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s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是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那么怎样使学生在组内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观察和总结,我得出一些经验。
  1 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
  1.1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通常以4至6人为宜。组内设小组长一名。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过程,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确保合作时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能有效的进行合作。对小组长人选的确定,既要考虑组内成员的意见,还要看是否有个人能力。为使全体成员得到锻炼的机会,同时建立组内成员的平等关系,小组长亦可实行轮换制。组建好的合作学习小组间应力求均衡。
  1.2 小组内分工明确。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由谁组织?以哪种方式发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做什么?由谁进行归纳总结?总之,要求合作小组成员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现在该在合作中做些什么?只有分工细致明确,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学习任务也才能顺利完成。
  2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2.1 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选择。一项需要分工且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任务是促成合作行为的最基本条件。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乍一看,学生人生鼎沸,似为积极,但仔细一听却不尽然,虽有分工,但各人的工作基本能独立完成,缺少讨论、帮助和支持。这样的合作学习对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意义不大,所以教师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切入点是有效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这种形式是不求答案统一,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目的是在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探究中使学生的认识更清楚。兴趣是促学的动力,是成功的先驱。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首先应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
  2.2 选拔培养小组长至关重要。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进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发言,起表率作用;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有效进行。
  3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3.1 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2 合作中的矛盾与冲突是有效合作的保障。在合作学习中,孩子们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冲突,教师不能为强调友好与合作而一味指责任何冲突,应鼓励他们去协调合作中的认知冲突。在教学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时,学生对怎样运南瓜办法最好发生了争执,这时我没有因他们激烈的争论去制止,而是引导他们倾听别人的意见后进行讨论,从而选择一种小组成员最为认可的办法,在全班交流。合作学习中的认知冲突,是智慧的碰撞,是切磋学习不可多得的机会。在出现冲突到协调的过程可以促使孩子从更多角度,更细致地去考虑问题。可以促使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有助于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发现新知,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学习尊重、理解、欣赏他人,从而提高与他人合作的协调能力。给孩子们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合作,有了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他们一定会学得更好。
其他文献
好的导入,是课堂的“点睛之笔”,能引领孩子进入自主学习的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孩子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和高昂的情绪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孩子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在每堂课的开始都设计一个巧妙的导入,以激起孩子对学习新知识新内容的急切要求,从而拉开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看重受教育者在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由此更加关注国民精神、民族精神的发扬和重塑,关注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批判性思想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更加充满和谐的张力。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实际教例谈谈阅读教学中如何生成“张力”。  1 制造“矛盾”,生成“张力”  矛盾是一种抵触与对立,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
期刊
1 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思维的积极性  新教材设计精美,图文并茂。为了让儿童读懂故事,理解课文,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并通过训练鼓励儿童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或运用儿歌、谜语、游戏、课本剧等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在阅读中思维的积极性。如,教师在教第一册中《秋天到了》这篇看图学文时,用录像放映美丽的秋景图。用幻灯打映课文中的插图,从图入手,教给儿童进行有序观
期刊
随着新概念作文教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开放了小学生作文的写作模式和思路。面对作文教学“原”的失落,我们追求自主的自由写作,鼓励学生写真话、表真情。然而部分学生为写真话而写“真话”,其实有些所谓“真话”并非他自己的真话,而是别人的真话。这不得不让人想到长期以来,我们对“心灵的、存在于想象世界的真实”与“事实的、实际存在的真实”不加区分,一方面以“不”为由压抑了(至少是忽略了)对学生“虚构想象性写作”
期刊
学校是一个教育组织,它的任务是为社会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学校后勤部门是一个综合性服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它具有业务性、事务性和流动性较强的特点。切实加强后勤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把全体职工集结为一个整体,目标一致、行动一致,这是后勤工作的根本保证。  1 加强后勤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后勤职业道德建设是提升职业认识的需要。职业是社会分工的具体表现,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所
期刊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根据美术学科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呢?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1 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一切
期刊
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又对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着自已的智能结构,在实践的
期刊
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 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进行了不懈努力,束缚着教育教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新课改下的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使教师具有更强的主动性,给教师以更多的创
期刊
【摘 要】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中的生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引导学生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的同时,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美及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关键词】 数学 生活 应用 熏陶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