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时代高校教师博客的作用及出路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tai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而传播离不开媒介。媒介改变了教育和社会,博客(包括播客)作为Web2.0在当下的一种应用,正在影响教育教学系统。近年来,高校教师博客在构建信息时代虚拟学习共同体、推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变革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明显而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而教育传播学为我们提供了寻求出路的适当框架。
  
  从博客到高校教师博客
  
  如何认识高校教师博客的性质?其核心指向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从媒介形态演变过程中的逐渐“软化”来观照博客。
  媒介演化到今天,数字语言、演进加速和形态整合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媒介特点。①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再到数字语言,每一次语言的变革都带来媒介形态的极大发展,书籍、杂志、报纸、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和电脑等相继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人类创造的其他技术形式相似,媒介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人类创造的其他技术形式不同,媒介还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从而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进入19世纪80年代以后,数字技术日臻完善,数字媒体日新月异,如果按照罗杰·菲德勒的方式,把电子邮件和网络浏览器也列入媒介系统变迁之中,那么现在的新闻组、BBS、Blog、即时通信工具与IPTV等也应该考虑在内,加上数字电视、各类掌上便携设备、视频会议系统,以及各种虚拟现实系统,可以说当下的媒介形态变化超过了以往所有形态的综合。在技术整合的同时,产业领域也表现得非常活跃,“三网融合”(指电视网、互联网、电话网相互融合)与“四电合一”(指电脑、电话、电视和电影相互融合)都已经成为业界热点。不断涌现的媒介形态影响了人们对于“媒介”内涵的认识,现在有人把E-mail、BBS、Blog、MSN等功能,或者是交流形式也称为“媒介”。所以我们有必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媒介的定义,在坚持“媒介作为使传播成为现实的技术形式”②这一基本界定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整合媒介的特点,使“技术方式”的内涵中既包含“物质媒介”的技术形式,也包含“物质媒介”所整合的媒介功能的技术形式。③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的内涵正在从原先的“物质媒介”逐渐“软化”。因此可以说,博客不仅是一种社会性软件,它还是一种媒介,也是一种综合平台。具体到教育传播领域,从博客到教育博客再到高校教师博客,这条轨迹日益凸显。高校教师博客既是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具有远大应用前景的一种教学软件,又是日益重要的教学媒介,还是探究性学习的平台、信息获取的平台、自主协作学习的平台以及综合评价的平台。
  要洞察高校教师博客的核心指向,一条有效的研究途径是,首先明晰Blog作为其典型应用于其中的Web2.0之核心指向。Web2.0指的是互联网的第二代服务,这既包括互联网的技术变革,例如,P2P技术对现有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的冲击,同时也指互联网应用层面的变化,其中,博客(包括播客)、维基、RSS、SNS、社会书签等尤为受到关注。Web2.0的指向,试图把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Web2.0使网络不再停留在传递信息的媒体这样一个角色上,而是使它在成为一种新型社会的方向上走得更远,这个社会不再是一种“拟态社会”,而是成为与现实生活相互交融的一部分。博客生态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写”与“看”的供求关系,甚至也不是一种简单的“表演”与“观看”的关系,而是由人们在社会整体生态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多重需求构成的生态关系。④由此推断,高校教师博客是以高等教育领域内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指向的,包括高校教师之间、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乃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高校教师博客也构建了一个高校师生彼此交流和共享思维火花的教育信息化生命环境。
  
  高校教师博客的作用、问题及出路
  
  高校教师在其博客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教学信息的提供者、教学过程的辅导者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者。明确了高校教师博客的核心取向,为适当发挥其在高等教育教学系统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
  在高校学习共同体中,进行师生与网络互动、师生互动、学生自我互动等多层面的互动,进而获得知识、积累经验并建构知识与经验的意义与价值。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以博客为媒介,用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研究成果、课件等上传发表,形成属于自己的资源积淀。通过共同体实践,在行动研究、教学反思、思想冲撞、心得交流、教育科研、师生互动、组织管理、远程技术支持、情感支撑、资源积淀、知识管理、建立学习路径和提升学习绩效等方面都体现出卓越的功能。⑤正是合作交流、分享反思、坚持不懈这样的一些精神与理念,让更多的师生开始运用博客来进行学习活动。
  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高校教师博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和“催化剂”。当一位高校教师将作品发布在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并由自己管理时,学习动机就会增强。因为他的博客能被任何有机会上网的人读到,他的学生能够读到它,他的同事能够读到它,他的领导能够读到它,本领域的教育专家也有可能读到它,有那么多观众的存在将迫使他想做得更好。只有个体充分认识和体会到博客对自己学习和研究的巨大作用后,才能激发其动力,使其写博客成为教师和学生学习研究的一种生活习惯行为。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博客就是个人学习成长的一个充满个性化的基地,有了这个基地,我们可以全面规划我们的学习、研究和专业发展。
  推动大学生的学习。作为综合评价的平台,高校教师博客及其链接的大学生博客,综合了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情感目标评价、多元主体评价等多种评价,弥补了大学教学中总结性评价的不足,能够使大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这正好契合了高等教育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本意。高校教师应该发现学生的亮点和学生创新的知识点,并通过博客等通道鼓励学生,还可以使用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与热情。换言之,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真正使教学过程变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促使了学生内因作用的发挥,使他们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为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另外,高校教师博客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大学生在信息化的技术环境中逐渐实现从“学会使用技术”到“利用技术进行学习”的转变。
  高校教师博客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凸显了一些问题:1.质量不高,大多数仅有知识呈现部分,缺少网上学习工具、交流和评估功能等。2.数量较少,分布不够平衡。3.内容大多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4.大部分区域性博客群中的教师博客还仅仅是高校教师的个人行为,如何让个人行为成为集体行为,形成合力,让每一所高校的发展真正得益于“教育博客”?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目前我国学校特别是高校在教育博客建设方面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决策层没有认识到教师博客对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把其纳入学校发展议事日程;二是学校对建设教师博客有一定认识,但因为各方面条件不太具备而没有实施;三是学校也鼓励教师和学生使用博客进行学习和研究,但基本处于无组织无规划状态。从高校教师的角度来看,涉及高校教师时间投入的问题。我国大学对教师的评价体制是“重科研轻教学”的,对教师的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得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时间,而博客应用于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对博客进行更新和维护,投入更多的时间,这是矛盾的。可见这些问题不得到解决,博客应用于教学的阻力就是巨大的,而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努力。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从高校教师博客的政策引导、管理制度建设、高校教师的网络教学基本素养(观念、理论、技术和方法等)的提升、大学生网络学习意向的激发等方面努力,积极建设优质、高效、均衡发展的高校教师博客,把高校教师博客的运用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让高校教师博客常态化运用成为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应真正把博客作为师生之间教和学的互动平台,开展基于博客的深度学习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高级思维。
  
  注释:
  ①③雷建军:《软化的“媒介”——整合过程中的媒介内涵演变》,《现代传播》,2007(1)。
  ②约翰·菲斯克[美]著,李彬译:《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161页。
  ④彭兰:《Web2.0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社会意义》,《国际新闻界》,2007(10)。
  ⑤黎加厚、赵怡、王珏:《网络时代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社会网络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07(8)。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系)
  编校:郑艳
其他文献
2008年3月14日由藏独分子制造的拉萨暴乱和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震惊世界。新闻媒体在这两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不同表现和不同效果,发人深思,值得研究。    一、有闻不报是新闻媒体的失职    “3·14”和“5·12”两大突发事件,都是举世瞩目的特大新闻事件,媒体应当关注和介入。但媒体的不同表现却产生了不同效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反应迅速,报道公开,不仅赢得国内
期刊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许多媒体纷纷把目光投向最广阔的农村,投向最基层的农民,“三农”报道成为近几年来媒体宣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综观众多的“三农”报道,在表现手法上和内容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话套话多、贴近性差等问题。笔者以为,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使之更多地体现出“农味”,这是搞好涉农报道的关键所在。    转变观念,平民视角    在从业过程中,记者首先应该对自己职
期刊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者组织化的系统,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其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对社会整体发挥相应的功能,并在动态变化中保持协调和平衡。“美国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总结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四种社会学范式,其中把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主要的媒介功能理论”①,这表明新闻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期刊等)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协调和发展起着其他结构要素
期刊
近几年来,方兴未艾的地方党报国际新闻报道不仅拓展了广大公众了解国际形势、把握时代脉搏的窗口,也是地方党委贯彻党中央的和谐社会方针,尊重人民的知情权、保障人民的新闻传播主体地位的具体举措。但是,许多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毕竟起步较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目前的报道实务中尚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例如,凡是敏感的、引起争议的一律不报道,形成自我禁区和舆论缺位;对于重大的政治题材,只有中
期刊
内画艺术起源于清代乾隆、嘉庆时期,鼎盛于清末民国初年,历经旧社会的坎坷、新中国的复苏、“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振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京、鲁、粤、冀为代表的四大流派。其中,在京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冀派,产生时间最晚,发展历史最短,但其却以庞大的创作队伍、丰富的花色品种、过硬的工艺水平、广阔的销售市场和深远的海内外影响而占有突出的地位。而冀派内画之所以
期刊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何有效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真正做到“帮忙而不添乱”,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助力添彩,这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政治方面的素质要求。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不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自己的舆论工具。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说话,是党的新闻事业
期刊
CCTV第十套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开播至今已逾七年,从最初的乏人问津到如今的大红大紫,可谓跌宕起伏——诞生、发展、低谷、转型、突起、成功,其间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该栏目把精英文化的内容定位和大众群体的对象定位结合起来,把本属知识阶层的小众化的“珍馐佳肴”做成了大众化的“家常便饭”,使精英和大众得以契合,这种契合既成就了该栏目本身,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危机。本文试图以《百家讲坛》的成败得失为
期刊
近年来,电视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它以优美的画面、高雅的音乐、舒缓的解说、富有哲理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动人的情节,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着每一位热爱文学的电视观众,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和人生的启迪。在诸多的电视文学创作元素当中,笔者认为:“唯有真实最动人。”配乐、画面、解说等手段,一切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的真实,才是打动电视观众的关键所在。  选好电视文学脚本。在日常
期刊
隐性采访是一个新闻伦理和新闻法律领域的老话题。卧底、暗访、偷拍,今天,当这些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媒体报道当中的同时,其中有些问题也一直争议不断,批评与捍卫是新闻学界和新闻从业人员对它所持的两种不同态度。  新闻从业人员认为,运用隐性采访手段有助于发现真相、实现受众的知情权、维护新闻自由原则。事实也证明,一系列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新闻,特别是揭露不法活动的报道,以其真实的“再现”魅力一再激起强烈的社
期刊
已故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代表作《黄金时代》曾是大陆学者获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的首部作品。对此,王小波曾感慨道:“这小说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这点《黄金时代》写得有些境界。”  “沉默”是王小波喜欢用的一个词,在他的杂文名篇《沉默的大多数》中曾深入地对这个词做了解释:“沉默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