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bestc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很多学生爱阅读,但爱阅读并不等于会阅读。课内的阅读毕竟有限,课文也只是个例子,大量的阅读还有赖于课外。因此,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读法指导就非常必要。先摘抄后评析是课外阅读效果扩大化的方法之一,该方法要遵循四个原则:以情入理、以理导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整体感知、个性解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种集摘抄和评析为一体的做法,其实也是对课堂阅读、写作教学的一种拓展延伸。得法于课内,操练于课外;课文为范例,选文来实践。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指导;摘抄评析
  从教15年来,有两个问题,一直被每一届的学生和家长问及——
  “老师,要想语文好总是要多看书的,请问我们该读些什么书呢?”
  “老师,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书可是语文成绩还是没有太大起色呢?”
  这两个问题都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但是又必须说清;不是三天两天能解决的,但又必须努力为之,否则,挫伤了学生宝贵的读书积极性就罪莫大焉了。这里就涉及到课外“读什么”和“怎么读”这两个问题。“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读物”(别林斯基),这是“读什么”的根本宗旨,此文只就课外“怎么读”谈谈我的思考和实践。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课内的阅读,往往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的。教师会对教材进行筛选、提炼、转化、发掘、重构,在明确了一节课总的教学目标后,往往还会设置一到两个阶段目标和相应的教学环节,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要关注学生语文经验与教材知识的认知落差,铺设台阶,引领学生拾级而上。可是教师的上课思维都是隐性的,学生最后也许在上完课后收获颇丰,但到底是如何跋山涉水、柳暗花明的,他们未必清楚。因此,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读法指导就非常必要。我认为,先摘抄后评析是课外阅读效果扩大化的方法之一。
  高一伊始,我布置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文章段落,只需标明作者和出处即可。等到期中考试后,就要求学生在摘抄的同时完成评析。古训有之,“不动笔墨不读书”,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苏教版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板块就用到了“评点”,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要想把阅读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意欲从文字中体察社会、思考人生、审视自我,简单的摘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定量的评析,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也相当于是微作文练习。从学生作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问题颇多。我深知此事不可一蹴而就,但总要先把大旗举起来,好让学生知道该往何方进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选择以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用两课时从思维分析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评析。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是因为很多学生“轻视”它,认为小学时就已看过此文,全懂了,没什么可评析的。我很想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流淌起来,体验何为从“已知”到“未知”,再到另一个层面的“已知”。
  整理分析学生的预习作业后我发现,学生的确明白得挺多,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空白点和待深入挖掘处。我选了四个典型,择其要,在课堂上一一展示,我先示范分析,然后请学生分析。这四个展示,也是我想重点告诉学生评析摘抄时应注意的四大原则。
  一、以情入理,以理导情
  英国诗人西格里夫里·萨松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余光中说:“有人的心里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气质偏于阳刚,而后者气质偏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猛虎和蔷薇》)。这两种气质体现在评析中就是两种思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很多学生的评论沉溺于感性,一味抒情,长篇大论后发现空无一物;也有些学生的评析虽切中肯綮,但表达刻板露骨,生硬乏味,实为可惜。最为理想的境界应是感性和理性的调和,即所谓的知性思维。
  PPT显示:此文让我非常感动……感动于贝尔曼的自我牺牲精神。他是一个成功的画家,虽然他并没有画成他画板上的“杰作”,但其实这片叶子就是他的杰作。这片叶子凝聚了人性的光辉。
  师:首先这位同学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就是被“感动”了。这从美学的角度讲,就是实现了文章的美学价值,得到了情感体验,这是很宝贵的。所谓“不改初心”也可以用在这里,在我们已知道结局的情况下还能被深深地感动,说明这位同学很感性,对人性中美好的品质相当敏感,当然前提是他真是有感而发。其次,他能直接点明文章的主旨。不过,大家思考下“自我牺牲精神”这个说法是否值得商讨,这种牺牲是刻意为之的,还是自己都没有英雄意识的平凡人的光辉。
  生:他不知道自己会死,有别于“视死如归”的那种英雄。
  (此处省略学生的讨论。)
  师:这位同学的可挖掘点就在对贝尔曼这个人物的认识上,或许是用词不够准确,或许是认识不够深入,没有把他看做也许是生活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平凡的人来与他进行生命的对话。这位同学情理并趣,很不错,不足的地方在于表达情感时未真正走进人物内心,表情略显无力。
  二、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我们读文生出来的感觉,往往是直觉,是从头脑里突然“冒”出来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点”,要把它说明白,还得在“成理”和“有故”上花力气。看它能不能“立得住”,就要设法完善它,进而丰富它。为了“立得住”,有时还要不断地质疑,尽可能寻找准确的材料来支撑,同时,要寻找到足以表现自己思想的形式来表达。(苏教版必修二P73)
  PPT显示:贝尔曼是小说的中心人物,文章从外貌、衣着、语言等方面刻画他,把一个穷困潦倒、唠唠叨叨、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年艺术家刻画得深入人心……同时也写了苏艾的无私照顾,表现了底层艺术家相濡以沫的友情。
  (此处省略学生的讨论。)   师:这位同学在文中具体地划出了什么地方体现老贝的什么特点,甚至连他喝的杜松子酒是一种劣质酒都注意到了,非常好。这里就体现了一个我们评析的原则,即必须从文中找到能支撑我们观点的语句,而非只凭感觉和想象。而且,他还把贝尔曼和苏艾放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群体来分析,也就是他已经自觉地运用了小说分析时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分析这一方法,非常好。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考虑一些问题:在底层的普通老百姓里,是否都是些温暖的事,有没有人性中恶的一面,会不会甚至普遍存在。为什么我们在欧·亨利的笔下,看到了大量底层的“好人”,如《警察与赞美诗》里那个流浪汉,《麦琪的礼物里》深爱着的对方的小两口,这会不会体现了作者的某种人生观价值观。欧·亨利式一个怎样的人,是个天真善良、涉世未深的人还是一个饱经沧桑、看透人世悲凉但还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或是其他?有没有必要查一下他的生平,有没有事例能成为你观点的佐证?
  三、整体感知,个性解读
  高行健在获诺贝尔奖时有一篇致辞,名叫《自言自语可以说是文学的起点》。刘亮程曾说:“作家都是通过自己接近人类的,每一个作家都希望自己最终能发出人类的声音。但在这之前,他首先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在这个高声呼唤创新的时代,个性化的解读非常重要,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往往能让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但是,与此同时,又切忌为了立异而标新,把自己逼到一个“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尴尬境地。就像一位名家说的“一千个人心中是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前提必须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PPT显示:作者对老贝前后进行了对比,前面是一个暴躁、唠叨、失意、酗酒这样一个并不可爱的形象,可是后文却能为了朋友而挺身而出……而且作者还把“肺炎先生”的夺人性命和老贝给人生的希望进行对比。还有琼姗前后的对比,从茶饭不思到去安详地编织着一条毫无用处的毛线披肩。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刚才的示范,试着从思维分析的角度来畅所欲言。
  生1:“肺炎先生”和老贝构成对比是不对的,“肺炎先生”只是欧·亨利一个幽默的说法。说明这个学生很注重“对比”这一手法,可是对欧·亨利在整篇文章中所用的幽默笔调却毫无感觉。
  师:你感觉到欧·亨利很幽默,那你觉得最幽默的地方是哪里?
  生1:“有一回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的可贵之处。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到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归的自己,那才有意思呢!”
  师:非常好,你对幽默的敏感让你感受到了欧亨利作品的三大特点之一。这就是你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生2:老贝前后对比,好像也不太对。从文中看来,他应该不是一个由坏变好的转变过程,而是这两方面的品质都有。
  师:也就是说“一体两面”或说是“一体多面”。我们在高二学《外国小说鉴赏》时会讲到“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跟苏艾和琼姗这两个人物相比较很容易看出老贝这个人物塑造得很立体,所以他可以被称为“圆形人物”。那么有没有学生来跟我们说说你觉得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生3:他的外貌很怪,脾气暴躁,酗酒成性,整天觉得自己能创作出“杰作”。可是25年了都未创作出来,也许他一辈子也不可能在绘画上有所成就,是个非常失意的老年艺术追梦人。但他暴烈古怪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善良的心,也许他自己也知道真的不是画画这块料,所以他很爱护青年艺术家,把自己比喻成看门恶狗。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已经真正走进了这个人物,把他当做是我们生活中一个真实的人来观照。其实在观照老贝人生的同时,难道不也正是对我们自己人生的一种观照吗?
  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近几年,各路高考作文方面的专家都在呼吁写作要有思维深度,不提倡表面华丽实际空洞无物、没有思想的文章。 在练笔思维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两种方式就是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前者基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横向扩散思维;后者基于认知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科学原理,纵向探究思维。这两者既需要知识的储备,又需要实际运用能力的保驾护航。
  PPT显示:这篇文章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我们初中学过这叫“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警察和赞美诗》中那个流浪汉一心想进监狱而不得,可当他偶然经过一个教堂,被里面神圣的赞美诗感化而打算好好做人时却被警察逮捕了。还有《麦琪的礼物》里面丈夫卖了心爱的怀表给妻子买了一个漂亮的发夹,妻子卖了最爱的长发给丈夫买了表链,当他们见面时才发现买给对方的礼物以已失去了它们的栖息地……
  生1:这位同学能抓住欧·亨利小说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并且运用联想和想象,把相关的内容都串联起来,由此及彼。
  师:在欧·亨利之前,其他短篇小说家也已经这样尝试过这种出乎意料的结局。但是欧·亨利对此运用得更为经常,更为自然,也更为纯熟老到。“欧·亨利式的结尾”之所以能震撼人心,缘于他对于境遇的独特审视,一种从苦难和荒谬里提炼出来的理性的纯澈,从而对生活中的荒谬和苦难进行了最彻底的反讽。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如何才能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呢?
  生2:铺垫。
  师:看来手法大家都知道。那我们就来找找文中有哪些铺垫。
  生3:极老极老的常春藤。
  生4:仍旧有一片叶子贴在墙上的“贴”。
  生5:那片孤零零的叶子依旧依附在茎上……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师:大家说得都很对,但是维度太单一,难道仅仅只在“叶子”这一个方面做了铺垫吗?
  生6:夜的到临带来了呼啸的北风,雨点不停地拍打着窗子。
  学生苦苦思索……
  生7: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还有前文刚说“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后文又马上改变主意“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一起去”前后变化说明他刀子嘴,豆腐心。
  师:很好,从贝尔曼的性格去考虑了。
  生8:“什么话!”他嚷到,“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一辈子而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哎,可怜的琼姗小姐。”他在讽刺琼姗时突然加进一句回答苏艾的话,这样算是话题转换了,可是他又马上把话题引回到琼姗身上,说明他的脑海里被这件事填满了,满脑子都是怎样才能让琼姗不要有这种白痴想法的念头。
  师:这位同学太厉害了,这点是我都没有看出来的地方。看来,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还有吗?想想这一片假的叶子,怎样处理才能合情合理地被琼姗认为是真的呢?
  生9:她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生着病,眼神不太好。
  师:从琼姗这个角度去考虑了。
  生10:二十英尺外的一幢砖砌房屋,6到7米的距离,不是太远也不是太近,能看得见但是不会太真切。
  师:从客观条件去考虑,很好!……
  我感觉,《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一课上得比较成功。学生对于教师从语文知识的结构能力、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去评析他们的思维感到非常新鲜和有趣,第一次那么认真地审视了自己对一篇文章的感觉(他们称之为天生的语感)是源自何处,又能走向何方。我实践的“抄析法”有别与苏教版的“评点法”,前者比较系统,后者相对零碎。零碎的思维火花和情感光点也很可贵,但我更想培养学生的深入思维和系统表达的能力,这可能于学生的写作更为有益。说易行难,实际操作起来,难度不小,如果每一篇都让学生自由选择后写评析文章,教师恐怕根本无暇一一批改。折中的方法是每一次我都给十篇文章(可以从《语文读本》中选择一部分),让学生任选一篇摘抄自己有话想说的段落后进行评析,字数不能少于600字。批改后再把优秀之作在教室张贴,学生自行赏鉴学习,教师以一个月为单位再择其要集中讲评一次。
  我的这种集摘抄和评析为一体的做法,其实也是对课堂阅读、写作教学的一种拓展延伸。得法于课内,操练于课外;课文为范例,选文来实践。期求学生能在阅读的海洋中遨游,真正从文字、文章、文化中读出情趣、理趣、乐趣来。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全国第6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耐力素质显现止“跌”。我国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稳固并继续提高中学生体质成为重要战略目标。所以,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体质成为了目前大家所关心的焦点,也成为了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对体能的概念、分类
期刊
在新课程实施中,许多教师一方面普遍感到课程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又对课堂教学中蕴涵的丰富的学生资源特别是错误资源缺乏认识,忽视了对学生错误资源的捕捉、利用与开发,致使大量的有价值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流失。《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将学生的错误资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看待,在课堂中积极捕捉、利用与开发,使“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让学
期刊
摘 要:语言是知识的载体,又是人际沟通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能为学生迈入社会后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中为实现这一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而应该在把握好教学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源于文本,超越文本,寻找契机提升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文本;语言能力;综合实践课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又是人际沟通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能为学生今后迈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因此,我在科学实验教学环节中紧紧围绕我校“以人为本,以创为本”的教学基本理念,以突出“三重”为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四会”为学生学习目标,以“六还给”为课堂教学效率的评价标准,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探究蜡烛的变化过程”为例,谈谈我的“非常6+1”科学实验教学模式。  一、自我介绍,明确课题  教师:同学们好!欢迎大家和老师一起走进实验室,今
期刊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盲校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系统性、应用性。高效的数学教学不仅有助于开发盲生的智力,而且对于训练盲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盲校数学教学研究是培养盲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本文概述了目前盲校数学的教学现状,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盲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最后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创新盲校数学教学方法的构想以及盲校数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就写不出好作文。在进入小学三年级后,小学生除了学习生字、词组、造句等语文科目内容外,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写好作文。作文是所学语文知识的一个总结汇总的精髓体现,不但包括了对事物的看法,对人物情感的表达,更是对场景环境和思维逻辑方式的把控,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
期刊
摘 要:都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幼儿园是为孩子们心灵世界增添色彩的校园第一站,而幼儿教师就是那个拥有神笔的马良,在一个个孩子的世界里,认真而仔细地增添上他们所需要的每一笔色彩,让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五彩缤纷的独特空间。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该如何做呢?教师要好好用“心”倾听孩子的世界,开启孩子的心扉。只有用细心、耐心和关心倾听孩子的语言、肢体、表情等的各种表达,了解孩子的真正认知和所需,深入孩
期刊
摘 要:历史阅读能力是高中生必备的一种学习能力。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高中生阅读能力不尽理想。本文以人民版必修教材为基础,着重从教材正文、教材插图、教材表格、资料卡片、导语和专题小结等方面的阅读进行研究,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学生;历史教材;阅读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在把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义务教育
期刊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不管是新授、复习,还是测试,不管是口头作业还是笔头作业,都会产生许多错误。教学就是一个学习新知、产生错误、纠正错误又重获知识的过程。学生犯错是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是学习尝试的一个过程。  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犯错以及对错误的认识是他们获得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犯错也从另一个侧面暴露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疏漏。因此,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可以使教学因“错
期刊
摘 要:该文提供了一种校本化的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实验是手段,探究是关键;减缓难度,迈小步成大步;知识问题化,大问题细化为低起点、有梯度的小问题,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问题;阶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近年来生源素质较低,学生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课堂上实验探究很难按教材的预设顺利展开。笔者创设了一种适应我校学生水平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二、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