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总结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举措。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需要明确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临河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临河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型
以八一办事处联丰小区为代表,它以日光大棚为主导产业,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推行住房、温室、“一池三改”紧密结合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使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得到较好的转化和利用,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典型。2008年该小区人均纯收入达11000元以上。
(二)以城带乡发展型
以城关镇增光六祖为代表,该地农民充分利用靠近城郊、交通便利、信息快捷的有利条件,在搞好农牧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虽然耕地面积少,但依托城郊优势,农民非农收入大幅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周边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其它村民小组。一条以城带乡的发展之路、富裕之路。从而为临河区城郊型村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借鉴。
(三)优势产业推进型
主要特点是有明确的优势主导产业,农民收益较为稳定。而且收人比较高。如干召庙永丰六组为奶牛养殖专业村,养殖奶牛594头,户均5头,建起奶站3座:双河镇永丰八组人均耕地28亩,以种植油葵为主。通过宣传引导,广大农民能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投工务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组环境面貌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
(四)旧村改造型
以乌兰图克红旗三组为代表,这些村组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导产业,农牧业生产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地政府立足实际,尊重农民意愿,以财政投入为主,农民投工务劳,组织农民对村庄道路、绿化美化、青贮窖池建设、垃圾清理、破旧占道建筑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建设和整治,经过近3年的建设,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治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发展生产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公共财产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国家投入少,乡镇财力紧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加上筹资渠道不宽,新农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从目前情况看,地方财政不具备在较大范围内调整收入分配的条件,扩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非常困难。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规划中,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投入。首先要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发展后劲。其次要创新投入机制。采取政府、农民、部门、社会各界、政策优惠、项目支持等多种方式,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投入。再次,整合农村公路、农网改造、沼气工程、扶贫开发、人畜饮水、节水示范、林业生态建设等项目资金。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支持新农村建设。最后要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村公益性项目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方面的引导性补贴。
二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建设新农村。必须以教育农民、转变农民观念为基础,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前提。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目前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还不是很高。自主能力很差,尤其是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传统的小富即安思想根深蒂固。生活方式较为落后,农民对生活环境的脏乱差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与新型农民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培养新农民。要坚持教育引导和依法管理并重。深入开展农村形势教育、政策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促进农民观念更新、行为创新、致富技能创新。突出加强农民择业观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新的就业意识,促使农民走出农村,面向现实择业。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引导农民转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塑造农村新风尚。
三是干部群众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视程度不够,主体意识不强。少数乡镇、村组干部、村民存在“有钱才办事”的错误认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利用好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首先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发动工作,唤起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让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业,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怕困难、敢想敢干的观念。其次要通过典型示范,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三、加快推进临河区新农村建设对策
(一)明确发展思路。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中的矛盾
深化认识,更新观念,让基层政府和农民真正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一是坚持农牧业基础地位始终不动摇。生活宽裕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村容整洁则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形式。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以发展现代农牧业为基本动力,核心是以农村体制改革为重点,长远保障是以教育、科学、文化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只有加大对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促进传统产业转向集约型农牧业,才能实现农牧业的革命性飞跃。二是政府在对新农村进行资源有效配置同时,让农牧民群众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方案的制定、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等,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三是将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非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在借鉴示范村建设经验的同时,与扶贫开发项目进行衔接,有助于推进贫困村的发展步伐和新农村建设。应抓住机遇,加大农牧业投入,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植,力争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二)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
应将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科学论证农牧区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项目,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上报沟通,争取国家立项,获得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以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同时,加快市场化改革,理顺农畜产品流通渠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农牧民调整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推进现代特色种植业、生态有机畜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努力在发展模式上、组织形式上、规模化经营上创出特色。
(三)加快改革步伐,推动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无论是推进农牧业的规模化经营、加快城镇化进程,还是完善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加强农村社会事业管理等,都必须继续拓展农村综合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强化乡镇政府服务职能,提高政府对农牧区教育卫生事业的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农牧区金融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农牧区特点的农牧金融体系。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发展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应加大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县城和建制镇落户条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提高保障水平,逐渐与承建社会保障体系接轨。重点抓好农牧区水、电、路、气、讯建设。畅通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质量和服务功能。加大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渐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质量的统一。加快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培训、用工等信息,减少农牧民就业成本,逐渐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举措。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需要明确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临河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临河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型
以八一办事处联丰小区为代表,它以日光大棚为主导产业,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推行住房、温室、“一池三改”紧密结合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使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得到较好的转化和利用,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典型。2008年该小区人均纯收入达11000元以上。
(二)以城带乡发展型
以城关镇增光六祖为代表,该地农民充分利用靠近城郊、交通便利、信息快捷的有利条件,在搞好农牧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虽然耕地面积少,但依托城郊优势,农民非农收入大幅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周边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其它村民小组。一条以城带乡的发展之路、富裕之路。从而为临河区城郊型村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借鉴。
(三)优势产业推进型
主要特点是有明确的优势主导产业,农民收益较为稳定。而且收人比较高。如干召庙永丰六组为奶牛养殖专业村,养殖奶牛594头,户均5头,建起奶站3座:双河镇永丰八组人均耕地28亩,以种植油葵为主。通过宣传引导,广大农民能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投工务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组环境面貌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
(四)旧村改造型
以乌兰图克红旗三组为代表,这些村组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导产业,农牧业生产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地政府立足实际,尊重农民意愿,以财政投入为主,农民投工务劳,组织农民对村庄道路、绿化美化、青贮窖池建设、垃圾清理、破旧占道建筑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建设和整治,经过近3年的建设,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治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发展生产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公共财产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国家投入少,乡镇财力紧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加上筹资渠道不宽,新农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从目前情况看,地方财政不具备在较大范围内调整收入分配的条件,扩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非常困难。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规划中,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投入。首先要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发展后劲。其次要创新投入机制。采取政府、农民、部门、社会各界、政策优惠、项目支持等多种方式,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投入。再次,整合农村公路、农网改造、沼气工程、扶贫开发、人畜饮水、节水示范、林业生态建设等项目资金。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支持新农村建设。最后要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村公益性项目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方面的引导性补贴。
二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建设新农村。必须以教育农民、转变农民观念为基础,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前提。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目前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还不是很高。自主能力很差,尤其是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传统的小富即安思想根深蒂固。生活方式较为落后,农民对生活环境的脏乱差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与新型农民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培养新农民。要坚持教育引导和依法管理并重。深入开展农村形势教育、政策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促进农民观念更新、行为创新、致富技能创新。突出加强农民择业观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新的就业意识,促使农民走出农村,面向现实择业。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引导农民转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塑造农村新风尚。
三是干部群众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视程度不够,主体意识不强。少数乡镇、村组干部、村民存在“有钱才办事”的错误认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利用好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首先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发动工作,唤起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让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业,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怕困难、敢想敢干的观念。其次要通过典型示范,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三、加快推进临河区新农村建设对策
(一)明确发展思路。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中的矛盾
深化认识,更新观念,让基层政府和农民真正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一是坚持农牧业基础地位始终不动摇。生活宽裕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村容整洁则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形式。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以发展现代农牧业为基本动力,核心是以农村体制改革为重点,长远保障是以教育、科学、文化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只有加大对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促进传统产业转向集约型农牧业,才能实现农牧业的革命性飞跃。二是政府在对新农村进行资源有效配置同时,让农牧民群众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方案的制定、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等,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三是将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非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在借鉴示范村建设经验的同时,与扶贫开发项目进行衔接,有助于推进贫困村的发展步伐和新农村建设。应抓住机遇,加大农牧业投入,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植,力争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二)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
应将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科学论证农牧区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项目,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上报沟通,争取国家立项,获得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以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同时,加快市场化改革,理顺农畜产品流通渠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农牧民调整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推进现代特色种植业、生态有机畜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努力在发展模式上、组织形式上、规模化经营上创出特色。
(三)加快改革步伐,推动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无论是推进农牧业的规模化经营、加快城镇化进程,还是完善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加强农村社会事业管理等,都必须继续拓展农村综合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强化乡镇政府服务职能,提高政府对农牧区教育卫生事业的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农牧区金融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农牧区特点的农牧金融体系。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发展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应加大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县城和建制镇落户条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提高保障水平,逐渐与承建社会保障体系接轨。重点抓好农牧区水、电、路、气、讯建设。畅通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质量和服务功能。加大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渐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质量的统一。加快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培训、用工等信息,减少农牧民就业成本,逐渐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