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困难大学生深度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刍探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应当从心理辅导层面加大对大学生的关注力度,通过优质心理辅导帮助更多大学生渡过就业难关。要确定就业困难目标群体,进行综合性指导;深入发挥心理咨询体系的作用;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资源;正确看待就业率,对所有大学生一视同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1-0040-03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对高校的职业规划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的作用,为更多的大学生渡过难关、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服务。本文主要对就业困难大学生深度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进行探讨。
   一、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在现代化高校教育体系中异军突起并占据着重要地位,高校只有通过设置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机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落实有关职业规划的教学任务,并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因素,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心理辅导,才能帮助他们快速精准定位自身,进而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思想和认知基础。由此可见,心理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贯穿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所有环节。而且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书面作业交往的过程,也是对大学生心理因素分析掌握的过程。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在带来巨大就业压力的同时,间接催生了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出现。因此,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就业困难类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力度,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渡过心理难关并顺利踏上工作岗位。
   二、心理辅导现存的问题
   1.心理咨询体系建设停滞不前
   当前,各大高校都基本开设了由专业心理辅导教师负责的心理咨询室,但是一些心理咨询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好,未能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中的心理咨询,因此对该领域的心理辅导任务涉及较少,自然无法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在现代化高校组织结构体系中,心理咨询室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大学生心理因素多变的今天,心理咨询室起到的作用是校内的其他机构不能比拟的。一些高校心理咨询室对本部门的职能作用宣传力度不够,这也是心理咨询体系建设始终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心理咨询体系与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联系不紧密,则是不利于发挥心理咨詢作用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对职业生涯规划最基本的内容不能做到正确理解,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部门与心理咨询部门的办公模式也存在弊端,各部门都独自开展职业规划或心理咨询工作,使得心理咨询体系各自为政,整体工作停滞不前。
   2.就业困难大学生孤立无助
   近年来,就业率成为教育部门考核高校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一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高校在落实就业率任务的过程中多有不当之处。提升就业率的核心在于大学生,高校在真正关心大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应为他们提供就业层面的心理辅导和建议。然而相当数量的高校把提升就业率作为指标性任务,采取的提升就业率的方法也多以应付指标为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中,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辅导员等工作人员将就业关注点集中在成绩较好的大学生群体,为该群体大学生提供优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让他们为本校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增光添彩。但是真正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群体则往往被忽视,更有甚者以毕业证为筹码强迫大学生与企业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上述行为事实上严重损害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根本利益,本该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大学生无法获得心理辅导,签订三方协议中的企业也不是大学生的理想去处,这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大为不利的。
   3.职业规划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基本包括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大学生通过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能初步进行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该类型课程的开设,充分吸收了国外专家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及高校开设此类课程的相关经验,力求帮助大学生进行符合自身定位的职业规划。结合各大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情况,师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接纳度还是很高的,愿意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想在该方面有所成就和突破。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成果转化率较低,大学生虽然系统地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并建立了一定层次的理论基础,但是对掌握的职业生涯知识的运用能力较低,或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定位。例如,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通常会接受有关本人性格特征的心理测试,并通过回答设置的问题得到一定的测试结果。一般来说,大学生普遍认可通过测试获取的结果,但是在制定职业规划以及具体的求职过程中却不能灵活应用心理测试成果,对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仍然是天马行空、偏离现实,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无法转化为相应的成果。
   4.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一些高校院系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低,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效果的根本原因。由于职业规划是一门新课程,高校在该领域师资配置上普遍存在缺口,再加上个别高校对职业生涯课程的不重视,造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效果不好。还有一些教师自身对课程体系理解不够深刻,未能建立有关职业规划的完整理论体系,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而且个别教师内心深处的偏见,也是制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深入发展的核心因素。如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考核等指标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无关,他们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方面自然难有成就。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自然无法接受到保质保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获得的仅仅是心理测评结果及部分理论知识。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后通常会以作业形式规定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体现的要素,但是职业生涯规划书在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体系中明显是个“鸡肋”。在尚未完全了解自身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制定出的职业生涯规划书难免有很多疏漏和不足之处。但是大学生在上交职业生涯规划书后,教师并未针对大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大学生也无法获取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反馈,使得职业生涯规划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以推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为目的,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但是一些高校教师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将获取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成绩作为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课程设计及职业生涯规划书的编制,忽视了职业生涯课程本身的含义。这样,就使得一些大学生无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书获得应有的心理辅导或指导,让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效应沦为一纸空谈。    三、优化心理辅导的方式
   1.确定就业困难目标群体,进行综合性指导
   部分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在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求职就业过程中唯优质单位、大型企业是举,对基础性工作存在偏见,具体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的客观现实,最终导致该类大学生就业困难。还有部分大学生对求职就业存在一定的心理畏惧,导致其迟迟无法落实就业单位。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应抓住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并对症下药,通过综合性的指导为每一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良方,并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提供充足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例如,针对好高骛遠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强调基础性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帮助该类大学生认识到基础性工作的长远价值;针对心理畏惧怯懦类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应当在心理辅导中给予该类大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使他们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就业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本人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这样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能解决不同类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2.深入发挥心理咨询体系的作用
   高校心理咨询体系通常独立运行管理,与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融合度较低,是制约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在优化心理辅导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心理咨询体系与职业生涯规划融合的路径。针对部分心理咨询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掌握不到位的现象,高校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心理咨询教师参加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的在职培训,并建立心理咨询教师与职业生涯规划部门的互动互通机制,促进两部门工作的快速融合。此外,职业生涯规划部门也应当树立心理咨询意识,将工作开展与心理咨询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心理咨询体系的作用。例如,高校在储备足量心理咨询人才的同时,将其与职业生涯规划部门联动并建立导师机制,通过“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双导师模式,达到双轮驱动的效果。高校各个院系内部也应加强职业规划心理咨询领域的建设,保证每个专业内的大学生在就业领域的心理困惑得到很好的解决。
   3.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
   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心理辅导最终目的在于为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和参考,因此高校需要增强职业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当前,职业生涯课程规划教育体系中均设置了测评大学生心理性格的环节,在此基础上可以加以完善,从而使大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自身心理特征并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就业环境。例如,在优化职业生涯心理测评的环节中,高校可以将职业稳定性、成就感等因素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进而全面掌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综合材料。在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体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制定的调查问卷中可以包含更多的职业兴趣测试,大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兴趣测试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更多的个人心理因素,这也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提供更多的依据。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在接受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表现,通过与大学生面对面的交谈准确定位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而确定大学生擅长的工作类型或技能种类,不断缩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目标范围,在范围缩小的过程中提升他们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在就业合适目标不断缩小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对本人的定位能力,为本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4.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资源
   虽然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灵活性较强的课程,但是课堂始终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战场,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心理辅导同样也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相关表现。教师在落实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互动性理念,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贴合当前的就业实际,原则上让所有的大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在互动式教学中,要初步定位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事风格。应当说,现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结构是比较完善的。例如,此前提到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就是反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心理因素的良好材料。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书这一要素,在布置大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的作业时要强调规划书中需要体现的具体内容,让大学生从根本上保证职业生涯规划书的质量。教师应详细评阅每个大学生提交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作业,并分析大学生在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过程中表露的心理特征和因素,进而为各院系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提供有效的依据。
   5.正确看待就业率,对所有大学生一视同仁
   当前,部分高校存在片面追求就业率的现象,这从本质上来说是职业规划心理辅导资源分配失当的表现。因此,各大高校应当加大对就业率的正确认识,避免片面追求就业率而造成不良的后果。高校在落实就业率任务时,不应高高在上,应倾听每个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心声,并通过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确定需要接受帮助的大学生群体,针对该类大学生群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该类大学生越过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心理障碍,为其顺利就业铺平道路。对于在日常表现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中表现优异的大学生,高校也应当给予一定的职业规划心理辅导,当然该类心理辅导的侧重点与普通大学生是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在对该类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则需要帮助该类大学生建立相对平和的心态并学会“以不变应万变”,让他们充分认识并发挥自身在综合素质以及心理层面的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注意扬长避短,使自己的长处成为真正的制胜法宝,在顺利实现理想就业的同时也为高校的就业率贡献一份力量。
   总之,高校要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中的心理辅导因素,确定就业困难目标群体,进行综合性指导;深入发挥心理咨询体系的作用;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资源;正确看待就业率,对所有大学生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冒慧荣.新疆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的职业指导[J].职业,2017(03).   [2]徐丹琪.大學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浅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Exploration of the Deep Career Planning Psychological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Wang Chen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 Changsha 410205, China)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help more college students tide over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through high-qualit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target group of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give comprehensive guidance;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enhance the pertinence of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make full use of the curriculum resources of career planning; treat the employment rate correctly and treat all college students equall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career plann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其他文献
摘 要:微课是一种新兴教学方式,高校数学教学与微课的有机结合能使两者相得益彰,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文章简述微课的主要特点及高校数学教学运用微课的价值,并从优化微课教学内容、突出微课视频的鲜明特点、利用微课丰富数学教学活动、合理制定微课制作方案等方面探讨微课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微课;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阅读材料是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应用阅读材料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定理和规律,提升数学能力。文章分析农村初中数学教材使用现状,探讨数学阅读材料的教学价值,指出教师要用阅读材料导入新课,用阅读材料突破难点,用阅读材料进行小结,用阅读材料探索新知,用阅读材料引导实践,用阅读材料创设情境。   关键词:数学教材;阅读材料;价值;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4 文
The sto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n 1921 is one of humble beginnings, when China was in shambles, dominated by foreigners, semi-f
期刊
摘 要:高校作为培养社会新技术、新思想前沿群体的摇篮,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尤其要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本文围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结合高校学生管理现状,探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路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教师要发挥关键作用,创设情境、推出活动、组织思辨、对接生活,积极进行教学创新,以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主要对主体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应对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主体理念;学习体验;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1-0054
摘 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值得教师深入实践。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选择生活案例,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利用案例解惑,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借助情境案例,点燃学生思维火花;重视案例评析,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法;教学质量;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
摘 要: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能够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文章从注重更新教学理念、注重“课程思政”的渗透、以通识教育为本拓展学生视野、按照专业特点设计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利用英语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进行课堂汇报、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教学质量;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以学定教、精讲精练推动了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具有积极意义。这一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对以学定教、精讲精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及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力求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以学定教;精讲精练;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
摘 要: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认识到校企共赢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简述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必要性,指出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合适的实践基地、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保障企业实践经费、建立健全合理的企业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企业实践;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7;G45
摘 要:蓬勃发展的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架构起全新的互联网背景,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如何进行思政教育创新,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是各大高校亟待研究的重难点课题。文章着重分析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薄弱之处,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以期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