护航”。考试是教师的紧箍咒,学生、家长、社会乃至领导睁大两眼看教师的,首先是成绩。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不敢无视考试(尤其高考)这个指挥棒!□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
  
  乐观自信 放开手脚
  ◆周曼云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体系确实做了较大调整,一线教师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教学工作重心变成了抢时间赶进度,从而很难在实践中很好地贯彻和实施新课程理念,于是就出现了“教不完教材”的困惑。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教不完的情况呢?对教材处理到什么程度可以算教完了呢?我认为,教学实践中,有三条绳索束缚着教师们的手脚。
  第一条绳索是习惯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感觉最基本、能量化的任务是教完书上所有的课文,如果是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教完一篇课文可能是指完成教参(主要是教参)和一些教辅资料上列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实这些重点和难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约定俗成,“谁教都是这些,教谁都是这些”。这种明显的量化目标容易让教师觉得心中有数,从而感到心里踏实。所以“必须教完”就成了教师们的普遍心理,“教不完”就成了突出的矛盾。
  第二条绳索是高考。这也是每位一线教师头上悬着的一把剑。高考成绩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衡量教师能力与水平的终极目标。时时带有“考砸了怎么办”的心理压力,教师的教学必然放不开手脚,甚至在工作中畏首畏尾。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有不小的变化,而教师对高考怎么变心中无底,这时就会退而求其次——起码教完教材是最先把握的事。
  我们虽然熟知叶老的话“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书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实现教学理念的凭介”,但“不教的内容学生就是不会”、“多讲例子学生才会深入理解”、“举一能反三,如果举三岂不是反九”这些在长期实践中累积起来的“经验”,很难让我们的教学思想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更何况这些经验已经使得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第三条绳索就是依赖心理映射先天不足。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材的编写者几乎都是人教社的专家和有一定声望的学者。中小学教师从来都是怀着仰慕的心理,被动地“使用”现成的教材,所以,他们认为“教书”是份内的工作,接受是自然的选择。长此以往,中小学教师的创造力被弱化了,二度处理能力也就越来越薄弱。因此,当新教材要求教师具备处理、研究、开发教材的能力时,有些教师(特别是工作时间较长的教师)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我们看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一部分教师又开始“找旧鞋走老路”;还有一部分教师是“旧鞋留着新鞋走着”,即新教材讲着,旧教材也教着。对于这类教师,原本的知识内容都教不完,自己又给自己增加了负担,“量多时少”的问题不更突出了吗?
  作为一线教师中的一员,我个人认为应该放开手脚,乐观地保有两个自信。
  1.高考中看稳定。尽管近年来全国高考自主命题的省份越来越多,但从几年来各地区的高考试题来看,试卷中大都很少涉及对高中教材内容的直接考查。从先期进行改革的几个地区的高考试题看,继承与稳定的成份还是比较明显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平时教学不必篇篇俱学、段段都讲,不必时时背负着漏掉重点影响高考的负担。我们应该清楚,高考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既然是能力,就不是必须学了某篇课文才能形成的。
  2.时代里透光明。拿语文学科做例子。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写中更多地体现了科学化与人文化的理念,有些地区与学校的初中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加之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重视孩子的全方位成长,所以较之以往,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得到了提高。信息化时代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冲击,但也使学生奠定了一定的阅读基础,比如阅读速度、快速抓取信息的能力等。
  明晰了上述事实,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深入钻研教材,全局性地把握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优化整合。
  人教社编写者说,教材“在内容体系呈现方式上力求做到不拘一格、新颖活泼,并留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和开发余地,以满足不同学校使用的实际需要”。显而易见,让我们觉得厚重的教材其实并不是非得完成不可的任务,之所以这样丰富多彩,是因为考虑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也就是学情的需要。原本留给我们的是发挥的空间,是展示的舞台,我们何必把它变成矛盾与困惑。
  最后,我对教材的二度处理谈三点看法。第一点,要对必修模块的整体内容了然于心。第二点,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说明,尤其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必修模块教学的整体计划。第三点,要在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重点之间建立联系。这一系列的工作耗时耗精力,但它是最为必要的,当然也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最应该做的一项工作。从整体到局部,从基础到能力,增减合并,前后调整,最终纲举目张,我们的教学内容就会跟着目标走,我们的教学实践就会跟着理念走,我们的心理也会变得轻松自信。□
  (作者单位:北京一零一中学)
  
  教学内容造成的课时不足问题及解决途径
  ◆关正兵
  
  新课程课时减少了,而探究活动、实践活动等学生活动增多了,出现了教学内容与课时不足的矛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练习讲评与课时不足之间的矛盾
  以物理学科为例。概念比较抽象,缺少必要的练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到位。物理规律不通过练习,就不能达到熟练应用,学生就会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没有时间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就得不到及时解决。另外,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利用课上时间来处理。教学中如果安排一节习题课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则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了加速度的概念以后,学生对加速度概念以及对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的理解比较困难,应安排一节习题课,通过练习和讲解,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习了速度图像和位移图像之后,学生对两种图像的识别及应用容易混淆,应安排一节习题课,对速度图像和位移图像进行比较和练习;学习了匀变速运动规律及其应用后,应安排一节习题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对规律熟练应用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课时较少,相应的练习时间就减少了。
  2.实验探究与课时不足之间的矛盾
  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探究式教学无疑是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必修1教材中安排的实验探究,如“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滑动摩擦力的测定”、“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a与F、m之间的定量关系”、“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等。比如,在“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探究活动中,把一个课题交给学生探究,引导学生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然后在课堂上展示探究结果,最后的结论也由学生自己得出,则不仅使学生对该结论印象深刻,还满足了其探究欲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但探究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学生需要用一节课时间来完成,而教材中把这个探究活动作为“弹力”一节的一个环节,必然导致课时不够。
  3.较多的学生活动与课时不足之间的矛盾
  教材中几乎每一节都安排了“活动”、“讨论交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创设情景,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但较多的学生活动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使有些概念和规律教学时间比较紧张,也缺乏必要的练习时间。比如,摩擦力一节的教学,教材中安排了两处“讨论交流”,一处“实验探究”,一处“活动”,课堂上学生活动较多,本节课要得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两种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方向以及二者关系,时间就显得比较紧,更没有练习时间。
   综上所述,在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实际教学内容需要课时与实际课时不足之间的矛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又确保教学质量,我采取以下两点做法。
  1.把一些探究实验安排在研究性学习课上,让学生去探究,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舍去部分教材中学生不太熟悉、我校实验条件做不到的“活动”和“讨论交流”内容,创设学生身边的物理情境,便于学生活动和理解知识,以达到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中学)
  
  课时“瓶颈”三突破
  ◆邓文卓
  
  一线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在操作之初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课堂容量增加,课时明显不足则成了制约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一大“瓶颈”。如何化解教学中内容多、任务重与课时紧张的突出矛盾,巧妙突破制约课改的“瓶颈”呢?
  一、细化目标,坚持整体意识
  高一伊始,教师就要牢固树立高中三年一盘棋的教学观念,杜绝“走一步算一步”的错误做法。教师需熟读所有的必修课、选修课教材以及模块学习要求,对大纲和课本有完全深入的认知,明确高中语文学科学习总的目标,其中包括对学生知识层面的要求、能力素养的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之后,再将总目标层层细化为学年学习目标、模块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课时学习目标。比如,“口头表达和交流”部分,高中总体目标为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依照教材本身的版块——朗诵、讨论、演讲、辩论、访谈,我们可以将目标细化到各个模块:通过诵读经典篇目,引导学生把握作品内容,准确传达作者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利用演讲增强学生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和风度;在讨论和辩论中,侧重于学生思维和语言的锻炼,尤其是逻辑能力的培养;而在访谈活动中,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话题切入与信息捕捉的能力。最终,通过五个版块的教学整合,我们帮助学生在具体语言实践中逐渐提高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学会恰当地表达交流。可以说,只有将教学目标有条有理地分解,有条不紊地整合,我们的教学才会循序渐进,课时安排也会显得疏而不松、足而不缺。
  二、删繁就简,优化教学设计
  许多一线教师最困惑的问题就是高考指挥棒究竟指向何方,所以在备课过程中,纷繁芜杂皆取之,唯恐知识点不全不精不细,表面上两手一起抓,实则两手都不硬。在笔者看来,课程改革必然会带来高考的变革,我们没必要舍本逐末,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课时中,解决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谈课外内容的援引,这就要求教师“会抓敢放”,处理好教与不教、教多教少的问题。
  为确保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我们一定要明确哪些课文或知识点必须讲,哪些不必讲,哪些要多讲,哪些该少讲。拿必修2为例,现代文学作品、古代诗歌作品、古代文学作品一定要讲,而演讲篇目就可以不讲或者整合到口头表达的演讲专题中去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这类名家名篇一定要讲,《囚绿记》就可以不讲;细化到每课时的教学内容一定要讲,关联不大的内容则少讲或不讲,如在《诗经》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把赋比兴作为讲授的重点,而《孔雀东南飞》中比兴手法就可以一带而过,而把目光集中在铺陈手法上。这样就使每节课有的放矢,课时压力也会有所缓解。
  三、关注个体,还原本色课堂
  在课堂实施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前布置一些纯知识层面或浅显的能力层面的问题,如作家作品、生字生词、课文诵读、文章脉络整理、课后部分习题等。除了对题目精挑细选外,教师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便利,比如,在讲授《兰亭集序》前,给学生印发的材料中可以提供作家作品介绍,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总结,易考察的名句以及古人生死观比照等,避免学生盲目查找、机械抄写,在课上,教师只需要将知识点用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加以考察巩固。课后作业也是求精不求多,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批改权限也相应地转移到学生手中,优等生互批,优等生帮助差生修改等。在课堂上,教师仅需要把大部分学生的问题进行更正。两者有机结合,做到知识、课时两不误。
  教师在减少知识点讲授的同时,也要竭力还原语文课堂的国学况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才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课下关注语文的时间自然加多,语文课时的外延得以延展,语文学科也能逐渐走出尴尬境地。
  高中新课改任务重,时间紧,要在不加课、不变相加课的前提下突破课时“瓶颈”,我们必须不断地研究大纲、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提高自主构建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而增加有限课时的内涵,拓展有限课时的外延,真正地解决课时矛盾。□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
  特约编辑 莲 子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依据多年的职高班主任工作实践,从明确目标、全员参与、观察沟通、坚持标准、关爱学生、理解尊重等方面着手,对班集体建设的有效策略做出了详细分析,希望能为相关老师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进而塑造一个欢快愉悦、积极向上的中职班集体。  【关键词】职高班主任;和谐;集体  名师魏书生曾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写道:“我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教师。我总觉得,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
最近,有幸聆听了薛法根老师的一节阅读课《爱如茉莉》,他那睿智幽默的谈吐、清新淳朴而又不失厚重的教学风格,再次让我如沐春风。课的结尾处,仍是进行读写训练,摘录如下:  师:当然生活中的爱不完全是像茉莉那样平常,在你心目中,“爱”如什么呢?把它写成一句话。  (板书: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独立写话,教师巡视)  (指名读)  生1:爱如一杯甘甜的美酒,让人唇齿留香,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形象、直观,尽可能地使学生主动融入历史学习中,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并激发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搭建平台;其次,应恰当、分层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吃透教材;最后,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只有不断地通过教学实践积累经验,反思教学过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走进历史;感悟历
【摘要】良好情境的创设是渲染音乐课堂氛围、点燃学生音乐热情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笔者认为,教师应努力提高情境创设的艺术,使生活、故事、童谣、游戏等成为音乐情境创设的素材之源,并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以提升情境教学的感染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良好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渲染音乐,将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点燃其热情,使其自觉地走进音乐、亲
2007年初,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被派到美国维斯康新州学习。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观察、听课、与各科教师交流,收获颇丰。  1.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美国教师把每个学生看成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的个体,允许学生按自己的发展速度来获得知识。例如,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会发挥不同的作用,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就由他来布局谋篇;有的学生擅长书写,就由他来执笔;有的学生绘画能力强,就由他来找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幼儿园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建构区投放了“多米诺骨牌”供幼儿游戏,在幼儿游戏时发现幼儿对于建构“多米诺骨牌”的成功或失败存在很多不同的心理与表现,这些表现体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本文针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从对幼儿的观察、分析、指导等方面来解读幼儿游戏时的多种心理活动与表现。  【关键词】“多
【摘要】文章结合所学相关理论,归纳教师经验,观摩课堂教学,对“课前”及“课中”进行了“课后”反思,即课前需要有纵观全局的意识,课中更是需要厚积薄发,课后潜心反思并有的放矢不断提高。  【關键词】小学语文;案例;教学反思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学。备课,如同武器、工具,只有将它打磨得圆润锋利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长袖善舞,挥洒自如”。记得刚站上讲台不久的我,尽管知
名师——胡明亮,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美术教师,市级美术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特级教师。他把漫画引入课堂的美术教学改革,获得了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他应邀参加在泰国曼谷举行的国际华文教育论坛暨华人教育家成就颁奖大会并获特等奖;他主动申请到农村支教,被评为北京市支教工作先进个人。2004年教师节,胡锦涛总书记亲自来到胡明亮的家中看望他,向他致以节日的祝贺。    让漫画教
中美中小学校长交流项目是由华南师范大学、美国范德彼特大学与美国田纳西首府那什维尔市公立学校系统三方合作的。这一项目精心设计的双向、情景式、互动式学习环节和学习内容使得中美双方的中小学校长有机会同室学习、零距离接触,真正走进了中美双方的中小学校,亲身体会并共同面对真实而生动的中美双方中小学校教育。  表面看来,美国基础教育和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似乎正在分道扬镳:中国通过近10年来对“应试教育”的批判,
【摘要】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古代经典文化的传承载体,在幼儿教育方面的创新运用能够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基于此,本文从文化传承、幼儿发展和幼儿教育三个层面探讨了传统节日文化在园本课程中的渗透意义,从课程设计、活动组织等方面探讨了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节日;古代经典文化;幼儿园园本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张家港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