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研究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义务教育法》,提出:“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由此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也开始走向法制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开始向专业化迈进。
  1993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首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和教师资格制度的建设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至此,我国初步确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2000年教育部召开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同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指出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到2001年我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教师资格制度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教师的专业化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2011年首次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在浙江省和湖北省试行。2013年下半年,试点省份达到10个。2015年我国正式推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全国统考,这一改革对师范类教育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促进。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不断更新。为保障教师专业素质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教师教育制度层面的改革与发展。作为教师准入门槛的教师资格制度,就要体现出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及时更新对教师的要求,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促进教师专业的主动发展。随着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对教师资格制度在考试门槛、认定标准、管理办法上又有提升、促进的作用。从历史发展看,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在这样的相互促进与制约中共同推进,逐步建立符合教师队伍专业建设的新模式。
  二、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创新性与问题分析
  2015年,我国教师资格证政策改革后,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简称“国考”),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并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与实施新规,对我国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国考”的创新性分析
  1.从“面向师范”到“面向全体”,推进了体育教师的多元化发展
  教师资格制度不再对师范生发放“免费通行证”,而是师范生和非师范生都要接受教师资格考试,对于体育师范生来说,不再享受学业完成就发放教师资格证的先天优势,需要与非师范生共同应对“国考”,“特权”的取消使体育类的师范生面临巨大的“领证”挑战。对于非师范生而言,“国考”则是证明自己能力与知识,获得进入教师队伍资格的大好机会。这填补了学校对不同专业、不同内涵的高质量、高标准教师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了体育教师人才选拔机制的科学化,全面推进了体育教师的多元化发展。
  2.考试门槛提高,对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学历水平显著提高:幼儿园和小学要求专科以上学历,初中和高中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对申请者的学历门槛提高。
  考试难度增加:笔试在原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调整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三门考试科目,并且考试中不再指定教材。在考试方式上,打破了原有的纸笔考试方式,调整为纸笔与机考联合的方式。机考侧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笔试和面试侧重考察能力。面试主要采用结构化、情景模拟等方法,通过备课、试讲、答辩等方式进行。
  证书申领严格:笔试各科成绩合格,才能参加面试。笔试和面试双合格方能参加教师资格申报。笔试单科成绩保留两年,两年未通过全部笔试科目考试,需要重新报考。
  “国考”中考试门槛提高对于体育教师资格的“含金量”,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3.实行教师资格证定期注册,避免了体育教师职业的永久性
  《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提出:中小学教师资格实行5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册,定期注册不合格或逾期不注册的人员,不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注册条件主要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及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同时还要坚持继续教育的学习才能获得继续任教资格。“国考”扭转了体育教师职业“只进不出”的“铁饭碗”局面,将不合格的人员淘汰,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优胜劣汰。同时为加强国家的统一监管,“国考”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建立了全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信息管理系统,为教育系统在数据支持和信息保障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有效供给。这样用发展性评价取代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的注册制度对于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下教师资格制度存在的问题
  1.教师资格考试重视知识技能,忽视教师专业素养评估
  (1)缺少對申请者的全面综合能力测评
  在资格考试中不指定教材,但考试内容依然来源于书本,不能对体育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等综合能力做出测评,尤其是体育教师具有的运动技术动作讲解示范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等,现在的考试环节不能科学测评,这其中还包括非师范生,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体育知识素养等都没有进行系统地学习与训练,综合能力更是无从全面评估。
  (2)忽视教育实践经验
  教师要在课堂中面对学生去实现教育的目的,现行教师资格制度中不管是针对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没有对教育实践经验的要求。拥有非常成熟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德国,申请者在大学阶段的教育后要进入长达18个月的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国外发达国家都将教育实习作为教师资格制度中的重要环节,有着明确的要求。我国“本本族”的制度方式忽视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师教学能力形成起到的重要作用。   2.教师资格认定流于形式,缺乏对体育教师人文素养关注
  (1)资格认证缺乏专业的认定结构和专业标准
  教育行政部门是我国唯一合法的教师资格认证机构,通常是县(市、区)教育局下设的人事科进行认定工作,认定机构中教育行政部门人员所占的比重较大,由于缺乏统一的专业标准和需忙于日常事务,他们对教师资格的认证工作难以严格执行,流于形式,对把好“入口关”未起到有效的筛选作用。
  (2)忽视对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考核
  针对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考核,《教师资格条例》提出需要考生提供:“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或者工作单位、所毕业的学校对其思想品德、方面情况的鉴定及证明材料。”作为具有一定邻里关系的办事处与居民、存在师生关系的学校与考生来说,基本都会为考生出具这份证明和鉴定材料,而这一缺少约束性、规范性材料的需要也就成为一种形式。
  3.教师资格注册要求低,缺少专业标准考核
  在定期注册中由教师个人在网上提交注册申请,学校人事工作人员对申请进行初审,教育局人事科工作人员进行复核提交。此外注册中,只是对师德、年终考核、培训情况进行填报,没有统一的标准,条件要求较低。在这样的工作流程下,在这样的条件要求下,以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学校与教师之间这种上下级的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工作关系,教师的定期注册成为了形式。
  三、对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构建合理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
  1.改革教师资格考试制度
  (1)增设心理健康测试项目
  中小学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要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受多方面的评价与压力。同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课程目标,体育教师是实施、达到这个目标的直接责任人。基于以上两点,对体育教师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就有了一定的要求,教师资格认定中通过专业心理量表测试、情境模拟等方式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测试,只有测试合格后才能进行面试。
  (2)面试中增设运动技能考核
  现行体育教师资格考试的形式过于简单,没有凸显体育学科专业性,不能考核申请者的真实能力。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体育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运动素质、专业技能来示范体育动作,而通过备课、试讲、答辩等面试方式对这些是不能全面考评的。因此,在面试中要增加运动技能考核环节,通过田径、体操、球类等体育项目测试对申请者进行身体素质、专业技能的全面考核。
  2.建立科学的教育实习制度
  体育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其环境开放性特点需要体育教师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为了把好教师职业的入门关,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教育实习制度。
  (1)师范类
  师范学校邀请一线体育骨干教师走进课堂,把从教经验与在校大学生分享,让学生在头脑中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形成初步印象,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与此同时,体育专业的学生也要走出校园,走进中小学校的课堂和教室,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课堂,增强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教育实习形式应该贯穿在2~3年以上的大学学习过程中。
  (2)非师范生
  非师范类的体育教师资格证申请者应与教师资格行政机构建立衔接,教师资格行政机构根据申请者的家庭情况将申请者安排到指定的中小学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实习,实习时间可定为半年到一年。
  不管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实習的内容除了体育课之外,还要设计运动训练、大课间、代理班主任等学校常规工作。实习结束后,学校、指导教师和师范生所在学院要对实习教师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合格者颁发正式的教师实习证书。
  (二)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道德
  1.建立专业标准,筛选合格的专业体育教师
  不分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应该建立适合不同区域特色、不同水平阶段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从基本身心素质、体育教育理念、体育专业知识、体育运动技能等方面进行考量,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门槛,严格把守“入口”,筛选合格的准体育教师,引导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其他文献
健身健美操运动的开展受场地限制较小,对发展力量、灵敏、柔韧和心肺耐力,提高身体协调性、节奏感和表现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规定,体操类运动为必修必学的六个运动技能系列之一。健身健美操是体操类运动中的重要运动项目,深受广大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女生的喜爱。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专门编写了健身健美操的相关内容,供
一、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校园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肩负着培育具有健全人格、综合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法制和社会意识觉悟的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尤其是在学校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面对学生在校园体育运动中产生的伤害事故,有效应对运动伤害事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悬在
耐久跑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心肺功能,还可以培养学生勇敢、坚韧的意志品质。但实际教学中,因为形式单一枯燥等原因,学生并不喜欢耐久跑练习。为此,笔者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将游戏和耐久跑进行有效融合,设计了“小小驾驶员”系列游戏。  一、驾驶不超速  游戏目的: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谦恭礼让的品德和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  游戏方法:在场地上设置若干条“行驶道路”,可以利用体育场地上原有的边线
我国学校体育在同一个学段内,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以及其他学校体育活动均是相对独立的,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课程一体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笔者所在学校2017年以来的体育课程改革实验,以“纵向衔接、横向联合”的设计思路一体化建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学校体育目标。  一、学校体育
一、居家体育锻炼热身活动  可听着音乐进行热身活动:1.从标准站立位开始直腿体前屈,双手触地;2.双手慢慢向前爬行至俯卧撑位置,始终保持膝关节伸直;3.左脚向前跨出至左手外侧;4.左手伸直向上旋转至最大幅度,再向下旋转至最大幅度;5.左肘向下压尽量触地;6.腿向上瞪起,双手不要离开地面,两腿尽量蹬直;7.两手直臂向上伸起,重心下压成弓步伸展;8.交换至另一侧重复同样的动作。热身活动可提升机体的运动
在校体育课的练习时间有限,学生如果不加以复习巩固,技能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遗忘和降低,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加强练习。传统的体育家庭作业存在学生和家长不重视、不理解,家校对体育作业认知水平不同等问题,导致学生不知如何完成,家长不知如何辅导和监督。再加上教师对体育作业的检查和反馈不到位,导致作业无效化。笔者使用微课共享的方式,利用网络等便利辅助工具,通过家校沟通、家校共享、家校反馈,逐步解决教师、学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之一,但由于体育学科的特点,可
敏捷圈是一种提高学生速度、敏捷和协调性的训练器材。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育教师可利用敏捷圈等新型器材,融合体能教学,创编新颖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能。利用富有挑战性的敏捷圈游戏,隐藏体能训练内容,增加快乐、紧张等感官刺激。在游戏中,重点提高手臂、腰腹、腿部等力量,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综合体能。  一、“滚圈接力”  适合年级:一至六年级。  游戏目标:发展学生快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与会的京、浙两地体育教师达成了一个初步共识,即构建“学为中心”课堂模式,提出“课堂教学要落实以发展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名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受益。  一、课堂为谁而设——从关注教师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什么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部分体育
目前义乌市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体育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居多的现象,青年教师如何快速成为优秀教师,晋升为骨干教师?在这种局限背景下,如何真正落实骨干教师带动青年体育教师,破解教学经验不足、课堂不精的困局,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呢?义乌市体育学科在市教育局的统筹部署下,联动全市多所学校的名优骨干体育教师,共同搭建“吴剑平名师工作室”平台,以“同思共研磨专题”为主要学习目的,以“团结奋进促成长”为主要学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