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劳动力转移,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城乡统筹,是基层党组织在实践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农牧民尽快富裕起来,就以上问题,近日走访了白泥井镇党委书记白万富同志。
白书记首先介绍了该镇的基本情况:该镇地处达拉特旗东部,总面积900平方公里,人口35140人,地形呈南北狭长。该镇北部为沿河高效农牧业区。上世纪80年代曾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全镇总耕地面积20.5万亩,其中水浇地15.7万亩,80%集中在北部沿河区。如何就本镇的各方优势,做好产业规划,用科学发展观的统揽全镇工作,真正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两个“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集中发展,收缩转移,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战略思想,镇党委一班人集中学习,广集民意,开展了多次讨论,最后统一思想,把一切工作都集中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标上,近几年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 2007年以来,达旗白泥井镇围绕鄂尔多斯市委、政府提出的“集中发展,收缩转移,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战略思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实施大型喷灌项目为突破口,积极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集中捆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节水改造项目资金,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建成了8万亩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这个项目区有喷灌圈111个,机井413眼,是目前全国最大集中连片喷灌区。项目区初步实现了种植业的规模化、合作化和机械化,土地规模化经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通过3年的实践和探索,目前土地规模化经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户承包,合伙经营。由有能力、懂管理、善经营的种植大户牵头,以每亩每年300元的承包费用,承包整合散户土地,按照“五统一”方式生产管理。即统一农田规划、统一种植结构、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产品。目前,项目区内单户经营2000亩地的1户,10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3户,经营100亩以上的30户,占运行项目的15%。二是土地入股,合作经营。积极引导暂时不愿意离开土地,仍想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户,成立种植协会,以喷灌圈为单位,由协会统一组织经营和管理,以保证个别散户的利益。三是企业承包,规模经营。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先后引进5家涉农龙头企业入驻项目区,实现公司化运作土地3,2万亩,占整体运行项目的75%。其中:万泰公司承包土地6500亩,种植2000亩油葵和4500亩饲用玉米。“以种促养,为养而种”,通过建设奶牛养殖、饲草种植、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养殖基地,逐步延长农畜产品产业链条,形成“种养加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得农牧业的循环经济有效的发展。
土地经过整合,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效益究竟有哪些变化?白书记着重谈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规模效益初步显现;在实践中,通过土地整理实现喷灌,新增耕地面积16000亩,按每亩300元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增收480万元。从耕到收均实现机械化作业,加之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极火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初步测算;可省水50%-60%、省电30%、省工80%。
二是现代化农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项目区内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喷灌率达到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低毒低残留农药施用,节水灌溉、机械化作业、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喷灌区能有效抑制红蜘蛛和地老虎病虫害的发生,采用上述做法,使得产量增加5%-10%,整个项目区已全部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节水化灌溉、机械化作业、模式化栽培,形成了组织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局面。
三足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土地向少数种植大户和企业集中,大量农民从传统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其它职业。目前,项目区有4200人脱离土地,部分到外地从事二、三产业,其余部分农民就地在企业打工。记者在与当地农民座谈时,他们深有体会地讲出了实施项目以来,实际收入,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许多,如一户有lO亩土地,每亩承包费300元,即一年收入3000元,土地被大户或企业承包后,在去给他们打工,日工资50-80元,男、女基本达到年收8000元、5000元,仅2008年人均收入已突破1万元。
自书记在谈到实施项目进程中,也曾遇到很多问题,诸如拆房、拆庙、迁坟、修路等,老百姓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是很难改变的,但通过基层党员,村干部的屡次做工作,党员干部在镇里统一规划的部署中,带头执行,做出了表率,使得群众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积极配合,仅迁坟946座一项工作,都是由群众自发组织实施的,政府没投1分钱。项目实施以来,广大农牧民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开始时的怀疑、观望、甚至抵触到现在的拥护,争抢项目。现代农业逐渐被群众认可和接受,许多村干部筹集资金,到镇里争取项目。
在淡到下一步建设新农村,加快城乡统筹时,白书记着重谈了镇政府的下一步规划。在村级组织建设、人口、村庄布局上,要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几个村委会集中办公点。南部矿产资源区打造为工业集中区。中部打造为生态植被恢复区,人口全部转移到集中建设的中心村,从事规模种植,规模养殖。
按照市委、市政府在镇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小区的要求,小区首批规划建设606户,年底前全部搬迁入户。在产业布局上,在库布其沙漠边缘建设规模化养殖园区;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灌溉区建设1.5万亩设施的农业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以新农村示范小区为圆心辐射产业,依托现代农业集中连片的优势,积极打造半小时务农经济圈。同时,加大对全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农民的二次择业,让农民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现代化生活。
白书记首先介绍了该镇的基本情况:该镇地处达拉特旗东部,总面积900平方公里,人口35140人,地形呈南北狭长。该镇北部为沿河高效农牧业区。上世纪80年代曾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全镇总耕地面积20.5万亩,其中水浇地15.7万亩,80%集中在北部沿河区。如何就本镇的各方优势,做好产业规划,用科学发展观的统揽全镇工作,真正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两个“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集中发展,收缩转移,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战略思想,镇党委一班人集中学习,广集民意,开展了多次讨论,最后统一思想,把一切工作都集中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标上,近几年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 2007年以来,达旗白泥井镇围绕鄂尔多斯市委、政府提出的“集中发展,收缩转移,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战略思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实施大型喷灌项目为突破口,积极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集中捆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节水改造项目资金,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建成了8万亩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这个项目区有喷灌圈111个,机井413眼,是目前全国最大集中连片喷灌区。项目区初步实现了种植业的规模化、合作化和机械化,土地规模化经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通过3年的实践和探索,目前土地规模化经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户承包,合伙经营。由有能力、懂管理、善经营的种植大户牵头,以每亩每年300元的承包费用,承包整合散户土地,按照“五统一”方式生产管理。即统一农田规划、统一种植结构、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产品。目前,项目区内单户经营2000亩地的1户,10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3户,经营100亩以上的30户,占运行项目的15%。二是土地入股,合作经营。积极引导暂时不愿意离开土地,仍想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户,成立种植协会,以喷灌圈为单位,由协会统一组织经营和管理,以保证个别散户的利益。三是企业承包,规模经营。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先后引进5家涉农龙头企业入驻项目区,实现公司化运作土地3,2万亩,占整体运行项目的75%。其中:万泰公司承包土地6500亩,种植2000亩油葵和4500亩饲用玉米。“以种促养,为养而种”,通过建设奶牛养殖、饲草种植、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养殖基地,逐步延长农畜产品产业链条,形成“种养加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得农牧业的循环经济有效的发展。
土地经过整合,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效益究竟有哪些变化?白书记着重谈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规模效益初步显现;在实践中,通过土地整理实现喷灌,新增耕地面积16000亩,按每亩300元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增收480万元。从耕到收均实现机械化作业,加之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极火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初步测算;可省水50%-60%、省电30%、省工80%。
二是现代化农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项目区内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喷灌率达到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低毒低残留农药施用,节水灌溉、机械化作业、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喷灌区能有效抑制红蜘蛛和地老虎病虫害的发生,采用上述做法,使得产量增加5%-10%,整个项目区已全部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节水化灌溉、机械化作业、模式化栽培,形成了组织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局面。
三足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土地向少数种植大户和企业集中,大量农民从传统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其它职业。目前,项目区有4200人脱离土地,部分到外地从事二、三产业,其余部分农民就地在企业打工。记者在与当地农民座谈时,他们深有体会地讲出了实施项目以来,实际收入,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许多,如一户有lO亩土地,每亩承包费300元,即一年收入3000元,土地被大户或企业承包后,在去给他们打工,日工资50-80元,男、女基本达到年收8000元、5000元,仅2008年人均收入已突破1万元。
自书记在谈到实施项目进程中,也曾遇到很多问题,诸如拆房、拆庙、迁坟、修路等,老百姓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是很难改变的,但通过基层党员,村干部的屡次做工作,党员干部在镇里统一规划的部署中,带头执行,做出了表率,使得群众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积极配合,仅迁坟946座一项工作,都是由群众自发组织实施的,政府没投1分钱。项目实施以来,广大农牧民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开始时的怀疑、观望、甚至抵触到现在的拥护,争抢项目。现代农业逐渐被群众认可和接受,许多村干部筹集资金,到镇里争取项目。
在淡到下一步建设新农村,加快城乡统筹时,白书记着重谈了镇政府的下一步规划。在村级组织建设、人口、村庄布局上,要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几个村委会集中办公点。南部矿产资源区打造为工业集中区。中部打造为生态植被恢复区,人口全部转移到集中建设的中心村,从事规模种植,规模养殖。
按照市委、市政府在镇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小区的要求,小区首批规划建设606户,年底前全部搬迁入户。在产业布局上,在库布其沙漠边缘建设规模化养殖园区;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灌溉区建设1.5万亩设施的农业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以新农村示范小区为圆心辐射产业,依托现代农业集中连片的优势,积极打造半小时务农经济圈。同时,加大对全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农民的二次择业,让农民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现代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