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盛事 佳作纷呈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y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2月17日至21日,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六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颁奖大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国音乐史学会主办,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承办。开幕式由学会副会长、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郑锦扬主持,华侨大学副校长刘塨、学会会长戴嘉枋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12月15至17日举行的第六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工作以及在会议开幕式上举行的颁奖活动。本届论文评选由中国音乐史学会倡办,中国音乐史学会、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徐小平音乐学教育基金、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音乐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由徐小平音乐学教育基金独家全额资助。
  本届论文评选共收到参评论文91篇,最终获奖40篇(见附录)。学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王清雷宣读了获奖名单,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戴嘉枋会长等常务理事、理事以及学会老专家分别为获奖代表颁发了获奖证书。随后,学会名誉会长王子初和汪毓和分别就本届论文评选的参评文章进行了点评。最后,由厦门大学历史系系主任王日根做了《谁写的历史?——当代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专题讲座。
  本次会议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国音乐史研究与教学研讨,分为古代音乐史组和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组两个会场进行。
  古代音乐史方面的研究文章有31篇,主要集中于唐宋音乐和音乐考古学等领域。唐代音乐的研究文章有5篇。《唐宋旋宫转调形式的流变》(郑荣达)一文就唐代俗乐中角调的属性和其在旋宫转调中的功能等方面作为重点展开了深入探讨。唐代音乐的研究文章还有《盛唐乐官编制、乐人数量问题探析》(李西林)、《唐教坊使考》(任飞)、《此“法”非彼“法”——论法曲与法乐的异同》(邢鑫)、《景教及景教音乐在唐代的发展》(王旸)等。宋代音乐的研究是本届年会的热点之一,相关文章共有8篇。《宋代音乐研究的结构问题探讨》(洛秦)一文对宋代音乐的研究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性建议。宋代音乐的研究文章还有《宋代创调研究》(孙晓辉)、《宋代笔记中音乐学术考辨文献的史料价值——兼及考察〈霓裳羽衣曲〉在后世的流传》(曾美月)、《宋代唱赚〈愿成双〉谱新译》(杨善武)、《姜白石俗字谱歌曲之“ㄣ”号研究》(赵玉卿)、《音乐表演实践的生成-变迁机制——唐宋宫廷音乐文化转型的制度分析》(康瑞军)、《论宋代部色体系》(李萍、孙晓辉)、《南宋临安瓦肆勾栏研究》(丁同俊)等。明清音乐的研究文章不多,仅有3篇。《〈纳书楹曲谱〉的活谱传承与“叶派唱口”七代传人述略》(修海林)一文对“叶派唱口”七代传人关系及相关现象进行了详细梳理和探索。明清音乐的研究文章还有《朱载堉著作的命运新探》(刘勇)、《明清秦淮乐妓音乐文化研究》(徐蕊)等。音乐考古学是本届年会的另一个热点,相关文章共有8篇。《宋代编钟的时代特征及其形成》(李幼平)一文把宋代编钟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章丘洛庄编钟的音乐学研究》(王清雷)一文使洛庄编钟的研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原音乐文物的复原研究》(王歌扬)一文为研究我国音响匮乏的古代音乐史开辟了一条新路。音乐考古学的研究文章还有《古篪述见》(毛贞磊)、《试论敦煌乐舞壁画中的“不鼓自鸣”》(乔晴)、《古琴起源于管形琴?——有感于萨克斯、林谦三等人的观点而写》(李虎)、《羊角钮钟的分布与研究》(别志安)、《汉代袖舞研究三题》(彭洁波)等。其他专题的研究文章还有7篇。《先秦“一弦十二律吕均法”探》(李光明)一文通过考察弦振动的物理特性以及弦乐器泛音演奏法原理,发现在一弦均上可以构建十二律半音阶,基音音高也并不需要改变。《“戏弄”源流辨析——中国古乐史中“戏剧”线索探求之一》(王洪军)一文初步辨析出中国传统戏剧的一类“戏弄”之源流。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文章还有《我辑著〈二十五史音乐志〉之缘由》(刘蓝)、《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对音乐文化的影响》(张巨斌)、《音乐自然观在先秦末期的主要学术流派初探》(刘宇统)、《“乐本无经”——从经学史与“六艺”教学活动解读“乐经”疑案》(聂麟枭)、《古代儒家乐教思想兴衰探析》(田园)等。
  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文章有29篇,多为对音乐创作和音乐家的研究。有关音乐创作的研究文章有14篇,不乏创新的力作。《“飘”——在彷徨与奋进的旅途——张大龙新作“竹笛协奏曲〈飘〉”音乐学分析》(蔡梦)一文以张大龙2009年创作的竹笛协奏曲《飘》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作者的体会。《20世纪中国合唱创作思维研究》(任秀蕾)一文对整个20世纪中国合唱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专题的研究文章还有《〈十送红军〉的曲调是抄袭创作并存》(因作者王明先生年迈,由陈述知代为宣读)、《揭开黎锦晖所写〈总理纪念歌〉词作者之谜》(因赵广晖先生术后不便,由冯长春代为宣读)、《美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中国因素》(李淑琴)、《大破大立中为当代音乐文化增加积累——听大提琴协奏曲〈天上青海〉谈张豪夫音乐创作思想》(蔡梦)、《新疆风格交响音乐创作纵横谈》(王宝龙)、《论吕骥大合唱〈凤凰涅槃〉》(魏艳)、《百年中国电影歌曲音乐创作研究》(刘云燕)、《1927-1934年苏区革命音乐的发展与特征探究》(陈宗花)、《从〈警醒歌〉到〈为世界之光〉——沈心工与百年交大校歌考》(谷玉梅)、《关于刘雪庵先生创作的电影歌曲〈何日君再来〉》(张奕峥)、《兼收并蓄 羽化新声——谭小麟艺术歌曲研究》(唐吟)、《朱践耳钢琴创作的艺术特色及创作经验》(孙娟)、《探析瞿希贤电影音乐之〈骆驼祥子〉》(王瑜)、《“编成祖国之歌”——蒋维乔的学堂乐歌思想》(谢芳)等。有关音乐家的研究文章有6篇。《躬身国粹情浓意雅 传道授业沥血呕心——记中国高等戏曲音乐教育的开拓者、著名京剧作曲家关雅浓》(李晓天)一文对关先生的艺术人生进行了概括性的记述。《“中国乐派”的倡导者——20世纪20年代傅彦长音乐艺术观研究》(祁斌斌)一文重现了傅彦长音乐思想的历史价值。本专题的研究文章还有《黎锦晖创办与主编〈小朋友〉周刊始末》(肖阳)、《试析京剧在近代上海的发展与嬗变——以梅兰芳和周信芳的比较研究为视角》(李欢妮)、《陆华柏研究述评》(丁卫萍)等。有关乐器的研究文章有5篇,分别为《六相十八品琵琶改革第一人——程午加》(贾怡)、《1980—2010:我国学者对隋唐琵琶渊源与演奏方式研究之综述》(杜欣)、《近三十年来我国对古代古筝研究的综述》(陈曦)、《云南钢琴百年沉钩》(王冬冬)、《扬琴东渐暨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研究》(曾茜)等。关于音乐教育的研究文章有3篇。《马来西亚华文学校音乐教育现状与中国高校的海外艺术教育》(郑锦扬)一文阐述了中国高校海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指出海外艺术教育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其他研究文章还有《洋场十里毛毛雨,仙乐百代满场飞——民国时期上海流行音乐产业及其当下意义》(黄敏学)、《中国表演艺术市场历史脉络梳理》(陈燕)、《20世纪50年代天津音乐教育研究》(温鹏翔)、《中国音乐教育史学的研究范畴与学科价值:从近三十年来(1980—2010)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谈起》(敖菲)等。
  还有8篇文章是有关方法论、学科建设以及中外音乐交流等领域的。《中国音乐史的跨学科发展趋向》(高兴)一文对中国音乐史的跨学科发展趋向进行分析,对音乐史学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音乐史语境中的地域性问题》(田可文)一文指出,中国音乐文化是由56个民族与各具特色的地域音乐文化共同集结而成,“重写音乐史”更应该关注相关的地域性研究。其他相关研究文章还有《我们能为历史学贡献些什么?——在2010年华侨大学第十一届中国音乐史学会上的发言》(冯长春)、《中国音乐专科目录的近代雏形》(陈永)、《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认识逻辑前提之研究》(程兴旺)、《有关德文文献中的中国音乐研究》(曾金寿)、《中韩近现代研究高丽音乐的现状及展望》(徐海准)、《后现代主义时期对中国音乐史发展的思考》(李致伟)等。
  有关音乐史教学研究的文章不多,仅有6篇,较为薄弱。《专业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史教学主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胡天虹)一文通过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干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心得,阐述了如何让学生掌握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与研究价值,对于目前高校的本科生乃至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均有较大的建设意义。音乐史教学的研究文章还有《对近年来中国音乐史专业硕士论文选题的整理与思考》(胡斌)、《洛阳地方音乐资源进入中国音乐史教学探析》(常丽梅)、《实践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作用》(张平)、《2009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应用几点谈》(潘林紫)、《从个案研究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教材建设的问题》(王志芳)等。
  闭幕式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修海林主持,并对古代音乐史组发言进行了总结。学会会长戴嘉枋对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组发言以及大会进行了总结。戴会长特别指出,2011年将举办3个小型专题会议,分别在云南曲靖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最后,戴会长宣布,2012年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将在沈阳音乐学院举办。大会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圆满落幕。
  
  王清雷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欣闻《古乐奇葩》将付梓出版,不胜感慨!遥想当初,1986年3月28日,春光灿烂,百鸟声喧,我与音乐研究所多位同仁共乘一辆状况颇差的面包车,一路穿越国道、省道、县道、村道,颠颠簸簸,最终进入固安屈家营村,对“音乐会”作首次采访。在我们翻检“民国三十七年”的手抄谱、观赏古老的玉制管、双架云锣、传统笙,特别是聆听农民乐手们奏出大曲《普安咒》的一刹那,惊奇、震撼、兴奋之情充溢于每个人的心间。所惊奇者,数百
韩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处朝鲜半岛,三面环海而背靠亚洲大陆,在经历了发展历程中的几个不同时期后,逐步奠定了今天风格独特的韩国文化。自上世纪中叶起,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高速发展,令世人瞩目,与此同时,韩国在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可以说日新月异,成绩斐然。  韩国教育体系借鉴了欧美主流国家的现代教育模式,并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安排,体系构架较为明晰,学校分布也比较合理,其教育体系可分为五
本刊讯(湖北教育媒体联盟记者 沈红明 通讯员 程建专 胡继舟)8月22日,由孝感市委宣传部、市关工委、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湖北省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实践教育“百千万活动”之“感中华孝文化、行孝德之精神”暨“中华孝文化研学基地”启动仪式在孝感市天紫湖旅游度假区举行。同时,进行了枣阳汉文化研学基地与神农架生态文化研学基地授牌。孝感市作为研学旅行试点地区,审批了9个营地和基地,首批确定了64个试点
时至今日,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对中国传统音乐展开研究可谓是成果显著,队伍庞大。但将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引入到当代流行音乐研究中的趋势和努力似乎还并不明显,真正具有田野性质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的理论成果更是呈现为空白状态。正因如此,Nimrod Baranovitch的《中国新声音:流行音乐、民族、性别和政治1978—1997》(以下简称为《新声音》)一书尤其吸引笔者的注意力。①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当
“费明仪对香港普及音乐教育做了不少工作,创办的明仪合唱团历史悠久,备受赞扬,而她更开创了两岸三地音乐家联系之先河,我为有此优秀的大师妹而自豪” (费明仪、周凡夫、谢素雁《律韵芳华:费明仪的故事》,(香港)三联书店 2008年版。)短短几句,合唱指挥大师严良堃总结了这位备受敬重的香港女高音歌唱家刚刚超过一个甲子的艺术事业。  也许有人对严老称费明仪为“大师妹”觉得奇怪,其实对于曾在1947—1948
2010年12月11-12日,由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市美学学会、天津市音乐家协会主办,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天津市历史学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三届‘中华乐派’论坛”在天津举行。参会代表来自天津、北京、内蒙古、山东、南京、浙江、广州、西安、四川、哈尔滨、湖北、河北等地高校、科研机构、媒体及中国交响乐团等]艺机构。  题 解  “先验”,语出自韩锺恩,
11年4月11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了第十五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比赛颁奖仪式暨获奖作品音乐会。本届大赛由文化部主办、中央民族乐团承办,宗旨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民族音乐作品的创新与发展。为此,在文化部及艺术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文化部监察局的严格监督下,中央民族乐团专门邀请了音乐界11位专家担任评委,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来自全国23个省市77个单位报送的197部报名作
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意大利国际打击乐比赛中,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祖晶获得马林巴成人组第三名,这是目前中国打击乐]奏在此项赛事中所获得的突破性成绩。意大利国际打击乐比赛是世界打击乐]奏领域的最高级别赛事之一。该赛事包含有马林巴、颤音琴、定音鼓、军鼓、作曲等6个比赛分项。中国]奏家从未在此项赛事中获奖,张祖晶的此次获奖是历史性突破。张祖晶出生于音乐世家,四岁开始从其姑妈张育青学习钢琴,14岁开始
文字的结束处正是音乐的开始。音乐是文字的升华,音  乐具有超文学属性,音乐是从心灵说向心灵的语言……精辟的表述反映着音乐的有为功能,是靠主观意识得到的结果,长期以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音乐学子。然而,看了舞剧《嫦娥奔月》的首演,才让我顿悟:音乐还有一种更高的无为境界!  这种感知怎么会来得如此强烈和真切?为何早期没有悟到?可能是得益于艺术家创造的意境氛围,再现的艺术世界,唤醒了我懵懂的神经。更为重要的
文章内容:    早年革命斗士  后为乐坛哲人  乐话音境  传奇人生  一曲大江东去  千古世代留声  前辈青主先生诞辰百拾五周年祭  学府资深前辈  音苑耆宿方家  诗文译著 掌故史话  一生传道授业  风范永放光华  廖辅叔教授百年诞辰之祭   以上是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桑桐教授分别为作曲家、音乐美学家青主诞辰115周年,音乐学家、教育家、翻译家、诗词学家廖辅叔诞辰100周年的题词,极其贴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