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数学魂、数学味,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方法、理解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学教育改革浪潮。本文试从创设情境、关注生活经验、转变教学方式、评价策略等方面阐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有效性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时应该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教学起点,精心组织数学活动,实施有效评价策略,提高数学课堂魅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一、精心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的背景音乐,创设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快到火焰山时,天气特别火热。师徒4人口渴难耐,于是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一會儿。八戒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人1/4。”八戒一听不高兴了,嚷道:“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1/8也得给我1/6吧。”悟空乐了,赶紧切了1/8给八戒。八戒一看,怎么比1/4还少啊?想不同意。悟空说:“这是你自己要求的,还能反悔?”八戒挠着头皮说:“我真傻,为什么会比先前分的少呢?”大家都笑了,而八戒还是莫名其妙。这时停止播放。问:“同学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讨这其中的秘密。”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了。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知的探求过程中。
二、关注生活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知识基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如,教学五年级“中位数与从数”一课时。老师设计了一个招聘情境。某公司在招聘公告上写到:“我公司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月平均工次1000元。”有一位青年去应聘,工作一个月后,工资发下来,一数才600元。他就去找公司领导,公司经理拿出了公司工作人员的工次表。他一算,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错呀,可他还是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时,教师顺水推舟提出了“中位数与众数”新知识,指出: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例如,这个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0元。600元就是该公司员工月工资数据的众数。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据称为中位数。例如该公司员工月工资从小到大排列,650元正好是中间的数,这个数就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这样,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三、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对之作出片面的理解,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只求形似不求神似,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导致了探究性学习的浅层化、庸俗化和形式化。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使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空间组合方式更趋于合理和完善。
如在“可能性”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个层层深入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活动一:第一个盒子里放8个黄球、2个白球;第二个盒子里放2个黄球、8个白球。学生随机选择一个盒子摸球,他们惊讶地发现,4个同学在第一个盒子中都摸到了黄球,而另4个同学中只有一位学生在第二个盒子摸到了黄球。这时有学生提出:第一个盒里放的全部是黄球。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验证,说明并非一个白球也没,而是白球很少,黄球很多。并引导学生判断第二个盒子的情况,提问:“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们会选择在哪个盒子里摸?所有没有摸到黄球的学生都站到了第一个盒子前。师质疑:这次为什么站到这里来了?生:我觉得这个盒子中黄球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活动二:再次摸球,结果其中5位同学摸到了黄球,还有3位学生摸到的依然是白球。师问:怎么你们摸到的还是白球?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发言,生1:他们的运气太差了;生2:因为盒子里还有白球;生3:只要盒子里有白球,就有可能摸到白球;生4:我觉得黄球放得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活动三:师面向那3位学生问: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们能摸到黄球吗?“一定能”。3位学生整齐响亮地回答。第三次摸球,有两位学生摸到了黄球,有一位学生摸到的竟然还是白球!师问: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一定能摸到白球吗?生:“不一定”。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步步深入,认识到“可能性大与一定”、“可能性小与不可能”之间的差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交流,在富有戏剧性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并不等于每次都能摸到黄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也并不等于不可能摸到白球”,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对可能性大小含义的理解。
总之,我们要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变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有效性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时应该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教学起点,精心组织数学活动,实施有效评价策略,提高数学课堂魅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一、精心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的背景音乐,创设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快到火焰山时,天气特别火热。师徒4人口渴难耐,于是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一會儿。八戒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人1/4。”八戒一听不高兴了,嚷道:“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1/8也得给我1/6吧。”悟空乐了,赶紧切了1/8给八戒。八戒一看,怎么比1/4还少啊?想不同意。悟空说:“这是你自己要求的,还能反悔?”八戒挠着头皮说:“我真傻,为什么会比先前分的少呢?”大家都笑了,而八戒还是莫名其妙。这时停止播放。问:“同学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讨这其中的秘密。”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了。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知的探求过程中。
二、关注生活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知识基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如,教学五年级“中位数与从数”一课时。老师设计了一个招聘情境。某公司在招聘公告上写到:“我公司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月平均工次1000元。”有一位青年去应聘,工作一个月后,工资发下来,一数才600元。他就去找公司领导,公司经理拿出了公司工作人员的工次表。他一算,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错呀,可他还是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时,教师顺水推舟提出了“中位数与众数”新知识,指出: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例如,这个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0元。600元就是该公司员工月工资数据的众数。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据称为中位数。例如该公司员工月工资从小到大排列,650元正好是中间的数,这个数就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这样,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三、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对之作出片面的理解,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只求形似不求神似,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导致了探究性学习的浅层化、庸俗化和形式化。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使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空间组合方式更趋于合理和完善。
如在“可能性”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个层层深入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活动一:第一个盒子里放8个黄球、2个白球;第二个盒子里放2个黄球、8个白球。学生随机选择一个盒子摸球,他们惊讶地发现,4个同学在第一个盒子中都摸到了黄球,而另4个同学中只有一位学生在第二个盒子摸到了黄球。这时有学生提出:第一个盒里放的全部是黄球。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验证,说明并非一个白球也没,而是白球很少,黄球很多。并引导学生判断第二个盒子的情况,提问:“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们会选择在哪个盒子里摸?所有没有摸到黄球的学生都站到了第一个盒子前。师质疑:这次为什么站到这里来了?生:我觉得这个盒子中黄球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活动二:再次摸球,结果其中5位同学摸到了黄球,还有3位学生摸到的依然是白球。师问:怎么你们摸到的还是白球?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发言,生1:他们的运气太差了;生2:因为盒子里还有白球;生3:只要盒子里有白球,就有可能摸到白球;生4:我觉得黄球放得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活动三:师面向那3位学生问: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们能摸到黄球吗?“一定能”。3位学生整齐响亮地回答。第三次摸球,有两位学生摸到了黄球,有一位学生摸到的竟然还是白球!师问: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一定能摸到白球吗?生:“不一定”。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步步深入,认识到“可能性大与一定”、“可能性小与不可能”之间的差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交流,在富有戏剧性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并不等于每次都能摸到黄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也并不等于不可能摸到白球”,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对可能性大小含义的理解。
总之,我们要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变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