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无菌粉针剂生产中不溶性微粒的控制方法。方法:对无菌粉针剂生产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进行分析,针对其来源提出相应控制措施,以降低不溶性微粒的浓度,保证药物配置质量及患者的安全用药。结果:经对不溶性微粒来源的详细分析,从配置环境、药品质量、输液器具及配液操作等方面进行控制,可有效减少不溶性微粒的数量,降低其浓度。结论:应对不溶性微粒的来源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不溶性微粒的数量,提高药物配置的质量,保证患者的健康。
[关键词]无菌粉针剂;不溶性微粒;控制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044-01
近几年,临床应用静脉输液的患者逐渐增加,同时临床输液的安全问题也日趋突出。在影响静脉输液安全的众多因素中,不溶性微粒的存在是一大关键因素,此微粒不仅对药物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一旦进入患者体内,便可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例如引起患者肺水肿、肉芽肿、血管栓塞、过敏以及肿瘤样反应等[1]。因此,应对不溶性微粒实施严格控制,以保证药物配置质量。本研究就无菌粉针剂生产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进行观察,并探讨其控制措施,现结果报告如下:
1 不溶性微粒的来源
1.1 原料药品
水解蛋白粉及氯化钠粉内含镁盐、钙盐等,经接触空气中的氧化碳,便产生二氧化钙颗粒,并悬浮在药液内,经药液灭菌后,可凝结为可见异物;葡萄糖粉中含有铁盐、钙盐及胶体物质等,同时其中含有未转化的蛋白及糊精,经药液灭菌后,便生成絮状物。
1.2 输液器具
由于注射器的制造材料在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其生产过程中,容易引进微粒;注射器针栓与针背摩擦易产生玻璃微粒,并脱落至输液瓶内,导致输液液体的微粒污染;另外,生产环境的污染、器具的切割与组装等因素,均容易引入微粒[2]。
1.3 安瓿瓶
注射器的制取采用的是高热熔封法,安瓿瓶内部空气遇热后膨胀,经冷却便可形成瓶内负压。切割安瓿瓶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脆性,可产生大量玻璃微粒,在切割的同时均被负压吸至瓶内,造成药液污染。
1.4 联合用药
输液过程中,药物的联合应用是导致微粒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因多次穿刺瓶塞、将药液微晶析出等,使得多种药物混合后其微粒数目明显增多,并且随着用药的不断增多,药液内的微粒便逐渐增加,从而加重输液污染的严重性[3]。
1.5 胶塞穿刺
在胶塞穿刺过程中,进针角度错误、针头不锐利及胶塞质量较差等因素,均容易造成橡胶碎屑的脱落。药液配置过程中,针头越大、穿刺越多,产生的微粒便会越多,从而加重污染。
1.6 其他来源
除以上来源外,排气过程、中药制剂、配液环境、药物配伍不当及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不强等因素,均可导致不溶性微粒的产生,从而引发药液的污染,影响患者的安全用药。
2 不溶性微粒的控制措施
2.1 配置环境控制
操作前,首先将层流风开启,并在紫外线照射下采取层流型净化技术进行杀毒灭菌,降低药液内不溶性微粒的浓度;配置药品时,应由受过特殊培训的专业人员在百级层流洁净区实施操作,且身着净化服、佩戴口罩及乳胶手套;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操作人员不可频繁走动,减少语言交流,避免增加空气内微粒;操作完毕后,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min/次。除此之外,应加强对配置间的空气质量监测,定期清洁、保养净化台,将配置环境内微粒、细菌个数控制于规定范围之内[4]。
2.2 药品质量控制
药品生产厂家不同,其生产工艺便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医院在引进药品时,应对进货渠道进行严格控制,强化对药品质量的管理控制,避免其在生产、转运及储存等各环节受到污染。同时,药品配置人员对药品进行调配与核对的过程中,应对药品的性状、外观及有效期等各方面进行严格查对,保证药品的质量,严禁不合格药品的使用。
2.3 输液器具控制
药液配置前,对于输液器具的合理选择,可有效减轻微粒污染现象。例如,选择注射器时,应采用侧孔针,并对其有效期以及是否存在漏气、缺损等现象进行检查;另外,在针头的选择上,应保证其型号合适、针头无钩且锐利[5]。
2.4 配液操作控制
穿刺胶塞时,不可垂直进针,应采用斜角进针,保持斜面针孔向上,并与胶塞形成750夹角后刺入,同时向斜面针孔反方向稍稍用力;在溶解药物与抽吸药液时,应减少胶塞穿刺次数,若需联合用药,避免在同部位反复穿刺,可以将1枚针头插入后固定使用,用另1枚针头抽吸药液,以此减少胶塞碎屑进入药液的机会。
3 讨论
近几年,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现象非常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安全用药,并对其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应加强对无菌粉针剂生产中不溶性微粒的控制,以降低其浓度,减少对患者的危害。作为护理人员,在输液操作中应强化自身的无菌观念,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持高度警惕感与责任心,强化自身的无菌操作技术,以减少或避免不溶性微粒对药液的污染,确保患者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药液内不溶性微粒的存在非常普遍,对患者的安全用药产生威胁,因此应对无菌粉针剂生产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降低不溶性微粒的浓度,提高药物配置的质量,保证患者的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 付文焕,王斌,施孝金.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相关研究现状及思考[J].上海医药,2012,33(21):29-32.
[2] 李敏.静脉药物集中配置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控制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2,12(09):112-113.
[3] 李卫红.对无菌粉针剂生产中不溶性微粒控制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2,21(19):331-331.
[4] 侯鹏高,吕长淮.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途径及控制方法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03):1236-1237.
[5] 杨美香.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1,01(08):146-146.
[关键词]无菌粉针剂;不溶性微粒;控制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044-01
近几年,临床应用静脉输液的患者逐渐增加,同时临床输液的安全问题也日趋突出。在影响静脉输液安全的众多因素中,不溶性微粒的存在是一大关键因素,此微粒不仅对药物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一旦进入患者体内,便可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例如引起患者肺水肿、肉芽肿、血管栓塞、过敏以及肿瘤样反应等[1]。因此,应对不溶性微粒实施严格控制,以保证药物配置质量。本研究就无菌粉针剂生产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进行观察,并探讨其控制措施,现结果报告如下:
1 不溶性微粒的来源
1.1 原料药品
水解蛋白粉及氯化钠粉内含镁盐、钙盐等,经接触空气中的氧化碳,便产生二氧化钙颗粒,并悬浮在药液内,经药液灭菌后,可凝结为可见异物;葡萄糖粉中含有铁盐、钙盐及胶体物质等,同时其中含有未转化的蛋白及糊精,经药液灭菌后,便生成絮状物。
1.2 输液器具
由于注射器的制造材料在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其生产过程中,容易引进微粒;注射器针栓与针背摩擦易产生玻璃微粒,并脱落至输液瓶内,导致输液液体的微粒污染;另外,生产环境的污染、器具的切割与组装等因素,均容易引入微粒[2]。
1.3 安瓿瓶
注射器的制取采用的是高热熔封法,安瓿瓶内部空气遇热后膨胀,经冷却便可形成瓶内负压。切割安瓿瓶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脆性,可产生大量玻璃微粒,在切割的同时均被负压吸至瓶内,造成药液污染。
1.4 联合用药
输液过程中,药物的联合应用是导致微粒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因多次穿刺瓶塞、将药液微晶析出等,使得多种药物混合后其微粒数目明显增多,并且随着用药的不断增多,药液内的微粒便逐渐增加,从而加重输液污染的严重性[3]。
1.5 胶塞穿刺
在胶塞穿刺过程中,进针角度错误、针头不锐利及胶塞质量较差等因素,均容易造成橡胶碎屑的脱落。药液配置过程中,针头越大、穿刺越多,产生的微粒便会越多,从而加重污染。
1.6 其他来源
除以上来源外,排气过程、中药制剂、配液环境、药物配伍不当及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不强等因素,均可导致不溶性微粒的产生,从而引发药液的污染,影响患者的安全用药。
2 不溶性微粒的控制措施
2.1 配置环境控制
操作前,首先将层流风开启,并在紫外线照射下采取层流型净化技术进行杀毒灭菌,降低药液内不溶性微粒的浓度;配置药品时,应由受过特殊培训的专业人员在百级层流洁净区实施操作,且身着净化服、佩戴口罩及乳胶手套;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操作人员不可频繁走动,减少语言交流,避免增加空气内微粒;操作完毕后,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min/次。除此之外,应加强对配置间的空气质量监测,定期清洁、保养净化台,将配置环境内微粒、细菌个数控制于规定范围之内[4]。
2.2 药品质量控制
药品生产厂家不同,其生产工艺便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医院在引进药品时,应对进货渠道进行严格控制,强化对药品质量的管理控制,避免其在生产、转运及储存等各环节受到污染。同时,药品配置人员对药品进行调配与核对的过程中,应对药品的性状、外观及有效期等各方面进行严格查对,保证药品的质量,严禁不合格药品的使用。
2.3 输液器具控制
药液配置前,对于输液器具的合理选择,可有效减轻微粒污染现象。例如,选择注射器时,应采用侧孔针,并对其有效期以及是否存在漏气、缺损等现象进行检查;另外,在针头的选择上,应保证其型号合适、针头无钩且锐利[5]。
2.4 配液操作控制
穿刺胶塞时,不可垂直进针,应采用斜角进针,保持斜面针孔向上,并与胶塞形成750夹角后刺入,同时向斜面针孔反方向稍稍用力;在溶解药物与抽吸药液时,应减少胶塞穿刺次数,若需联合用药,避免在同部位反复穿刺,可以将1枚针头插入后固定使用,用另1枚针头抽吸药液,以此减少胶塞碎屑进入药液的机会。
3 讨论
近几年,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现象非常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安全用药,并对其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应加强对无菌粉针剂生产中不溶性微粒的控制,以降低其浓度,减少对患者的危害。作为护理人员,在输液操作中应强化自身的无菌观念,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持高度警惕感与责任心,强化自身的无菌操作技术,以减少或避免不溶性微粒对药液的污染,确保患者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药液内不溶性微粒的存在非常普遍,对患者的安全用药产生威胁,因此应对无菌粉针剂生产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降低不溶性微粒的浓度,提高药物配置的质量,保证患者的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 付文焕,王斌,施孝金.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相关研究现状及思考[J].上海医药,2012,33(21):29-32.
[2] 李敏.静脉药物集中配置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控制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2,12(09):112-113.
[3] 李卫红.对无菌粉针剂生产中不溶性微粒控制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2,21(19):331-331.
[4] 侯鹏高,吕长淮.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途径及控制方法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03):1236-1237.
[5] 杨美香.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1,01(08):14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