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装大脑系统?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脑的操作系统是电脑的“神经中枢”,我们发出的指令都需要操作系统的翻译才能被电脑理解,电脑的处理结果也同样需要系统翻译我们才能理解,如果操作系统更新速度赶不上电脑软硬件的更新速度,翻译就会出错,电脑会越来越“卡”。这种时候,通常我们重装一下操作系統就行了。
  人的大脑也是如此,接受的信息过多,处理速度赶不上,又或者大脑系统与所学知识“不适配”,工程师的大脑欣赏不了艺术,艺术家也学不进理工科的知识,这些时候大脑就会“卡壳”,学习就会变得很痛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大脑能不能也像电脑一样“重装系统”呢?

重装第一步:增加“芯片”


  与电脑重装系统不同,人脑系统不能只靠插入光盘安装,因为人脑的“先进”程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在“重装系统”时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要逐步从“硬件”上重装系统。
  人脑的芯片是什么呢?芯片是记录和处理数据的最小单元,想必你很快能猜到,人脑的芯片就是脑细胞,因此我们重装大脑系统的第一步就是增加脑细胞的数量。
  增加脑细胞数量,说起来很简单,但要怎么做呢?难不成是把一堆脑细胞直接注射到大脑中吗?不,并不需要这么复杂。科学家已经证明,日常生活中的几种常规活动就能显著增加脑细胞数量,比如跑步、睡觉和吃鱼。
脑细胞通过突触联结成神经网络

  成人的大脑中会不断产生脑细胞,但与婴幼儿相比,成人所产生的脑细胞要少得多。成人的脑细胞的产生和分化受一种叫做Btg1的抗增殖基因的调控,如果它发生损伤或突变,产生的脑细胞会更少。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的细胞生物学家菲利斯·蒂罗内培养了一批Btg1基因缺陷的小鼠,并用它们进行了一个实验。他将正常小鼠和缺陷小鼠分为两组,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了两个月,之后让它们每日“晨跑”——将小鼠们放在跑步机上强制跑步。12天后,两组小鼠分别跑了79.6千米和80千米。之后,蒂罗内通过计数脑细胞数检测了小鼠晨跑的结果。
  晨跑效果很显著,晨跑之后的正常小鼠脑细胞比不晨跑的小鼠数量增多了30%。蒂罗内认为,这是因为跑步缩短了神经干细胞的细胞分裂的时间,所以细胞的数量增加了。而在Btg1基因缺陷小鼠中,跑步的作用更加显著,其脑细胞数增加了36%,甚至能一直持续下去。
  睡眠为什么也被认为有助于增加脑细胞?其实这个猜想的由来也与婴幼儿有关。因为婴幼儿时期,脑细胞增殖最多最快,此时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长也较高,所以科学家猜想,睡眠应该有助于脑细胞增长。用小鼠进行的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个猜想。小鼠缺少睡眠时,许多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分泌会受到影响,比如血清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这些物质对脑细胞的产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睡眠不足会使脑细胞数量减少,人类睡眠不足时思考能力下降也是这个原因。
建立新突触后反复强化,旧突触被逐渐弃用

  吃鱼能增加脑细胞则是因为补充了营养物质ω-3脂肪酸。ω-3脂肪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它在大脑的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吃鱼外,核桃和蓝莓等食物也能补充大量的ω-3脂肪酸。

重装第二步:重新接线


  补充脑细胞只是第一步,就像芯片上记录的数据需要光纤传输一样,脑细胞吸收的知识想要融会贯通还需要形成神经突触网。
  要学会知识首先要记住知识,而记忆的过程就是形成神经突触的过程,也就是两个神经元间建立沟通和联系的过程。所谓沟通,包含了两个过程:说和听。这两个过程都要完成才能实现沟通,突触的形成也包含了这两个过程。突触前神经元要会“说”,它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突触后神经元要会“听”,它通过接收谷氨酸传递的信息与突触前神经元建立联系,这样一个完整的突触就形成了。
  但实际上,突触的形成并没有这么简单,科学家发现,大脑中有一大群突触是“空有其表”的,它们有突触的结构,但并没有突触的记忆功能,我们把它们叫做“沉默突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家段树民用3年多时间观察了1000对突触的神经活动,他发现“沉默突触”之所以沉默,是因为突触前神经元是个“哑巴”,它不能释放谷氨酸。也正是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总是事倍功半,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也记不住知识。
  这怎么办呢?第一个方法是补充谷氨酸。我们常用的食品增鲜剂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盐,它就是我们体内的谷氨酸的重要来源之一。此外,处方药谷氨酸片也用于补充人体的谷氨酸,适量服用有助于改善儿童智力发育。
  另一个方法就是开辟新路,弃用“沉默突触”去建立新的突触。当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时,大脑会建立新的突触,新知识越多,突触也就越多。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神经学家格尔德·肯佩曼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一批老鼠每天参加内容丰富又具有刺激性的活动,比如钻管道、跑转轮和玩小球。10个月后,他发现这些老鼠的海马体中神经元的数量是一般老鼠的五倍,而且它们在随后的走迷宫实验中表现得也比那些“生活平淡”的老鼠强。
  其实人类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生活保持新鲜感,我们的突触数量就会更多。想象一下,每天走相同路线上班的人与经常进行野外探险的人相比,谁的认路本领更强呢?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学习时,阅读一篇新文章、听一首与以往风格不同的音乐或者另辟蹊径尝试一些新的解题方法等,都能保持生活的新鲜感,帮助大脑建立新突触。

重装第三步:强化连线


  神经突触网建好后,还需要不断地强化它,这样网络连接才会更结实。那么除了我们都知道的反复复习,强化记忆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增强突触的强度呢?
  美国勒纳研究所生物医学家兰加纳坦的研究表明,做一些肌肉拉伸运动,有助于提高神经活动的活跃程度和强度。他招募了30名健康的志愿者参与了这项研究,第一组8名志愿者进行小指向外弯曲的伸展活动,第二组8名志愿者进行肘关节屈曲锻炼,第三组6名志愿者进行最长手指外展训练,第四组8名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训练。研究持续了12周,志愿者们进行了每周5天,每天15分钟的训练。
  脑电图分析结果表明,进行了锻炼的志愿者的大脑皮层的动作电位有显著的增加,其中第三组的变化最显著,而对照组的脑电图没有变化。
  此外,增加突触后神经元的“听力”,让它能接收更多的神经递质也是一个增加突触强度的好方法。突触后神经元上有一个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叫做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如果增加了这个受体的数量,突触后神经元就能接收更多的神经递质。现在市面上售卖的一类宣称可以提高考生成绩的药物——利他林、阿得拉尔和莫达非尼等就是通过增加NMDA受体的数量来增加突触强度,从而让考生的记忆得到强化的。
  增加芯片、重新布线和强化连线是重装大脑系统不可或缺的三大步骤,而重装大脑的方法其实并不深奥,掌握了这些方法,拥有一个更快更强的大脑将不再是幻想。
其他文献
续谈  前面谈了“神性”,现在再谈理性:  1.理性:  前面指出“神性”在目前人类中本来是不存在的,但“理性”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并不多,仅仅是开始而已。  理性是两大部分,其一为理智,即对人类以外整个自然界的正确认识能力。理智之发达仰赖于抽象的思维能力。其二为理性B,即正确和自觉地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的核心是正确和自觉地认识和对待自己,也就是培养“美德”的问题。若简而言之,理性的
期刊
共振与舒曼共振  你也许见过这样神奇的画面:一个人,用嘴巴靠近一个玻璃杯,然后持续发出声音,当音调高到一定程度时,玻璃杯突然被震裂了。  这不是魔术,只是简单的共振原理。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两个相同的音叉,你敲击其中一个,它会振动。这时将它靠近另一个(不直接接触),你会看到,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另一个音叉也开始发生振动,而且振动频率跟你所敲击的那个相同。  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以一定的频率振动。一
期刊
世界上最长的动物是什么?你可能會说是蓝鲸,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体长最长可达30余米。也有人说是章鱼,因为它的脚很长,据估计,该章鱼的腕足张开可达61米。  不过,不管是蓝鲸还是章鱼,其体长与刚刚发现的一个生物的体长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不久前,科学家们在西澳大利亚宁格罗海底峡谷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管水母,其身长可能超过了100米!  这个管水母像一根细长的绳子,从里到外绕成了多个同心的圆环
期刊
角马是一种群居动物,一旦有一头角马染上瘟疫,就可能导致瘟疫传遍整个族群。集体生活中的离群独居者  黏菌是集体生活的典范。当它们受到饥荒的威胁时,这些微小的单细胞生物会聚集成像蛞蝓一样的形状,进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像塔楼一样的东西。“塔楼”顶部粘糊糊的,如果有飞过的昆虫,就很容易被黏住,成为黏菌群体的大餐。令人意外的是,虽然“塔楼”會随着黏菌的不断加入而变大,但早期组成“塔楼”的“地基”和“管道”的黏
期刊
我们知道,蝙蝠是靠回声来确定物体方位的,这叫回声定位。人类借鉴蝙蝠的这项本领,发明了雷达。  但你知道嗎,有些盲人也可以像蝙蝠一样回声定位——通过自己嘴巴发出的砸吧声来感知周围的环境,他们甚至非常精于此道,例如美国加州的盲人丹尼尔·基什。对他而言,通过自己的砸吧声判断前方物体是一棵树、一根柱子还是一个人,是小菜一碟。他还能做远比这复杂得多的事情。譬如通过砸吧声,他能画出一间屋子内部摆设的草图,甚至
期刊
我们之所以能分辨出食物的美味,要归功于灵敏的舌头。在显微镜下,舌头上长着许许多多乳头状凸起的结构,我们称之为味觉感受器,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尝出了酸甜苦鲜咸的人生百味。但是你知道吗?味觉感受器不仅仅在舌头上,而是遍布身体各处,它们生来也不是为了品尝食物,而是为了与病菌相遇。全身都是“舌头”  味觉是很重要的,不仅因为有味觉我们才能尝到各种味道,味觉还是我们辨别毒物的一道防线。多数有毒的物质尝起
期刊
19世纪后期,最后一只恐龙死去已有数千万年。恐龙在地球上只剩下了传说,但就连它们自己也没想到,身死并不是结束,不同种“恐龙”之间的战火仍在燃烧……争斗缘起  爱德华·德林克·柯普(1840—1897),19世纪美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21岁时就凭借一篇叙述蝾螈分类方法的论文,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一生发表了约1400篇学术论文,描述了近1300种新的化石,其中包括56种恐龙。  尽管柯普是这样一位聪
期刊
到了冬天,许多小动物都有扎堆取暖的习性,这可以帮助它们节约能量。现在科学家还发现,这种行为也改变了动物肠道内的菌群组成。组成改变之后,肠道菌群的新陈代谢整体上也减缓了,这同样有利于帮助动物节约能量。  为了研究动物扎堆行为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中国科学院的王德华和他的同事把一群田鼠放在4℃的房间里饲养。这群田鼠又分成两组,一组放在同一个笼子里,这样它们可以挤在一起取暖,另一组则一只只分开单独饲养。 
期刊
在巴西拉古纳附近的海域,当地的渔民经常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排成一队,或乘独木舟等候着,宽吻海豚则在不远处追逐着成群的胭脂鱼,把它们往岸边赶。渔民在浑浊的水中看不见鱼,所以他们等待海豚发出信号——比如突然扎下水去或在水面拍打尾巴——之后,才开始撒网。  海豚与人类之间的这种合作是非常罕见的。在大多数地方,渔民通常将海豚视为竞争对手,有时候甚至当作猎物。  拉古纳的宽吻海豚至少从19世纪末就开始跟当地的渔
期刊
一座怨气很重的鬼屋  1963年,瑞恩夫妇买下了澳大利亚朱尼镇的一座建于1884年的大房子,它被称为基督山庄园。这座房子位于一座小山上,可以俯瞰朱尼镇,风景优美不说,两层的小楼内很宽敞,也可以算得上一座豪宅。不过,由于建造年代久远,而且瑞恩夫妇买下之前房子已经几十年没人住,因此房子已经破旧不堪。经过修缮之后,瑞恩一家就搬入了这座房子。  让这一家人想不到的是,在那之后,他们经历了许多诡异的事情。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