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是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那么怎样使学生在组内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观察和总结,我得出一些经验。
1 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
1.1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通常以4至6人为宜。组内设小组长一名。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过程,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确保合作时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能有效的进行合作。对小组长人选的确定,既要考虑组内成员的意见,还要看是否有个人能力。为使全体成员得到锻炼的机会,同时建立组内成员的平等关系,小组长亦可实行轮换制。组建好的合作学习小组间应力求均衡。
1.2 小组内分工明确。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由谁组织?以哪种方式发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做什么?由谁进行归纳总结?总之,要求合作小组成员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现在该在合作中做些什么?只有分工细致明确,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学习任务也才能顺利完成。
2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2.1 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选择。一项需要分工且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任务是促成合作行为的最基本条件。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乍一看,学生人生鼎沸,似为积极,但仔细一听却不尽然,虽有分工,但各人的工作基本能独立完成,缺少讨论、帮助和支持。这样的合作学习对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意义不大,所以教师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切入点是有效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这种形式是不求答案统一,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目的是在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探究中使学生的认识更清楚。兴趣是促学的动力,是成功的先驱。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首先应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
2.2 选拔培养小组长至关重要。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进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发言,起表率作用;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有效进行。
3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3.1 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2 合作中的矛盾与冲突是有效合作的保障。在合作学习中,孩子们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冲突,教师不能为强调友好与合作而一味指责任何冲突,应鼓励他们去协调合作中的认知冲突。在教学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时,学生对怎样运南瓜办法最好发生了争执,这时我没有因他们激烈的争论去制止,而是引导他们倾听别人的意见后进行讨论,从而选择一种小组成员最为认可的办法,在全班交流。合作学习中的认知冲突,是智慧的碰撞,是切磋学习不可多得的机会。在出现冲突到协调的过程可以促使孩子从更多角度,更细致地去考虑问题。可以促使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有助于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发现新知,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学习尊重、理解、欣赏他人,从而提高与他人合作的协调能力。给孩子们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合作,有了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他们一定会学得更好。
1 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
1.1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通常以4至6人为宜。组内设小组长一名。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过程,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确保合作时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能有效的进行合作。对小组长人选的确定,既要考虑组内成员的意见,还要看是否有个人能力。为使全体成员得到锻炼的机会,同时建立组内成员的平等关系,小组长亦可实行轮换制。组建好的合作学习小组间应力求均衡。
1.2 小组内分工明确。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由谁组织?以哪种方式发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做什么?由谁进行归纳总结?总之,要求合作小组成员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现在该在合作中做些什么?只有分工细致明确,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学习任务也才能顺利完成。
2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2.1 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选择。一项需要分工且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任务是促成合作行为的最基本条件。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乍一看,学生人生鼎沸,似为积极,但仔细一听却不尽然,虽有分工,但各人的工作基本能独立完成,缺少讨论、帮助和支持。这样的合作学习对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意义不大,所以教师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切入点是有效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这种形式是不求答案统一,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目的是在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探究中使学生的认识更清楚。兴趣是促学的动力,是成功的先驱。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首先应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
2.2 选拔培养小组长至关重要。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进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发言,起表率作用;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有效进行。
3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3.1 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2 合作中的矛盾与冲突是有效合作的保障。在合作学习中,孩子们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冲突,教师不能为强调友好与合作而一味指责任何冲突,应鼓励他们去协调合作中的认知冲突。在教学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时,学生对怎样运南瓜办法最好发生了争执,这时我没有因他们激烈的争论去制止,而是引导他们倾听别人的意见后进行讨论,从而选择一种小组成员最为认可的办法,在全班交流。合作学习中的认知冲突,是智慧的碰撞,是切磋学习不可多得的机会。在出现冲突到协调的过程可以促使孩子从更多角度,更细致地去考虑问题。可以促使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有助于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发现新知,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学习尊重、理解、欣赏他人,从而提高与他人合作的协调能力。给孩子们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合作,有了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他们一定会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