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指导下,笔者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讲授历史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整合了诗歌、课本剧、图片文字、语言动作等情境教学方法,进行一次激活历史课堂的尝试,以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创造力,给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带来真正的活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情境教学法;创新能力;活力
余文森教授讲过: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即师生双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激活课堂教学的目的,让我的历史课堂活起来。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为主题之情境,引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把教育科学和艺术熔为一炉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它突破了以往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充分激活了历史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笔者在历史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中运用了这种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 教学准备
课前笔者让学生查找相关的史料、图片,并组织学生准备课本剧《遵义会议》,学生在准备过程中都能积极配合、踊跃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其独立性和主体性;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得学生的准备工作具有方向性、可操作性,也不至于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当然,笔者还做了充分的备课工作:即常规性地熟悉教材和相关史料、精心设计教案和斟酌教师可能使用的课堂语言。
2 课堂教学
本课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得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充分体会我中国共产党在危急关头抉择的伟大和红军长征精神的可贵。笔者采用的方法是播放课件〔文字资料、统计数据、图片、录像〕、课堂语言点拨和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等情景教学法,希望通过创设各种情景,打破时空界限,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学生的印象、触发各种情感,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笔者在本课中主要创设了以下几种情境:
诗歌情境:诗歌的应用能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此,笔者在导入中引用了毛泽东的诗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由于此首诗词生动再现了飞夺泸定桥、过雪山等长征历程,学生耳熟能详,立刻引发学生了解長征历史的注意力和学习动机,也使学生带着充沛的情感进入课堂学习。
数字表格情境:通过数字表格对比中央工农红军粉碎四次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此段历史,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加深对历史信息的理解。
模拟角色情境:由学生表演课本剧《遵义会议》,模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片断。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红军已经到了生死边缘,假如你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你会怎么做。设置这样的问题场景后,学生跃跃欲试,表演出中共领导人在历史生死关头的果断和英明。全体学生都在这种表演的氛围中深切体验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会合作互动,在互动中去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在合作中培养友谊、展示才华,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图片情境: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历史图片,包括红军强渡大渡河、红军长征中用的炊事工具、吃的野菜、野草、皮革等,把课本的内容形象化。通过此直观的教学媒体展现了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引发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共鸣。
文字情境:在课件中增加一些文字史料,进一步加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兹引用了下面两段:
“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历史上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他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和蒋介石腐败无能,长征是宣传队,他向走过的11个省的2亿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是播种机,它在走过的广大地区播撒下革命的种子…..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多媒体展示)
“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 华里,一支大军要在一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学生通过阅读这些通俗易懂而又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史料,锻炼了自己阅读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语言动作情境:情境教学法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红军长征精神时,老师用感情充沛的语言描述小学语文课本中关于长征的三篇课文,即《金色的鱼钩》、《丰碑》和《七根火柴》。《金色的鱼钩》中炊事班长自己为了救小战士舍不得吃鱼、《丰碑》中的军需处长在寒冷环境中把保暖的东西分给别的战士而自己被冻死,《七根火柴》中的战士在临死还不忘上缴党费等,启发学生归纳出红军所具有“不怕困难、舍己为人、艰苦奋斗、为了崇高理想而不惜牺牲生命”等所谓的长征精神。通过这样指导学生的认知活动,将历史课的教育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
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课堂引入阶段,学生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后,教师就可以提问:红军长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在引导学生总结长征精神时提问:为什么红军能克服艰难险阻?这些问题都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活动起来,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既锻炼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又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品质悄然形成。
3 课后反馈
通过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学生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培养和提升了自身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只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因学生而动、因情景而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情景空间,历史课堂才能被学生所喜爱、才能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发生质的飞跃。总之,情境教学法使我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
参考文献
[1]郭红英.课堂教学资料运用点滴谈[J].河南教育,2004.
[2]方启敖.创造教育资料汇编[Z].创造教育培训中心,1999(04).
作者单位
安徽省庐江县盛桥中学 安徽省庐江县 23153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情境教学法;创新能力;活力
余文森教授讲过: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即师生双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激活课堂教学的目的,让我的历史课堂活起来。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为主题之情境,引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把教育科学和艺术熔为一炉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它突破了以往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充分激活了历史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笔者在历史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中运用了这种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 教学准备
课前笔者让学生查找相关的史料、图片,并组织学生准备课本剧《遵义会议》,学生在准备过程中都能积极配合、踊跃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其独立性和主体性;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得学生的准备工作具有方向性、可操作性,也不至于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当然,笔者还做了充分的备课工作:即常规性地熟悉教材和相关史料、精心设计教案和斟酌教师可能使用的课堂语言。
2 课堂教学
本课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得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充分体会我中国共产党在危急关头抉择的伟大和红军长征精神的可贵。笔者采用的方法是播放课件〔文字资料、统计数据、图片、录像〕、课堂语言点拨和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等情景教学法,希望通过创设各种情景,打破时空界限,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学生的印象、触发各种情感,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笔者在本课中主要创设了以下几种情境:
诗歌情境:诗歌的应用能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此,笔者在导入中引用了毛泽东的诗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由于此首诗词生动再现了飞夺泸定桥、过雪山等长征历程,学生耳熟能详,立刻引发学生了解長征历史的注意力和学习动机,也使学生带着充沛的情感进入课堂学习。
数字表格情境:通过数字表格对比中央工农红军粉碎四次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此段历史,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加深对历史信息的理解。
模拟角色情境:由学生表演课本剧《遵义会议》,模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片断。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红军已经到了生死边缘,假如你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你会怎么做。设置这样的问题场景后,学生跃跃欲试,表演出中共领导人在历史生死关头的果断和英明。全体学生都在这种表演的氛围中深切体验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会合作互动,在互动中去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在合作中培养友谊、展示才华,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图片情境: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历史图片,包括红军强渡大渡河、红军长征中用的炊事工具、吃的野菜、野草、皮革等,把课本的内容形象化。通过此直观的教学媒体展现了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引发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共鸣。
文字情境:在课件中增加一些文字史料,进一步加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兹引用了下面两段:
“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历史上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他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和蒋介石腐败无能,长征是宣传队,他向走过的11个省的2亿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是播种机,它在走过的广大地区播撒下革命的种子…..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多媒体展示)
“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 华里,一支大军要在一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学生通过阅读这些通俗易懂而又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史料,锻炼了自己阅读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语言动作情境:情境教学法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红军长征精神时,老师用感情充沛的语言描述小学语文课本中关于长征的三篇课文,即《金色的鱼钩》、《丰碑》和《七根火柴》。《金色的鱼钩》中炊事班长自己为了救小战士舍不得吃鱼、《丰碑》中的军需处长在寒冷环境中把保暖的东西分给别的战士而自己被冻死,《七根火柴》中的战士在临死还不忘上缴党费等,启发学生归纳出红军所具有“不怕困难、舍己为人、艰苦奋斗、为了崇高理想而不惜牺牲生命”等所谓的长征精神。通过这样指导学生的认知活动,将历史课的教育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
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课堂引入阶段,学生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后,教师就可以提问:红军长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在引导学生总结长征精神时提问:为什么红军能克服艰难险阻?这些问题都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活动起来,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既锻炼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又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品质悄然形成。
3 课后反馈
通过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学生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培养和提升了自身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只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因学生而动、因情景而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情景空间,历史课堂才能被学生所喜爱、才能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发生质的飞跃。总之,情境教学法使我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
参考文献
[1]郭红英.课堂教学资料运用点滴谈[J].河南教育,2004.
[2]方启敖.创造教育资料汇编[Z].创造教育培训中心,1999(04).
作者单位
安徽省庐江县盛桥中学 安徽省庐江县 23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