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份认同视角谈泰戈尔短篇小说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fei87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试图从个人身份认同这一角度,分析泰戈尔短篇小说《活着还是死了》中女主人公迦冬比妮在内心机制和外在环境交融下产生的身份认同的异化,以及在这场身份认同中“他者”始终占据上风,排挤“自我”。进而进一步揭示异己身份的深刻社会内涵。
  关键词异己身份 他者 社会内涵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Talk About Tagore 's Short Stories Identity Perspect——"Alive or dead"
  XU Mengmeng
  (Faculty of Arts,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2)
  AbstractThe author tries to personal identity from this Angle, analyzing tagore short story "alive or dead the heroine the winter than in inner mechanism and renee blend produced by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eir identity, and alienation in the identity of" otherness "will always have the upper hand, crowding" self ". And then further reveal profound social identity dissident connotation
  Key wordsdissident identity; otherness; social connotations
  
  泰戈尔一生写了一百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很多的作品中营造了印度童婚制度下一群令人愤怒、同情、扼腕的寡妇群体,《活着还是死了》这篇小说也不例外。它讲述的是一个叫迦冬比妮的寡妇死后意外复生,她的还生不仅没有让认识的人高兴,反而让周围的人陷入难以置信和恐慌的境地,她的存在对其他人而言就是多余的,于是便被摒弃于另一个空间内,只能用死证明自己是活着的。笔者试图从身份认同视角分析造成迦冬比妮悲剧的原因,在她以死证明其生命存在的背后究竟有怎样一个复杂难解的心理世界以及这场身份异化的深刻社会内涵。
  1 异己身份的强固认同
  身份认同是一个人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认同,它是双向动态的过程。即包括“自我的确认”和“他者对自我的确认”,身份认同既包括自我身份的确认也包括他者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这两方面的认同共同决定“我”的生存感。“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没有同一感也就没有生存感。”①而迦冬比妮处于这种身份认同的异化状态中,一是感觉自己异于他人,二是被周围的人认为异于常人,正是因为这两点,将迦冬比妮置于一个幽冷、凄寒的地狱之中,并最终让这个世界吞没了她。
  1.1 自我认同的缺省
  根据安东尼·吉登斯的论著《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转引自莱恩的一段话,分析自我认同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我认同与自我感分裂或残缺的个体相对照。本体不安全的个体倾向于表现出下述一种或多种的特征。首先,他也许缺乏个人经历连续性的一致的感受。个体也许不能获得关于其生命的持续观念。二是,在充满变迁的外部环境中,个人难免充满对其存在的可能风险的忧郁,并且依据实际行动而被忧郁所麻痹。三是个人不能在自我完整中发展或维持信任。②就此可以判断的是迦冬比妮符合的是第一个特征,她不能确认自己是否还活着,而且很大程度上她认为自己是一个死去的人了,“我已经不是活人了,家里能收留我吗?我会给家里带来不幸的。我是从活人王国里被赶出来的人——我只是我自己的灵魂。”③就此我们可以判定迦冬比妮处于自我认同的缺省状态中。为什么迦冬比妮认为自己已经死了呢?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迦冬比妮复活的那个夜晚,她望着周围空旷、寂寥的环境,她是这样想的:“如果不是鬼魂,她怎么能在这深更半夜从四门紧闭的沙罗达松科尔的家里来到这个难以行走的火葬场呢?即使现在火化仪式还没有结束,那么来焚尸的人又跑到哪里去了呢?…我已经不再是这个世界上的人了,我是一个极可怕、肮脏的灵魂,我是我自己的灵魂。”④她已经找不回与正常人一样对生命的意识和存在的一致性了。应该说到地狱之门走了一遭,让她再也找不回生存归属感了。在来到女友久格玛亚家中之后,迦冬比妮经常会做一些奇怪的举动:“在寂静的中午,当她一个人在房里的时候,常常惊叫起来;晚上,在灯光下看到自己的身影,她就吓得浑身瑟瑟发抖。”⑤这种恐惧意识让迦冬比妮丧失了对自我生命的判断。一种“命定”的自我认同使迦冬比妮注定要陷入恐惧、孤独、焦虑的境地。因此在这场身份认同的过程当中,自我一开始便处于缺席状态,而让与之处于对立面的他者占据了上风,并代替自我进行判断。
  1.2 他者认同的强化
  “自我”与“他者”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这个概念同样可以运用于身份认同当中。当自我认同持续处于缺省状态,处于“秩序中心话语”的他者便开始对迦冬比妮实行话语的强势制约。在迦冬比妮来到好友久格玛亚家中之后,多年后的重逢一开始是很令人欣喜。但是随着时间的拉长和迦冬比妮的怪异举动,让温情脉脉的友情渐渐褪去了它原本拥有的色彩,“仆人们和久格玛亚也开始怀疑这个家里出了鬼”。⑥久格玛亚的丈夫什里波迪去了迦冬比妮的婆家想要去搞清楚状况,得知的消息却是迦冬比妮死了。如果说一开始久格玛亚对迦冬比妮还存有一丝同情、怜悯之心的话,到这个时候夫妻二人已达成一致,就是准备将迦冬比妮从这个家里赶出去。但是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迦冬比妮之所以选择女友久格玛亚的家作为安身立命之所,是因为她与女友经常有书信来往,彼此都对对方有着深厚的友谊,正是这一点让迦冬比妮既没有选择娘家也没有选择婆家。女友的家成为她整个情感寄托和生命寄托。实际上作为金字塔最底层的女人,都是为了逃避外在的权威和内在焦虑,心甘情愿地放弃自我而依赖外在的力量。弗洛姆把这种源于同一基础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现象称作“共生”。那么这个“他者”又是如何发挥其对“自我”的一种绝对性的压制力量呢?首先是迦冬比妮的女友面对迦冬比妮的神经质的精神状态,以及自己的丈夫什里波迪对迦冬比妮的关心而心生妒意,时时打着赶她走的主意。在弄清别人口中的迦冬比妮已经死去的时候,两夫妻立刻达成一致协议,要把迦冬比妮从他们的家中赶出去。其次是迦冬比妮的家人。迦冬比妮她是一个寡妇,“在拉尼哈特,住着地主沙龙达松科尔先生的一家。他家里有一个寡妇。……她既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⑦在发现迦冬比妮“死”去后根本就没有举行葬礼,而是草草的以火葬的形式结束她与世界上的一切联系。她的兄长也就是地主沙罗达松科尔“为了避免警察纠缠,这位地主没有怎么声张,就吩咐他的四个婆罗门伙计,尽快把尸体火化。”⑧从中我们也可窥见迦冬比妮在家中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她的生对于她的家人来说是一场不能承受的灾难,而死则可能对他们意味着少了一个包袱。可怜的迦冬比妮在无意识或被迫中成了“秩序中心话语规约”的对象,她在久格玛亚、什里波迪、沙罗达松科尔等“他者”的地狱中苦苦挣扎,并企图抛弃“已经死去了的概念”进入秩序中心范围之内,但“中心秩序”永远拒斥了她。在体现“中心秩序”的“他者”意识里,迦冬比妮的生活是非个人的,她的个人生活被“秩序中心话语”压制、消解,从而使之流产于“胚胎”之中。她虽死而不甘,但终抵不过强大的“他者”之“地狱”,死了。
  2 身份挣扎的突围失败
  作为一个人,迦冬比妮的心理并非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满着矛盾运动的生命张力。“异己身份”的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使迦冬比妮呈现出典型的恐慌症的特点:经常自己一个人惊叫,哭泣等。迦冬比妮并非一直把自己认定为一个死人,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变换历程:死去——活着——死去——活着——用死来证明活着。一开始,当迦冬比妮在火葬场恢复知觉后,她把自己认为是另一个世界的鬼魂;一个过路的好人关切的问候让她意识到自己还存在于这个世上,她既没有想到回到婆家或是娘家,而是选择了去好友久格玛亚的家中;在好友的家中,她的好友一开始对她的出现是欢迎的,但是当她丈夫轻易地同意迦冬比妮住在家里时,久格玛亚心里是有些不舒服的。当迦冬比妮作出种种神秘的举动,并表现出害怕被赶走的行动时,久格玛亚这时不仅仅是气愤,更多的已经带有赶她走的想法。丈夫的制止让她既吃醋又生气。为了解决家庭矛盾,久格玛亚的丈夫去了解迦冬比妮的家庭情况和出走原因,意外的发现迦冬比妮已经“死了”,对迦冬比妮身份的怀疑和维护家庭和睦的需要,夫妻俩想要一起把她赶出去,他们的吵声让迦冬比妮再次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临走前,她对久格玛亚说:“朋友,我是你的女友迦冬比妮,但是我现在已经不再是活人,我已经死了。”⑨当她最终回到拉尼哈特——她的婆家时,看到了她一直疼爱、宠溺的侄子时,母性的复苏和情感的维系让她最终认识到自己并没有死。但是房子里男主人、女主人、仆人全然不相信迦冬比妮仍然活着,她用碗磕破头,并“一边喊着‘我没有死啊,我没有死’,一边离开了房间,从楼梯上跑下来,跳进院内的池塘。”⑩她只能用死去证明自己还活着。尽管一直处于不安的环境当中,她仍然审时度势,不断地对其周围的环境进行细致地观察和判断,权衡它们可能对她的行动带来的影响,并选择适当的策略,极力消解“异己恐惧”,求得片刻的心理平衡。但是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打破。应该说以女友久格玛亚、她的丈夫以及以沙罗达松科尔为代表的“他者”对迦冬比妮释放者神秘的不可抗拒的本能的规约力量,在“他者”的认同中她已经被宣告死亡。
  3 异己身份的深刻社会内涵
  迦冬比妮在“自我”和“他者”的双重压力下,对“自我”的认识产生异化,而最终又是由于“他者”以其强势性的力量将“自我”完全压制。尽管在这其中迦冬比妮内心进行了反复的挣扎,经历了死去——活着——死去——活着——用死来证明活着的过程,但是这一切都在他者的控制下归于平静和殆灭。在这场身份认同当中,“他者”超越“自我”的地位,对主体进行心灵上的控制。以地主沙罗达松科尔等为代表的所谓“卡里斯马”群因为魅力超群的权威而更有效地引发大众的服膺,从而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核心话语的创造者和最强烈的维护者。地主沙罗达松科尔对迦冬比妮的“已死”的身份认同具有不可攻克的权威性,并直达家庭中每一个个体的无意识之中,使得迦冬比妮的婆家成为一个“类似于全封闭的、巨大的瘟疫恐惧症社会”(福柯语)。这个“他者”更是印度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映,在当时由童婚制、寡妇殉葬制、种性歧视制度(不同种性之间不可以随意通婚,高贵的种性不能和低劣的种性通婚)导致的妇女地位低下、悲剧命运等问题。男性在当时的印度社会具有绝对的制约力量,女性一直被安置在“边缘化”位置。这一身份让女性一直无法进入主流话语中。迦冬比妮的异己身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这正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
  
  注释
  ①埃里克·H· 埃里克森.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②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三联书店,1998.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大师文集:泰戈尔卷.素芭短篇小说选.倪培耕等,译.漓江出版社, 1995.
其他文献
摘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违法转包、分包由来已久,由此也导致了很多安全生产事故。对承包人资质实行宽严相济的区别化管理、加强对施工资质的动态化管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经济制裁无疑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施工合同 承包人资质 动态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3.6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Into the Question About the Contractor's Qualificati
期刊
摘要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核心,以产生、变更和消灭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的行为。意思表示是判断民事行为有无效力的关键。现实中,表意人常常因为主观上认识的错误而导致其行为并非本人真实的效果意思,直接导致的法律后果就是该表示人的民事行为的可撤销。  关键词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 重大误解 可撤销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    Shallow Analyse on the Effect
期刊
摘要文化误读是文化交流中矛盾与冲突的集中体现,是伴随文学翻译过程始终的一种客观现象。本文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文化误读的生成原因和具体表现将其划分为理解性误读和目的性误读两种类型。并根据文化误读的形成表现提出了总体解决策略,以期引起翻译界内对文化误读现象的重视。  关键词文学翻译 文化误读 理解性误读 目的性误读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h
期刊
摘要库茵芝是艺术上的大胆创新者。其作品的出色不仅表现在写生画法的独特上,更表现在世界观上。他喜欢找寻大自然中浪漫和象征的形象。通过大胆的构图和用色,以他那独特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获得了罕见的艺术效果。本文通过对一小部分库茵芝风景画作品的介绍,浅显的分析了库茵芝风景画题材的广泛性和艺术手法的多样性。  关键词库茵芝 风景画 光线 色彩  中图分类号:J23文献标识码:A    Poetic Bri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中选曲《世上没有尤丽狄茜我怎能活》的分析,简述格鲁克对歌剧改革做出的伟大贡献。  关键词格鲁克 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 选曲《世上没有尤丽狄茜我怎能活》改革 贡献  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识码:A    Gluck 's Contributions to the Opera Reform  ——Music From an Opera "How Can I
期刊
摘要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大学生退学率日益升高,这不仅是对学生及其家庭的伤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社会声誉,从长远来看,更是对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学业预警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生学习管理方法,在我国多所高校得以推广实施,这一机制不仅有效的改善了学生的学风,增强了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同时大大降低了学校的退学率。因此,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业管理过程中,要认真贯彻好这一工作方法,同时在
期刊
摘要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结合旅游景区标示语翻译的特点,试图建构一种专门针对旅游景区标识语的语用翻译模式,此模式认为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标识的语境功能及其对原语读者的语境效果,并通过语境效果的预设、推理等过程找到译文对外国游客的语境关联,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语境等效。  关键词语境效果 旅游景区标识语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An Exploration of the Pragma
期刊
摘要大学生勤工助学是大学校园中的普遍现象,为全面了解他们在从事勤工助学过程中权益是否受到侵害及其受到侵害的原因,本文在对学生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与措施,希望能够为今后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提供更好的保护。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基本状况  我们在大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勤工助学活动的同学比例高达70%,可见大学
期刊
摘要新生代小说从日常生活和日常感受出发,以更接近现实的策略行文叙事。在叙事形式上不像新写实那样朴实自然和圆融完整,普遍呈现情节淡化和结构松散的形态,这样的艺术形式显然更有利于文本对纷乱芜杂的日常生活内容的呈现和琐碎无序的日常情感的表达。情节结构的淡化和对细节的重视表现了新生代对小说艺术的重新定位,也显示出小说美学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新生代小说 情节 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
期刊
摘要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描写了生活于霸权环境中的非裔美国女性的困境,她们遭受着来自白人霸权社会和黑人群体内部父权制环境的双重压迫。在霸权环境中进行身份确认时,除了需要一个和谐团结的黑人内部群体外,她们首先应该抛弃白人的审美标准,确立自身的美,同时要努力颠覆白人文化霸权,确认自身文化身份。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 霸权环境 身份确认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The Af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