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堂中的问题设计”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每一位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技能。好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师生感情得以增进、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更能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也使教师引导辅助的作用得以体现。本文主要以教学实例及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基础,谈谈自己对“科学课堂中的问题设计”的思考。
  【关键词】科学素养创造性思维
  毛泽东曾说过:“常常是问题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虽然讲的是党内问题,但在我们科学课堂上也同样适用。教师凭借自身知识优势,以问题的形式不断激励学生融入课堂,同时让他们在教师的问题中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设计的问题完美解决,科学课堂的效率也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一、 现状分析
  1. 未能循序渐进,造成学生台阶不稳。
  有些老师上课提问,只是为了完成当堂内容和教学进度,没有考虑学生认知水平而设计问题,学生很难理解,然后直接得出结论。其实,当教师的问题显示后,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手。解题思路过宽过广,学生此阶段认知水平很难达到。“牛不喝水强按头”,表面上学生在附和教师,其实心里一直模糊不清。最终学生对教师的叙述感到不够充分,难以理解,最后只能死记硬背。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密度”时,常常会有这样设计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密度的定义,那铁和铜哪个密度更大,如何测量”,这样的提问学生最多会有三钟回答。一旦问到如何测量时大部分同学都会陷入沉思。教师无奈,只能将测量方法告诉学生:“先分别测出铜块和铁块的质量,再分别测出体积,两者对应做比就得到各自密度”。学生非常认真的听,但眼睛里充满了“?”。主要是这个问题的起点过高,学生刚刚对密度有了概念,知道了公式。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已经完全理解密度的定义,造成学生很难或无法想到。一味的灌输只会让学生厌恶这门学科,教师只是要他们学,而不是他们要学。
  2. 问题不够明确,造成学生方向不明。
  有的教师一味追求“知识前后关联、完整”,没有认真设计问题,而学生此时正处于知识的储备期,对于要点较多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或者回答不够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在问题设计上下苦功,指向性不够明确的问题对他们而言,易使他们迷茫而不知道该说哪个或者干脆放弃,让老师处于非常被动地位。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这样设计问题 “力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学生由于刚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会猜想物体不受力也会一直运动下去,而对前面学的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很难想到。所以这个问题的设计也是有问题的,不应该放着这里,应该增加几个分解动作,最后再引导学生将其整合在一起。
  二、 问题设计需要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 设计问题前需要认真背学生,了解学生认知水平。
  例如:在探究水流的压强变化时,“你们电视、电影上看到的船队是什么形状?为什么?”应改为“你们电视、电影上看到的船队是齐头并进还是一前一后?为什么这样列队?”由于科技进步,学生看到船队的形状会有很多,学生会在形状上思考,比如“两边尖中间胖减少摩擦”这样的答案,但不易想到利用类比气体流速和压强关系来理解。没有站在学生认知水平上设计问题,改动后符合学生认知,结合前面讲解的气体压强和流速关系就容易想到。从而达到良好课堂效果。只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充分调动其生活经验的课程才能构建对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1]。
  2. 设计问题的有效性,否则学生学到的也是无效知识。
  例如:在探究二力平衡时,“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运动的货车,货车与货物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为什么?”应改为“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运动的货车,货物总共受几个力?分别是什么力?”本来只用回答是或不是,学生很难思考出原因,更改后学生会思考重力、支持力,但是想到摩擦力时一共有三个力,进而判断能不能平衡,会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而后从问题中挖掘问题,这样再利用这个问题激励学生,就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盲目的去猜答案或蒙答案。问题中尽量使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哪些”等特指提问。[2]
  3. 设计问题要尽可能生活化,否则学生会觉得无用而抵触。
  例如:在探究溶解能力时,“蔗糖能无限溶解在水中吗?”改为“小美要喝糖水,加了很多糖,然后发现有一些无论如何搅拌都没有溶解。再放糖,糖水会变更甜吗?为什么?” 本来与生活没有多大联系科学题目变得生活化,学生会觉得自己学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有用的知识。“科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3]。对教材进行改良,将课本中科学知识放在活泼生动的现实生活中,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科学实用的意识。
  4. 设计问题尽可能循序渐进,关注学生,让他们走得更稳。
  例如:在学习压强概念时,这个概念相对较难。在学习过程中加入压力效果之后,再加入多个问题,逐步过渡最终让学生真正理解压强概念。问1:分别用一根手指和手掌用大概相同的力压在桌上,哪个更痛?或者说哪个压力效果更明显?问2:取相同外形的木块和铁块放在海绵上,哪个压力效果更明显?问3:以上两个事例,你是依据什么比较压力效果的?问4:为了方便,我们应该在表面积都为多少时进行比较更为方便?问5:实际中很少直接给出单位平方米的压力,如何计算出它呢?问6:不同压力和不同受力面积所产生的压力效果如何比较?最后再进行归纳,得出压强的概念。设计问题应当是自然的,正是学生自己想问的,而且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4]。
  5. 设计问题目的需明确,学生易突破,学习效果更好。
  问题设计“力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改为“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讲,力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和“从牛顿第一定律中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这样两个问题学生会回答的很好,教师的目的也能达到。之后再提出“力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就会综合两者进行回答。要让学生联系前面所学并且结合刚刚学到的知识是很难的,需要一步步引导。初学时一定要明确设计问题的目的,学生能够动脑思考,这样教师的的教学效果就会更加明显。教师的主观臆断产生的问题会使课堂内容丰富,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帮助。这种情况还有可能造成误解,使知识的梳理变得糊涂[5],给教师的教学增加难度。
  三、 小结
  问题设计是教师学习和实践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必须要下苦功夫,让学生学起来轻松,我们教时也会很有干劲。希望我们的课堂在问题设计上绽放光彩,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发挥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刘晟,刘恩山.学习进阶: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J],教育学报,2012,8(2):81-87.
  [2]谢敏云.初中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3(7):179.
  [3]葉圣治.初中科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29):159.
  [4]秦丽萍.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4(9):139.
  [5]沈亚东.科学课堂问题设计探讨[J],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09(1):31-32.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随着当前电网建设工程量的快速增长,如何保证电网建设中的安全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电网建设施工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剖析了电网建设事故发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本文介绍触摸屏系统在游艺机上的设计方法,实现安全操作指引、人机对话功能、智能应用等目的。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touch screen system in the entertainment mac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目前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些地方的研究和开发已经向纵深发展,各地也积累了不少有创造性的经验.要科学、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对校本课程、校本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做为教学每一个环节的导入的好与坏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没有导入的教学是注定是一种没有效果的教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
大容量发电机组,锅炉给水泵是机组系统中非常关键的设备之一,被成为电厂锅炉供水的“心脏“.其运行直接影响整个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同时,给水泵也是电厂主要的耗电设备,约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物资管理是指借助计划、组织、指挥、程序和方法,搞好物资供需平衡,监督和调节等职能,依据一定的原则合理组织物资流通,保证生产的活动。本文主要阐述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