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着天又一次暗了下来,静悄悄的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里好像就剩下我和张老师两个人了。此次我们讨论的重要话题是针对体育特长生的教材编写。每次从选材到题型安排,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和张老师商量了两个多小时,渐渐地英语单招教材的基本大纲框架已经呈现了出来。临走时,张老师叮嘱,我们商量的东西太抽象了,你就先做个样版,让别的老师在以后的编写时也可以有所参照。我笑着答应了,但是心里却真的没把握,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活,我实在不知道自已究竟行不行。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按照我们事先的商定,每一单元中都需要有一篇三百字左右的文章作为主要的阅读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的语法和词汇方面的练习。现在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到一篇比较严谨的,三百字左右的短文来担当“课文”这个重任。我像没了头的苍蝇似的,东查西找,借阅了各种英语教材,浏览了各种各样的英语网站,但是找到的内容,不是觉得不太符合主题要求,就是字数上有太大的差距。桌子上的书越堆越高,从网站上打印出来的文章也越来越多,我反而越来越没有头绪。有一阵我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一看到英语短文就开始计算它的字数,看看能不能作为编写的素材。迟迟定不下编写的主题,让所有的工作都停了下来,看着交稿时间越来越近,我终于在网上找到了一篇关于人类信息交流主题的短文。字数恰好三百字,所用语句也十分规范,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内容相对比较陈旧,而且与我们想以体育作为主题的初衷有些距离。算了,我自己安慰自己,我已经很努力了,就这样先做起来吧。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把编写好的第一份样稿交给了张老师。两天以后,张老师来了一个电话,开头第一句就是,你怎么写这个内容?我一时间像犯了错的孩子,支支吾吾的一句话也说不出。唉,第一次尝试就失败了,原本还想给大家做个榜样,现在看来在第一步中就遇到了困难,写一本教材难度实在太大了!但是没想到,张老师紧接着就对我说,你来我这里吧,我们一起来找资料。你的练习其实编写得很不错,所以,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找到合适的素材的。
第二天我就按照约定来到了张老师的办公室,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铺满了报纸。张老师热情地拉着我来到桌子前,说,“来,我们一起找素材吧!”说完,她就开始打开报纸浏览起来。一会儿,她指着一篇短文说,“你看,这篇就可以用。”“可是,字数太多了,我们不是说只能三百个字吗?”张老师笑笑说,“你不会改吗?”“哦,对呀,我可以改的呀!”好像,突然之间,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宝盒,我一下子茅塞顿开。是呀,我为什么不能根据要求对文章进行改写呢?张老师看到我恍然大悟的表情,拍拍我的肩,说“再试一试,一定要相信自己!”
我带着那些报纸回到了学校,细细研究那些圈出来的文章,这里涂一涂,那里改一改,有些生僻字就找个近义词进行代替……虽然,有的时候我还是有点胆怯,生怕因为自己的变动破坏了文章的完整性,但是,我也发现我越改胆子越大。终于,第一篇由我改写的三百字的短文出炉了。我兴奋地连夜就将内容发给了张老师,等待着专家的回复。
那天,我刚到学校,张老师的电话就来了。“郑虹,你真棒!这一篇你找得很不错,就这样做,你一定行!”我一定行的,在经过那么长时间的尝试以后,我终于获得了肯定。
这次肯定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动力,我似乎找到了感觉。原来我可以从报纸上找,从网络上找。眼界一下子宽阔了起来,每天读一读China Daily,浏览一下BBC网站成了我的必修课。我把找到的资料一遍又一遍地看,一会儿把句子变变长,一会儿把句子改改短。记得有一次,在网上找到了一篇网球明星讨论他们心目中的优秀运动员的文章。短文是针对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所做的专访,和我们事先商定的主题非常契合。但是文章的字数太少,而且有很多介绍的运动员我们都不太熟悉。这样的文章放弃真的有点可惜了。我把文章带在身边,只要一有空就拿出来看看。有一次我突然想到,以前都是把字删掉,那么这次为什么我不能增加一些字,把那些我们不熟悉的运动员加以介绍。说做就做,我通过网络找到了那些运动员的资料,并摘取了一些比较能体现他们特点的描述。改着改着,我又想到,我其实还可以结合文章中的一些语法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动,让文章的重点能够更加突出。增增减减中,文章越来越完整了,我也越来越自信了,我甚至大胆地将几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整合,编写出了一篇新的文章。
通过一次次地改写,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信心。我渐渐体会到,修改素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必须考虑全面。其实在每次我改动前,我都会问问自己,首先这个变动是否保留了原文的基本框架。改编的目的还是希望能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材料,我们还是应该在照顾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文的基本框架结构。教师要通过反复学习,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思想和编写意图,尽最大限度地“尊重素材”。其次,我常会想想,变动有没有符合我们的《英语课程标准》。无论我们找到什么样的文章,《标准》对于英语课程的性质、目标的设定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都有导向性的意义,所以将《标准》融于编写,也是对《标准》认识的再升华。最后,要想想,这样做是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材料内容进行适度调整,“以人为本”才是教材改编的出发点和归宿。
暑假前最后的校本培训期间,我向组里的老师们展示了我的样稿。我详细地向大家讲述着我在改编中的痛苦和快乐的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着我的点滴心得,非常感谢张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我告诉大家,我们必须对自己有信心,学会做材料的主人。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删减,整编,才会让我们身边的所有素材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永久的生命力。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按照我们事先的商定,每一单元中都需要有一篇三百字左右的文章作为主要的阅读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的语法和词汇方面的练习。现在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到一篇比较严谨的,三百字左右的短文来担当“课文”这个重任。我像没了头的苍蝇似的,东查西找,借阅了各种英语教材,浏览了各种各样的英语网站,但是找到的内容,不是觉得不太符合主题要求,就是字数上有太大的差距。桌子上的书越堆越高,从网站上打印出来的文章也越来越多,我反而越来越没有头绪。有一阵我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一看到英语短文就开始计算它的字数,看看能不能作为编写的素材。迟迟定不下编写的主题,让所有的工作都停了下来,看着交稿时间越来越近,我终于在网上找到了一篇关于人类信息交流主题的短文。字数恰好三百字,所用语句也十分规范,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内容相对比较陈旧,而且与我们想以体育作为主题的初衷有些距离。算了,我自己安慰自己,我已经很努力了,就这样先做起来吧。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把编写好的第一份样稿交给了张老师。两天以后,张老师来了一个电话,开头第一句就是,你怎么写这个内容?我一时间像犯了错的孩子,支支吾吾的一句话也说不出。唉,第一次尝试就失败了,原本还想给大家做个榜样,现在看来在第一步中就遇到了困难,写一本教材难度实在太大了!但是没想到,张老师紧接着就对我说,你来我这里吧,我们一起来找资料。你的练习其实编写得很不错,所以,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找到合适的素材的。
第二天我就按照约定来到了张老师的办公室,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铺满了报纸。张老师热情地拉着我来到桌子前,说,“来,我们一起找素材吧!”说完,她就开始打开报纸浏览起来。一会儿,她指着一篇短文说,“你看,这篇就可以用。”“可是,字数太多了,我们不是说只能三百个字吗?”张老师笑笑说,“你不会改吗?”“哦,对呀,我可以改的呀!”好像,突然之间,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宝盒,我一下子茅塞顿开。是呀,我为什么不能根据要求对文章进行改写呢?张老师看到我恍然大悟的表情,拍拍我的肩,说“再试一试,一定要相信自己!”
我带着那些报纸回到了学校,细细研究那些圈出来的文章,这里涂一涂,那里改一改,有些生僻字就找个近义词进行代替……虽然,有的时候我还是有点胆怯,生怕因为自己的变动破坏了文章的完整性,但是,我也发现我越改胆子越大。终于,第一篇由我改写的三百字的短文出炉了。我兴奋地连夜就将内容发给了张老师,等待着专家的回复。
那天,我刚到学校,张老师的电话就来了。“郑虹,你真棒!这一篇你找得很不错,就这样做,你一定行!”我一定行的,在经过那么长时间的尝试以后,我终于获得了肯定。
这次肯定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动力,我似乎找到了感觉。原来我可以从报纸上找,从网络上找。眼界一下子宽阔了起来,每天读一读China Daily,浏览一下BBC网站成了我的必修课。我把找到的资料一遍又一遍地看,一会儿把句子变变长,一会儿把句子改改短。记得有一次,在网上找到了一篇网球明星讨论他们心目中的优秀运动员的文章。短文是针对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所做的专访,和我们事先商定的主题非常契合。但是文章的字数太少,而且有很多介绍的运动员我们都不太熟悉。这样的文章放弃真的有点可惜了。我把文章带在身边,只要一有空就拿出来看看。有一次我突然想到,以前都是把字删掉,那么这次为什么我不能增加一些字,把那些我们不熟悉的运动员加以介绍。说做就做,我通过网络找到了那些运动员的资料,并摘取了一些比较能体现他们特点的描述。改着改着,我又想到,我其实还可以结合文章中的一些语法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动,让文章的重点能够更加突出。增增减减中,文章越来越完整了,我也越来越自信了,我甚至大胆地将几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整合,编写出了一篇新的文章。
通过一次次地改写,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信心。我渐渐体会到,修改素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必须考虑全面。其实在每次我改动前,我都会问问自己,首先这个变动是否保留了原文的基本框架。改编的目的还是希望能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材料,我们还是应该在照顾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文的基本框架结构。教师要通过反复学习,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思想和编写意图,尽最大限度地“尊重素材”。其次,我常会想想,变动有没有符合我们的《英语课程标准》。无论我们找到什么样的文章,《标准》对于英语课程的性质、目标的设定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都有导向性的意义,所以将《标准》融于编写,也是对《标准》认识的再升华。最后,要想想,这样做是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材料内容进行适度调整,“以人为本”才是教材改编的出发点和归宿。
暑假前最后的校本培训期间,我向组里的老师们展示了我的样稿。我详细地向大家讲述着我在改编中的痛苦和快乐的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着我的点滴心得,非常感谢张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我告诉大家,我们必须对自己有信心,学会做材料的主人。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删减,整编,才会让我们身边的所有素材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永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