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物流无人机低空空域交通量预测

来源 :交通信息与安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yw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城市物流的无人机配送需求及低空空域交通量,提出了1种考虑公众意愿程度的无人机配送包裹量预测方法.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了无人机配送的公众使用意愿模型,综合考虑公众使用意愿和包裹标签(即包裹是否去往国内或国外、是否去往城市或农村、载具是否为无人机、是否低于特定重量等)估算了城市无人机配送的需求量.以广州、北京等5个城市为例进行了2025-2050年城市无人机配送需求量和低空空间交通量的预测实验.结果表明:经模型显著性验证,公众使用意愿的整体预测精度为81.7%.2025-2050年无人机配送的需求量均呈现上升态势;城市居民人口、经济发展、公众使用意愿等因素都将影响城市无人机配送的发展;考虑公众使用意愿因素能够提高无人机配送需求量预测的可靠性,预测结果可为城市低空交通空域规划提供指导.
其他文献
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特点是客流量非常大,作业空间相对较小,有着多种设施,如果遇到险情,那么在进行事故救援以及疏散人群时都会十分困难,并且会严重威胁乘客的生命健康安全,也会导致不可估量的社会灾难.因此一定要重视起城市轨道交通的应急能力,使得在安全风险以及意外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能力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以供实践参考.
当今我国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快速推进,基于此种形势,建筑业获得了高速发展,建筑企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尤其是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混凝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施工材料,如若混凝土施工中出现问题,将会给建筑工程整体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率带来负面影响,缩减建筑物使用年限,威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因此,建筑工程混凝土实际施工期间,必须严格把控施工质量.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介绍了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其中,包含了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前期、施
为了提高高速公路隧道群的行车安全,研究隧道群环境下驾驶人的视觉特性,在实际高速公路隧道群场景中,设计了驾驶人眼动特性实验方案,借助TobiiGlass2眼动仪与ErgoLAB数据分析平台采集了20名实验者的注视、扫视及瞳孔变化等眼动行为数据,对比分析了视觉特性变量在不同隧道、不同区段的差异.结果显示,在水平方向上第1条隧道的视野角度均值高于第2条隧道,而在垂直方向上则相反;第2条隧道的平均扫视时间比第1条隧道缩短47.75%,第1条隧道的平均瞳孔直径比第2条隧道大7.89%;第1条隧道入口段的瞳孔面积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出现在大众视野,推动着智慧产业的发展与进步,促使建筑行业面临着智慧改革与创新,绿色智慧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绿色智慧建筑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肩负着为人服务的宗旨与使命.绿色智慧建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需要体现出高性能特点,从而满足新时代人们对建筑科技的需求,通过绿色智慧建筑反映当下社会发展形态,给社会结构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我国对高性能绿色智慧建筑推广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高性能绿色智慧建筑体系构建策略与发展方向,希望给
不良气象微环境直接影响机场区域道面使用性能及安全性.在剖析不良气象微环境作用机理基础上,利用环境舱模拟道面结冰试验,探究了不同气象微环境条件下的关键控制因子与摩擦系数的耦合作用规律,建立了水膜、积雪、结冰厚度与道面的抗滑性能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厚冰道面摩擦系数介于0.09~0.15,抗滑性能最差;薄冰+水、厚冰+水及薄冰道面优于厚冰道面,但不满足场道飞机及作业车辆的安全运营需求;积雪道面摩擦系数介于0.37~0.46,但受荷载压实易形成光滑道面,影响机场区域交通安全.通过多元非线性数据回归耦合作用分析
针对日益凸显的船舶值班人员疲劳驾驶问题,为有效预警值班驾驶员的疲劳状态,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疲劳检测算法.考虑到船舶驾驶台空间大、背景复杂等特点,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改进RetinaFace人脸检测模型,优化模型的检测速度;基于Channel Split和Channel Shuffle思想,结合批量归一化、全局平均池化等技术搭建改进的ShuffleNetV2网络,自动提取图像特征,识别眼睛、嘴巴的开闭状态;根据PERCLOS准则融合眼睛、嘴巴2个特征参数综合判定驾驶员是否疲劳.实验结果表明
高效的公交与地铁接驳,有助于提升公共交通出行一体化程度和轨道交通的辐射能力.为量化评价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的接驳效率,综合考虑供给侧和需求侧,建立了初始评价指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接驳效用评价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筛选出接驳效用核心评价指标,建立了涵盖公交线路设置条件、运营条件、接驳条件、客流规模和网络通达性5个方面的多模式公交接驳效用评价指标体系.鉴于公交接驳效用评价属于多输入、多产出系统,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构建公交接驳效用定量化评价模型,并识别制约公交接驳效用的指标和因素.以北京市回龙观、天通苑以及上地这3
为研究抗拔桩承载力抗拔系数的取值,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不同桩长桩的抗拔承载力的大小变化;结果表明,桩侧摩阻力抗拔系数取值应采用由零开始非线性逐渐增大的方式考虑;可见采用单一的抗拔系数不能如实反映短桩的桩周摩擦力的实际情况;研究成果对相关工程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城市建筑中供热管道的铺设,利于建筑抗寒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能实现舒适居住环境及办公环境的营造.目前,大多数城市中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就是供热管道铺设,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供热管道所处工作环境经常是以特殊环境为主,所以时常会发生管道腐蚀问题,一旦出现腐蚀问题,不仅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由此产生,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内居民生活.所以,必须要探讨供热管道腐蚀原因和防腐措施,确保供热管道能够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中,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供热服务.
本文详细叙述了智能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智能建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的主要历程,并对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展开论述,总结并分析了智能建筑产生和发展的科学技术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信息化社会在其中产生的影响,希望能够对智能建筑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从而实现我国综合建筑质量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