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生活中的质感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的本质是视觉的“画”和听觉的“声”有机结合的形象传播。“画”和“声”是视听艺术的两条腿、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担着传播功能。从总体上来说,它们是相互配合的伙伴关系,两者各显神通,缺一不可。电视中的声音包括语言(包含解说)、音乐和音响。声音的作用与地位在电视创作中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在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视觉形象世界”的同时,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声音世界”。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重视了对画面的处理,而忽视了声音的效果,或者只注重运用声音中的语言和音乐,而忽略了音响这一重要因素。在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中有些竟然把音响和音乐混为一谈,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音响。
  在文艺专题节目中,构成“声”的诸多因素,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音响、音乐和语言。其中,音响是指影视艺术中除对话、音乐之外所有声音的统称。而音响、音乐和语言三者虽然内涵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外延又往往互相交叉、互相渗透。
  声音的三个因素在电视创作中是各司其职,但又相辅相成的,它们同视觉因素结合成有机的统一体,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音响的内容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而它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一般的节目中往往更注重音响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渲染感情的特点。而文艺专题节目中使其具有了更鲜明的特点,这一般表现在音响运用的频率,节奏时间的长短,以及感情色彩的选择等方面。如今的文艺节目可以说与社会越来越近,与老百姓也是越来越近。于是,在这样的基调中,文艺专题节目中的音响也就先天地具有一种高频率的特色。在感情色彩上,也总是给人一种充满想象的感觉。例如在《画家王刚和他的“老万”们》中,在介绍画家王刚与农民工频繁的接触时,就多次运用了谈话时的吸烟的吧嗒声,那种带有节奏的声音既让人感到他工作的用心,又让人体会到他与农民工的融入。所以说,音响效果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地位绝不低于语言和音乐,音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强烈的表现力。我们现就结合音响在文艺专题节目中的运用谈一下音响的基本作用。
  首先,音响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画、描写人物心理,它使电视节目具有了不可忽视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生活本身是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能再现现实生活的形与色,是连续的,声音则是现实生活的声的体现,是片断的。当画和声有机协调,巧妙配合的时候就产生了立体的、连续的、完整艺术的效果,给观众一种真实的立体感受,使人们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我们说电视之所以拥有一个庞大的收视群体,主要源于它作为一种双线传播的媒介,它所传播的信息更接近于真实,而音响效果无可置疑的逼真性在其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文艺专题中,无论是对人物的采访还是对文化事件的报道,都离不开人物与事件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真实源于环境的真实,而音响恰恰就是再现真实环境的重要因素。当然,在电视艺术中,画面对于提示环境背景,可以说是最占优势的,但单纯地以画面和音乐比较往往表现得单调、呆板。如果能恰当地将音乐改为音响,那么一个真实的艺术环境就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且能给予观众超出画面之外的外延空间。同时,通过音响的不同混响,还可以表现出立体空间的质感和密度,并且通过画面中的人和物在不同的空间中的运动,以及不断变化的音响,表现出声源与观众的距离,暗示出人或物在荧屏空间里的运动方向,体现出声音的差别和层次。例如,在《窑》中我们参观了一套完整的烧制汝瓷的过程,在不同的工序,记者采用了同期声拍摄与主持人出镜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于是,泥巴搅和的声音,烧火发出的劈啪的声音,以及水滴下的声音和车间里空挡的轰鸣声,都作为最贴切的环境音响采入专题片中,增强了真实感。
  此外,环境音响的主观处理,往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情绪变化起到陪衬、烘托的作用。比如,车站送行,再没有用汽笛长鸣与火车隆隆的起动声更能震撼人,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了。
  其次,音响在文艺专题中的运用还能渲染情绪。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传播媒介,电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的体现同时需要观众的视觉文化配合,即电视节目要调动观众的想象、联想等综合感受能力。苏联现代心理学家津琴柯指出:“联觉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感觉中,其中最常见的是视听联觉,亦即在声音刺激物的作用下,主体所产生的视觉形象。”音响作为一种外界因素,它能让观众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在心理上引起的刺激与感受,同屏幕画面的音响密切地联系起来,或潜移默化,或直截了当地刺激观众的感官,诱发观众的想象,引起情绪波动、心灵的共鸣,从而造成观众与电视节目的心理互渗性和心理演绎性。
  最后,音响还具有结构叙事的功能。一部成功的电视作品,总离不开音响对结构的积极参与,音响作为电视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元素和信息媒介,经常显示出一定的结构功能。一段音乐,一席演说,一声汽笛长鸣,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音响凭借其蕴含的逻辑,将不同时空的画面自然流畅地组合在一起,在这里音响已不是作为画面的陪衬,而成为画面积极的补充,音响在叙述交待着事件的过程。
  以上所谈的音响,尤以同期声为多,但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对音响的运用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运用同期声的水平上,因为各种音响的音质与音色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平时就应该不断地留心揣摩身边的各种音响的不同规律,不断地培养自己音响应用的意识,提高音响的制作与运用技巧。一个精品的文艺专题,在制作之初,编导人员心中不仅要有一个镜头与语言的结构框架,而且要有一个音响运用的整体框架。总之,音响可以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与描写人物心理,因此具有了真实感与亲切感,音响还具有渲染人们的情绪及结构叙事功能,所有这一切,都来源于生活,应该由我们用心去细细品味。只有这样,观众才能在电视节目中去聆听生活的质感。
  (作者单位:郑州电视台)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何有效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真正做到“帮忙而不添乱”,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助力添彩,这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政治方面的素质要求。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不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自己的舆论工具。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说话,是党的新闻事业
期刊
CCTV第十套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开播至今已逾七年,从最初的乏人问津到如今的大红大紫,可谓跌宕起伏——诞生、发展、低谷、转型、突起、成功,其间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该栏目把精英文化的内容定位和大众群体的对象定位结合起来,把本属知识阶层的小众化的“珍馐佳肴”做成了大众化的“家常便饭”,使精英和大众得以契合,这种契合既成就了该栏目本身,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危机。本文试图以《百家讲坛》的成败得失为
期刊
近年来,电视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它以优美的画面、高雅的音乐、舒缓的解说、富有哲理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动人的情节,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着每一位热爱文学的电视观众,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和人生的启迪。在诸多的电视文学创作元素当中,笔者认为:“唯有真实最动人。”配乐、画面、解说等手段,一切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的真实,才是打动电视观众的关键所在。  选好电视文学脚本。在日常
期刊
隐性采访是一个新闻伦理和新闻法律领域的老话题。卧底、暗访、偷拍,今天,当这些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媒体报道当中的同时,其中有些问题也一直争议不断,批评与捍卫是新闻学界和新闻从业人员对它所持的两种不同态度。  新闻从业人员认为,运用隐性采访手段有助于发现真相、实现受众的知情权、维护新闻自由原则。事实也证明,一系列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新闻,特别是揭露不法活动的报道,以其真实的“再现”魅力一再激起强烈的社
期刊
已故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代表作《黄金时代》曾是大陆学者获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的首部作品。对此,王小波曾感慨道:“这小说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这点《黄金时代》写得有些境界。”  “沉默”是王小波喜欢用的一个词,在他的杂文名篇《沉默的大多数》中曾深入地对这个词做了解释:“沉默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的
期刊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而传播离不开媒介。媒介改变了教育和社会,博客(包括播客)作为Web2.0在当下的一种应用,正在影响教育教学系统。近年来,高校教师博客在构建信息时代虚拟学习共同体、推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变革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明显而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而教育传播学为我们提供了寻求出路的适当框架。    从博客到高校教师博客    如何认识高校教师博客
期刊
新闻娱乐化已然成为传媒的一种时尚——它不仅是对国际传媒的借鉴,也是对当今社会心理欲求的回应。与二三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媒体上模式化的硬新闻大大减少了,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犯罪新闻、灾害事件频频出现,原本不成气候的体育、文娱新闻一变而成各大媒体的重头戏,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更是随处可见。在表现形式上,新闻的写法提倡硬新闻软化,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追求趣味性,业已成为新一代新闻人的共识。  新闻娱乐化具体表
期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实业家们掀起了投资近代工商业的热潮,中国民族企业得以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近代广告业的繁荣。这时广告的作用逐渐为民族工商界所重视,他们更加积极地以广告来拓展销路,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在不断地磨砺和探索中,中国民族企业的广告传播技巧逐渐提高。在此,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析:    广告传播突出爱国情感诉求  广告传播中的情感诉求,主要是通过情感的作用去促使消费
期刊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家的先驱和重要代表。自身的经历和家庭背景的文化熏陶使他形成了特有的思想观和文化观。他的父亲是德国移民,曾经营纺织工厂,因失火而破产。穷困的家境使他只上了两年中学便被迫走上社会,先后当过洗碗工、机修工、汽车司机等,后受人资助念过一年大学。在校期间,对斯宾塞、赫胥黎的生物社会学思
期刊
冯梦龙编著的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明代短篇小说的翘楚,在当时就备受喜爱,甚至带动了短篇白话小说写作的蔚然风气。“三言”的这一成就当然与冯梦龙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不俗的审美情趣紧密相联,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其在内容和情节改编过程中的独具匠心:虽然“三言”的题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前代,诸如晋唐笔记小说,宋、元、明代的话本以及历史故事,但冯梦龙往往能赋予历史旧事以新的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