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对照试验的局部应用氟尿嘧啶治疗病毒所致的疣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q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报告了有对照试验的研究,局部应用5%氟尿嘧啶(5-FU)油膏治疗病毒所致的疣,结果较安慰剂为优。对64例患者进行了试验治疗和评价。5~14岁的儿童40例,成人24例,用成对相似的分别装有10克5-FU及10克基质的管,贴上标签,写上连续号,在每对管的一支上标以“左”字,表明只许用于身体左侧的皮损,另一支标以“右”字者只许用于右侧。

其他文献
眼、口、生殖器三联症(白塞氏病)为全身性、复发性的炎症疾患,反复自然缓解和加剧,有迁延性的经过,在病变组织有血管结缔组织纤维蛋白样变性的存在,各种自身组织抗体(抗口腔粘膜抗体、抗血管壁抗体)的证实,类固醇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有效,病情的变化伴有血清补体值及免疫球蛋白的增减等,对本病的发病,在病情的发展有暗示免疫学机理的关系.作者们对41例本病患者(完全型23例、不全型18例)进行了免疫血清学检查,
期刊
近年来电生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麻风病人受累神经的运动传导和感觉传导可明显减慢,而且临床表现正常的神经也可明显受累.作者对36例麻风病人的上肢和下肢周围神经进行了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的研究,并与30名对照者进行了比较.
期刊
从皮肤感染部位取材的染色涂片中,测定麻风杆菌生活力的形态指数(MI)是快速评价麻风病化疗效果的标准之一,尤其在治疗早期是这样。用萋尼(ZN)氏法染色的涂片中菌体均匀一致,且整个菌体深染的麻风菌(完整菌)可认为是有生活力的,反之,不完整着色的麻风菌(非完整菌)则是没有生活力的。
期刊
一般认为对细胞内病原体的抵抗力取决于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如这两类细胞之一有缺陷将增加宿主对细胞内病原体的易感性。瘤型麻风患者的淋巴细胞功能失常,表现为对皮试抗原的反应减退,异体植皮的存活期延长,淋巴细胞对分裂原的反应减弱等,但这类异常反应经过有效治疗后多数可以恢复,只有对麻风杆菌抗原的不反应性才是瘤型患者唯一特有的免疫异常。
自1909年Smith报告食入养麦或吸入荞麦粉引起过敏症状,其后有不少报告。作者总结9例荞麦变态反应症,例举其中3例报告如下:病例1:即作者本人。自幼年始,每当食入极少量荞麦后,立刻感觉咽喉部疼痛和狭窄感,数分钟后出现流涕、结膜充血、全身灼热、口唇和眼睑浮肿、咳嗽、喘鸣、胸部压迫感、直至端坐呼吸。约10分钟后全身发生明显的荨麻疹,再后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症状。所有这些症状第二天消失。若使用荞麦壳做
期刊
作者总结以往资料中用灵菌素(Prodigiosan)注射发烧疗法治疗银屑病的经验,认为注射疗法用药量大而发烧作用弱。如等给患者注射50毫克灵菌素,91例仅有6例发烧。等治疗120例银屑病,1次有效量为25~150毫克,仅有34例发烧。
麻风杆菌为一细胞内寄生菌,能在瘤型麻风病人的巨噬细胞内存活并繁殖,而在结核样型麻风病人的巨噬细胞内则被破坏死亡。这种差异的机理尚不明了。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有关麻风巨噬细胞功能的研究:(1)应用组织化学方法测定麻风皮损中巨噬细胞溶酶体酶(选择酸性磷酸酶作为指标)的活性;(2)测定麻风病人周围血单核细胞对麻风杆菌的吞噬和溶菌作用;(3)观察蛋白质缺乏的大白鼠足垫接种麻风杆菌后的组织反应。
自1972年起作者采用醋酸正妊娠素(ActatedeNor-thistrone)治疗5例严重的全身性硬皮病,结果如下;例1女性,37岁,1968年起出现肢端动脉痉挛征.1971年首次检查时,患者全身皮肤发硬,伴明显肢端硬化,手指屈曲性挛缩,指端有溃疡.手活动严重受限,下肢行走不便且伴疼痛.食道受损,心动过速和劳动性呼吸困难.
作者用二硝基氯苯(DNCB)对黑素瘤进行免疫治疗。首次致敏用20微升的3%DNCB(2.4-二硝基氯苯)丙酮溶液贴敷48小时。二周后所有致敏病人用20微升0.66%DNCB丙酮溶液作斑试。他们都显示接触性皮炎。然后开始治疗,每周用3%DNCB软膏贴敷患部48小时。
尿素为人工最早合成的有机化合物,纯品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但久置后有氨样臭,易溶于水(1:1)。内科常用其作为脱水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