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晓枫,我在东海之滨给你写信。写下这几个字,就好像我是坐在濒海遮阳伞下,到处泼溅着斑斓色彩,发烫沙滩翻烤着几条裸白男鱼女鱼,帆船如鸥鸟绷紧银白肚子、尽力撑开灰翅翱翔在大海之上。但其实,我是在东海之滨的城市,密集楼房中最微不足道一幢的底层,面壁而坐,窗帘透漏一缝灰白,分辨不清是阴天是傍晚,楼上冲击钻好似在牙齿打洞、拖鞋来来去去好似钉着马掌……
我在桂花香气中给你写信。这是桂花开的时节,正在读你的书,夜半难眠,心中默念开始的第一句话。如今你的书已读完,桂花却也落光了。秋雨来得太快,天又冷得太陕,江南这个时节竟还有台风,金黄新鲜的落桂,次日就变成褐色桂沙、满地僵硬的蚂蚁尸体;浮动的桂花香气,好似淡出画面的影像、消逝湖心的石子、无力扩散的涟漪……真叫我如何开始这第一句话呢?
我就是想要寻找诗性的开始,将你放置在温柔氛围中,当我浮想你的时候,心中升起温暖的、亲密的、心照不宣的情谊。爱一个女子,也同样需要想象。需要隔着时空的距离,需要语词的支撑。这一个多月来,我带着你的两本书,《巨鲸歌唱》,《有如候鸟》,你的鲸鱼,你的鸟儿,跟随我上班、走路、乘地铁,他们安安静静待在我的包里,被我翻动,画满标记;我好像带着小小的一个你,你的肉身,只要轻轻打开,你的魂灵就飘出来,你的语气、声音、笑容的质地,齿尖舌利,自怨自艾,逞能、任性、疑虑,你的冰雪聪慧……在阅读中,我们再一次相遇,再一次认识了。
我努力回忆我们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见面。四月初的江阴、南通,灰瓦白墙浮在雾气腾腾的天地间,柳烟朦胧,油菜闪亮,一派青绿山水。你的出场,似沾带了帝都人的霸气;一路车行,听你不停夸奖:江南好,湿润,繁花似锦,口气却漫不经心,更像是到外省慰问时的俯就、宽谅。吃饭开会时,你妙语连珠,唇舌甚利,反應机敏,自然而成话语中心,整个人闪闪发光如小恒星;我佩服你的聪明,却感觉我们性情差异甚大,难以成为亲密朋友。你也的确不是一个易于亲近之人,合影时,我无意问挨近你的身体,你不自觉缩回去,保持一定的问离一当时我想,你是否对异己者潜意识地缺乏信赖?你是否也害怕异性间的躯体相触?过分亲密的触碰,是否会让你不自在?
如今读你的《齿痕》一篇,我才知道你那时,的确是漫不经心:正值你牙齿正畸之后数月,无端拔掉四颗牙齿的悔恨、携带矫治器的不便与痛苦,使你心情极度晦暗,我不知道你的痛苦,乃至听你诙谐幽默地自嘲正畸过程,也不引以为意,跟着你一起笑。我不知道也难以体会这笑容里含有多少痛苦与泪水。《齿痕》中,充满细节感地呈现你的痛苦,他人读来,还是很难“感同身受”。可见,一个人的痛苦,他人是永难体会,安慰的话如隔靴搔痒,就算是亲近之人,尝试着体谅、同情,又如何能感受其中之万一。更何况当时陌生如我,对一个人的客观印象,又怎么可能是真切的呢?
我当时之所以觉得你不可亲近,还有一个缘故。在我们碰面之前,早已耳闻你的名字。对于名气大的人,如果不是自己读过他的文字,有了自己的判断的话,我总保持一定的警惕、距离。就像对于特别流行的书或电影,我也不愿意马上接触,宁可等到稍微冷一些的时候,再去阅读或观看。我这个性子,或可称具有独立性,但细究起来,其实是羞怯,过分自尊而生出的狭隘。这虽让我保持清高自许的面目,也使我可能错过与最优秀者的倾心交谈。害羞,羞怯,你后来在文章中反复提到这两个词。如今,我猜测当我的身体靠近你时,你不自觉地离开,也是出于羞怯,或孤僻的天性。“害羞的人最容易被当作傲慢者,因为他们缺乏向所有人敞开的热情。如果不经过骄傲的校正,你的羞涩会显得有些近于胆怯。”(《幼象》)
那个春天,我轻易浪费掉了与你,有可能是此生与你唯一的一次同屋而眠、彻夜交谈。吃完晚饭,你窝在床上,阅读收到的几本文集,我则匆匆忙忙出门去看两个熟识的诗人,当我回来,你已准备就寝……
那是2011年的事情了。在这六年中,常常听到你的名字,有时读到你的文章,你常常出现,却如同一个符号,不具有历史背景、不带有丰满血肉,缺乏情感与经验的细节。时至今日,我才完整地阅读你:文字闪烁,气息扑面而来,你好像就站在我面前,一颦一笑,触手可及。
时至今日,我才真正地认识了你。但,我心中的这个人,是你吗?到底是你用文字,还是我以意念,在我心中复活成了一个完整的你?
我批评的那个“她”的文字,是晓枫的作品吗?批评者,常常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借作家的衣裳碎片、砖块水泥,成就自己的设计理念。
二
周晓枫散文,除了篇幅长,行文繁复密集、语言华丽也是其特点。她在多个场合,说自己好用奇峻句式,口音浓重,文字色调浓稠。“作诗但求好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放在她身上是合宜的。听她说话或听她在群里与人贫嘴,随意问,语言都极富节奏感,音色铿锵,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不知她是天生说话如此,影响到她的写作,还是长期华丽而富戏剧性地运笔,影响了她的说话方式。她自称是一种巴洛克式的语言。
我要赠给晓枫另一个标签:语言的魔术师。不必读全篇,只要读晓枫一段文字,就能感受其中的戏剧性。好像一个变脸艺术家,一转身,一抹脸,瞬间变化出令人惊异的脸谱;又好像一个红鼻头的魔术师,头戴尖帽,身披大氅,站在舞台中央,两手空空,弯弯身,挥挥手,气球就从手掌冒出,鸽子扑棱棱从天而降;舞台旋转,灯光渐暗,音乐响起,别样世界在晓枫笔下风生水起……她几乎是津津有味地在每一篇文章中,经历这种修辞的冒险。
这种快意的、戏剧性的修辞冒险,与她的旅行很相似。旅行,在她看来,就是一种好奇的冒险。她关注那些奇特事物、浓烈色彩、异域风情——摩洛哥人的婚礼,洛杉矶海岸的巨鲸,“传说他们用露水修建庙宇”(加德满都河谷),“到处炸溅的斑斓色彩”(里约热内卢),她惊奇地、兴致勃勃地、心满意足地沉醉于异域风情中,并以其独特视角,捕获人们日常忽略的东西。惊心动魄或奇异的景象,能够刺激她的感官,令她沉醉,激发她的想象。似乎,她更愿意置身陌生人群、陌生地域。平庸的日常生活,复杂的人群关系,尴尬的个人处境,令她不安与焦虑,或许只有在陌生中、想象中,她可以“出离”日常的自己,获得安全、可靠。有时,身在熟悉人群中,却深感孤单。越熟悉,越陌生;越陌生,反越亲切自然。“异域的语言神秘而复杂,无法沟通、交流,失语者的障碍也是自然的,不会引以为异。一个旅行者,可以任性,可以自由。”(《初洗如婴》)
晓枫,我在东海之滨给你写信。写下这几个字,就好像我是坐在濒海遮阳伞下,到处泼溅着斑斓色彩,发烫沙滩翻烤着几条裸白男鱼女鱼,帆船如鸥鸟绷紧银白肚子、尽力撑开灰翅翱翔在大海之上。但其实,我是在东海之滨的城市,密集楼房中最微不足道一幢的底层,面壁而坐,窗帘透漏一缝灰白,分辨不清是阴天是傍晚,楼上冲击钻好似在牙齿打洞、拖鞋来来去去好似钉着马掌……
我在桂花香气中给你写信。这是桂花开的时节,正在读你的书,夜半难眠,心中默念开始的第一句话。如今你的书已读完,桂花却也落光了。秋雨来得太快,天又冷得太陕,江南这个时节竟还有台风,金黄新鲜的落桂,次日就变成褐色桂沙、满地僵硬的蚂蚁尸体;浮动的桂花香气,好似淡出画面的影像、消逝湖心的石子、无力扩散的涟漪……真叫我如何开始这第一句话呢?
我就是想要寻找诗性的开始,将你放置在温柔氛围中,当我浮想你的时候,心中升起温暖的、亲密的、心照不宣的情谊。爱一个女子,也同样需要想象。需要隔着时空的距离,需要语词的支撑。这一个多月来,我带着你的两本书,《巨鲸歌唱》,《有如候鸟》,你的鲸鱼,你的鸟儿,跟随我上班、走路、乘地铁,他们安安静静待在我的包里,被我翻动,画满标记;我好像带着小小的一个你,你的肉身,只要轻轻打开,你的魂灵就飘出来,你的语气、声音、笑容的质地,齿尖舌利,自怨自艾,逞能、任性、疑虑,你的冰雪聪慧……在阅读中,我们再一次相遇,再一次认识了。
我努力回忆我们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见面。四月初的江阴、南通,灰瓦白墙浮在雾气腾腾的天地间,柳烟朦胧,油菜闪亮,一派青绿山水。你的出场,似沾带了帝都人的霸气;一路车行,听你不停夸奖:江南好,湿润,繁花似锦,口气却漫不经心,更像是到外省慰问时的俯就、宽谅。吃饭开会时,你妙语连珠,唇舌甚利,反應机敏,自然而成话语中心,整个人闪闪发光如小恒星;我佩服你的聪明,却感觉我们性情差异甚大,难以成为亲密朋友。你也的确不是一个易于亲近之人,合影时,我无意问挨近你的身体,你不自觉缩回去,保持一定的问离一当时我想,你是否对异己者潜意识地缺乏信赖?你是否也害怕异性间的躯体相触?过分亲密的触碰,是否会让你不自在?
如今读你的《齿痕》一篇,我才知道你那时,的确是漫不经心:正值你牙齿正畸之后数月,无端拔掉四颗牙齿的悔恨、携带矫治器的不便与痛苦,使你心情极度晦暗,我不知道你的痛苦,乃至听你诙谐幽默地自嘲正畸过程,也不引以为意,跟着你一起笑。我不知道也难以体会这笑容里含有多少痛苦与泪水。《齿痕》中,充满细节感地呈现你的痛苦,他人读来,还是很难“感同身受”。可见,一个人的痛苦,他人是永难体会,安慰的话如隔靴搔痒,就算是亲近之人,尝试着体谅、同情,又如何能感受其中之万一。更何况当时陌生如我,对一个人的客观印象,又怎么可能是真切的呢?
我当时之所以觉得你不可亲近,还有一个缘故。在我们碰面之前,早已耳闻你的名字。对于名气大的人,如果不是自己读过他的文字,有了自己的判断的话,我总保持一定的警惕、距离。就像对于特别流行的书或电影,我也不愿意马上接触,宁可等到稍微冷一些的时候,再去阅读或观看。我这个性子,或可称具有独立性,但细究起来,其实是羞怯,过分自尊而生出的狭隘。这虽让我保持清高自许的面目,也使我可能错过与最优秀者的倾心交谈。害羞,羞怯,你后来在文章中反复提到这两个词。如今,我猜测当我的身体靠近你时,你不自觉地离开,也是出于羞怯,或孤僻的天性。“害羞的人最容易被当作傲慢者,因为他们缺乏向所有人敞开的热情。如果不经过骄傲的校正,你的羞涩会显得有些近于胆怯。”(《幼象》)
那个春天,我轻易浪费掉了与你,有可能是此生与你唯一的一次同屋而眠、彻夜交谈。吃完晚饭,你窝在床上,阅读收到的几本文集,我则匆匆忙忙出门去看两个熟识的诗人,当我回来,你已准备就寝……
那是2011年的事情了。在这六年中,常常听到你的名字,有时读到你的文章,你常常出现,却如同一个符号,不具有历史背景、不带有丰满血肉,缺乏情感与经验的细节。时至今日,我才完整地阅读你:文字闪烁,气息扑面而来,你好像就站在我面前,一颦一笑,触手可及。
时至今日,我才真正地认识了你。但,我心中的这个人,是你吗?到底是你用文字,还是我以意念,在我心中复活成了一个完整的你?
我批评的那个“她”的文字,是晓枫的作品吗?批评者,常常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借作家的衣裳碎片、砖块水泥,成就自己的设计理念。
二
周晓枫散文,除了篇幅长,行文繁复密集、语言华丽也是其特点。她在多个场合,说自己好用奇峻句式,口音浓重,文字色调浓稠。“作诗但求好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放在她身上是合宜的。听她说话或听她在群里与人贫嘴,随意问,语言都极富节奏感,音色铿锵,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不知她是天生说话如此,影响到她的写作,还是长期华丽而富戏剧性地运笔,影响了她的说话方式。她自称是一种巴洛克式的语言。
我要赠给晓枫另一个标签:语言的魔术师。不必读全篇,只要读晓枫一段文字,就能感受其中的戏剧性。好像一个变脸艺术家,一转身,一抹脸,瞬间变化出令人惊异的脸谱;又好像一个红鼻头的魔术师,头戴尖帽,身披大氅,站在舞台中央,两手空空,弯弯身,挥挥手,气球就从手掌冒出,鸽子扑棱棱从天而降;舞台旋转,灯光渐暗,音乐响起,别样世界在晓枫笔下风生水起……她几乎是津津有味地在每一篇文章中,经历这种修辞的冒险。
这种快意的、戏剧性的修辞冒险,与她的旅行很相似。旅行,在她看来,就是一种好奇的冒险。她关注那些奇特事物、浓烈色彩、异域风情——摩洛哥人的婚礼,洛杉矶海岸的巨鲸,“传说他们用露水修建庙宇”(加德满都河谷),“到处炸溅的斑斓色彩”(里约热内卢),她惊奇地、兴致勃勃地、心满意足地沉醉于异域风情中,并以其独特视角,捕获人们日常忽略的东西。惊心动魄或奇异的景象,能够刺激她的感官,令她沉醉,激发她的想象。似乎,她更愿意置身陌生人群、陌生地域。平庸的日常生活,复杂的人群关系,尴尬的个人处境,令她不安与焦虑,或许只有在陌生中、想象中,她可以“出离”日常的自己,获得安全、可靠。有时,身在熟悉人群中,却深感孤单。越熟悉,越陌生;越陌生,反越亲切自然。“异域的语言神秘而复杂,无法沟通、交流,失语者的障碍也是自然的,不会引以为异。一个旅行者,可以任性,可以自由。”(《初洗如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