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评析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84989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古代的孩子,看老师写课题。
  (这个“氏”怎么理解?)认识他了吗?谁来说说他是谁?(杨家的小孩子)
  课文中的小孩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那么在古代你就是……
  [点评]这个小环节很有意思的。可以多问几个学生,女孩子则可以说“我是X氏之女”。学生说的时候,一定会为自己的家族感到自豪。
  
  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1.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古文,同学们读一读,感受感受(看看古文与现代文有何不同)。
  2.说说她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怎么样?(难读,很拗口,难理解)老师带着大家读古文,我念一句,你们也念一句。
  自己学着老师的样子,碰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
  [点评]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然后是跟着老师读一读,再是学着老师的样子练读,这样循序渐进地读,处理得好!
  3.同学读了三遍。有不认识的字吗?有难读的句子吗?诣。谁知道这个“诣”是什么意思?拜见。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习古文,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对照下面的注释进行学习,下面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用上这个方法。
  [点评]读通顺后再“问难”,这样安排很恰当。一般人可能会漏下这个环节,你没有漏下,足见你的高明!
  检测:请两生来读,相机指出读的不当之处。引导如下:
  第一次接触古文就读的这么好,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得当,谁还想再读?
  老师最喜欢他读的这个地方“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把“家禽”分开来读,的确,这里的“家”和“禽”各自表示独立的意思。现在的“家禽”指的是家里饲养的鸡、鸭、鹅等动物的总称。
  [点评]关注了细节。
  4.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杨氏子),一个是(孔君平)。同学们来读写杨氏子的话,老师来读写孔君平的话。
  [点评]这次读是分角色读,形式不同,有利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这篇古文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甚:很。聪惠:聪明有智慧。
  说说你是怎么学懂的?(看来这位同学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利用注释来学习古文的方法)
  [点评]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很好。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其”在这里是“他的”,“他的”指谁的?
  (3)为设果,果有杨梅。(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为()设果,果有杨梅。(请填空,谁为谁设果,果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此”指的是什么?(杨梅),你怎么知道的?(这位同学联系上下文来学习古文,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君家指谁家?君家和下文的夫子家都是尊称,夫子家就是您家(孔家)。(板书:杨梅杨家)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知道什么是“应声”吗?(如学生说不知道,可以追问:到底知不知道?像刚才同学们这样的就叫应声答。现在懂了吗?)
  “未闻”是什么意思?(“耳闻目睹”、“百闻不如一见”中的“闻”都是“听到”的意思。)
  果有杨梅。以上讲析,教师关注了重点词的理解,细致入微。
  5.弄清楚了每句话的意思,再来读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
  [点评]读,做到了有层次。
  
  三、深究文本,深化主题,感悟语言巧妙
  
  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出示: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同桌来读读两个人的对话。
  2想象一下孔君平当时的神态和动作,一起做做动作带上表情来读一读。
  3怎样的回答是应声答?(脱口而出、飞快地、接着声音,不假思索)从应声答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怎么样?(反应敏捷)
  4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感受感受孩子敏捷的反应。(师:“此是君家果。”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感觉你们好像缺了点什么?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自信、机灵、微笑着、眼睛咕噜一转、淘气可爱、故作疑惑状。)
  再次角色练读。
  5推荐一位同学和我一起演一演。
  现在老师就是孔君平,你们就是--杨氏子。我们一起演一演。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孔家的鸟。
  师:此儿反应甚敏捷!尔等皆须学之!
  [点评]此处的对话,依托文本语言,演绎了一个“甚聪惠”的小孩子形象,虽然只有两句对话,但是通过不同的语气,配合动作进行表演,使得这个环节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6你们觉得文中小儿的回答巧妙在什么地方?(①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②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7如果你就是孔君平,听了小儿的一番回答,有什么感想?是啊!这九岁的小孩真是了不起啊!实在太聪慧了。再读这充满着智慧的对答。
  8大家记住杨氏小儿吗!看看能不能把文章背下来?
  [点评]落实了“背诵”的教学目标。
  请一生背。
  全体同学一起来背一背。
  9(《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全书共有一千多个故事,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像这样聪慧的小孩子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记载。这些故事后来也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不少成语呢?如:七步成诗、道边苦李、咏絮之才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世说新语》。下课!
  [点评]把《世说新语》的简单介绍放在最后,旨在通过一节课的读书学习,学生充分认识到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后,出示并介绍《世说新语》这本书,印象会更深刻,更能吸引学生去读这本书中的故事。
  [总评]:
  《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全文只有五句话。对学生来讲,读背过不少古诗,但不一定读过古文;对语文老师来讲,都教过古诗,但不一定教过古文。古文怎么教?与古诗的教学有何异同?通过这个设计,我们可以获得不少启发。
  启发一:要读得充分。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古文,对古文很陌生,如何让学生亲近古文?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有滋有味地读。本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至始至终,我们都能看到学生的读,每一次读,形式都有所不同,自由读,跟老师读,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还有背诵,使得学生的朗读精彩纷呈,情趣盎然。读,应该是古诗文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读得充分,古文教学才会充满生机活力。
  启发二:要循序渐进。
  这篇古文短小精练,全文只有53个字。但对于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通过短短40分钟的教学,学生完全理解了古文,而且能读能背,明白了文中小孩的应答之妙。为何如此高效?就在于老师注重了教学的循序渐进。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感受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然后是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这一环节很有必要,因为读古文,句子的停顿是个难点,通过跟读的方式较好地化解了这个难点;接着是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练读,把古文读通顺;在读通古文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注释理解古文;最后是探究文中小孩的应答之妙,孩子的应答妙在何处,老师没有马上让学生说,而是让学生读,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进行师生情景对话之后再来追问。整个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如花骨朵一瓣一瓣地开放。
  启发三:要引导有方。
  归根结底是老师引导有方。如让学生说说自己是“X氏之子(女)”是个很有意思的设计,师生分角色进行“古语”情景对话,也很有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古文时,老师有意识地进行了方法上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自读自学的能力。又如背诵,这是“难得一见”的,学生的熟读成诵在这里得到了展示。在理解“五句话”的过程中,老师随机穿插难点字词,把难点字词放在文本语境中理解,也处理得很好。教师引导有方,学生就能学得津津有味。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汉语教学其实是“人”的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潜在的个性。那么,如何在汉语教学中结合阅读教学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灵活性充分得到发展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就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师总是喜欢直接展示自己的思考,而是不想方设法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堂演示实验是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科学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此,笔者就如何改革科学演示实验教学,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媒体直观又解难    演示实验
一、教师与学生要做到心理相融    教师与学生心理上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当教师与学生心理协调时,二者在心理上的相容性就大,就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反之,其心理相容性就小,就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作用,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上的不协调有很多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感距离和在人际知觉上的偏见。情感距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交流上的差距。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距
文章引证大量事例和文献资料,深入分析了唐人投匦和献书行为的性质特点、主体身份、目的动机,以及具体过程等环节,全面考察和介绍了这种特殊的干谒现象。在干谒之风盛行的唐代,文
写自身经历和表达自己心态的记叙文,若要表达出真情实感,应做到四点:  一要真。有人感到好笑,既然写自己,焉有不真之理!但是往往就这么奇怪。中学生写记叙文出现问题最多的就在真实性方面,写自己时,也不例外。这是由长期的教与学中引导的不当和观念的失误造成的。宣扬崇高,推举伟大,表彰优秀,使得人们特别是学生不敢正视平凡,不能优待缺陷,不愿表白内心。于是,一旦写自己,写记叙性文字,未下笔,便“意在笔先”,
在体育比赛项目中,我个人很爱看接力比赛,常常会被那紧张激烈的氛围所感染。因为队员们传递的不仅仅是手中的接力棒,更是一种你追我赶、永不放弃的精神和一种前进的力量。能否把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作文时,学生常感到无话可说。教师也往往深感头疼,症结在哪里?分析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怎样写”,而忽视了“写什么”。于是把主要精力花在给学生讲一些“审题”,“拟提纲”,“怎样开头和结尾”等写作技巧方面,而不去开凿学生写作的“源泉”。这样的教学,就有点“舍本逐末”的意味。小学时期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呈现非明确状态,因而其学习兴趣就显波动性。这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其学习动机趋于明确和稳定。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一、趣味导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风趣的开场白,生动的故事,再配以投影片、录音机等所承载的视听材料、影视歌曲、电影录音剪辑等,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
在历史课堂上如何才能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的统一,这是每一个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一直在关注的问题。我依据几年来的历史教学经验,尝试采用了“读——思——剖——结——练”这样的课堂结构。实践证明。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颇有成效。  读,在我没有讲授新课之前,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导人框内生动形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行为的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自主探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将具体地谈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四种方法:    一、倾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情趣渲染是讲授的素养之一,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