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微信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学生学习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047528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微信社交软件自发布以来,遍及千家万户,使广大用户的社交和情感需求得到满足。高校思政应紧跟形势,运用新科技,但微信的应用对思政教育带来挑战,冲击现有教育体制,加大舆情搜集和研判的难度,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并未形成正确完善的网络媒介素养。本文针对此现状,笔者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主体出发,为微信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出謀划策。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邓小平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微信等新兴软件的逐步运用,改变高校现有的教育形式和与学生互动的模式。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应趋利避害,充分重视利用高科技引导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探索目前思政教育中应用微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为微信工作模式的构建出谋划策。
  一、微信概况简介
  微信是腾讯公司与2011年发布的一款即时社交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向好友发送文字、语音、图片、视频,或在朋友圈发布动态,以便好友能够共同分享精彩内容。其具有沟通交流类、支付类、系统服务类、休闲娱乐类等几大功能,并向用户提供功能开发模式。
  该软件发布十年来,几乎遍及到千家万户,迎合广大用户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其主要有五大特点:一是通信成本低,对于需要向家长要求生活费的大学生,每月只需花费十几元的wifi或通用流量费用,就可实现实时与家人或同学联系的目的;二是沟通方式立体鲜活,视频通话、语音对讲等一改以往社交软件冷冰冰的交互方式,变得有血有肉、绘声绘色;三是交流具有私密性,变“弱关系”为“强关系”,微信“朋友圈”功能允许用户在封闭的熟人圈子中点赞评论,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喜怒哀乐;四是消息推送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微信公众号触达已有的订阅人群,将订阅人感兴趣的信息及时发送到手机上,提高信息投递的精准度和接收效率;五是聚合信息,微信通过QQ离线助手、微博阅读等插件,实现与QQ、微博等社交软件的互通,使用微信就可接收关联软件的信息,拓展功能,方便用户。
  二、微信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
  高等教育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凝聚力量因势利导。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了解到,从日常学习到交友游玩,从行为习惯到价值观念,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的影响力都在这一群体中以超乎预期的速度增长,因此全面分析微信对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在此基础上研究对策,对高校来说是一项迫切任务。
  (一)传统教育方式面临挑战
  思政课堂是高校为学生传播正确价值观念的主阵地,但当前的现状是,不少学生将这门课程视为枯燥无聊的课程,仅是为满足大纲要求的学分而去上课报道,一般不会主动参与课堂,教育者因此也较少提问,课堂毫无生气,甚至有学生在课上打瞌睡。微信大量非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进一步阻碍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
  微信平台具有去中心化和平权化的特点,在微信社交中,学生张扬个性,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对事件发表言论,分享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在人际关系中塑造“理想”形象。这也就导致学生对施教者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抵触情绪,思政工作者的权威遭到弱化。
  (二)舆情搜集和研判难度加大
  众所周知,真实全面有效的信息是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保障。网络时代,思政工作者搜集学生思想动态的渠道发生变化,从面对面谈心到通过网络社交软件等侧面了解,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加剧信息搜集的难度。
  网络舆论表达自由化和多元化,舆论传播更加开放,舆情的形成和传播速度更加不可控制。部分学生更习惯于好友在朋友圈中发布的信息,认为熟人信源相较官方更可靠,这也就导致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微信和微博的病毒式传播对事件的舆论导向产生影响,这无疑对思政工作者的舆情研判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一些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谈天说地,但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反差,不愿意走出去给昔日的朋友或老师打个电话,精神世界相对匮乏。以往的思政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干部了解学生信息,但大学生的活动局限在智能手机上,即使是相熟的同学也很难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个体的隐私被视为私密,进一步扩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鸿沟。
  (三)学生群体微信的正确使用意识亟需增强
  教育是伴随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变化的,微信作为一种技术工具,进入人们的生活日常后,改变思想传播方式,但学生利用媒介的方法和态度,以及其对传媒的批判能力,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颇。学生使用微信,不仅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为信息的自主创造者和传播者。发行渠道多元化、信息种类各异的网络环境是对学生辨别能力的巨大考验,如若其对某事件不加思考,盲目跟风,便会陷入剑走偏锋的偏激漩涡中。
  此外,近年来随着微信的爆发式普及,“微信犯罪”一词应运而生,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隐蔽性麻醉人的神经,致使学生放松对言论和行为的管控和约束,从而表现出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形象。快餐式社交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焦虑和空虚,不正常的网恋甚至会促使其心态崩溃做出无可挽救的行为,甚至走向犯罪。因此,学生亟需增强正确使用微信的意识,经过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严加管控网络行为。
  三、使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教育和引导
  微信的出现,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姿多彩,但也加速不良信息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蔓延,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价值判断的功利化、价值目标的短期化,偏离正确人生航道。高校思政课堂要创新形式,可以开展系列讲座,以专题报告会的形式分析微信的挑战和机遇;也可以将微信作为重要传播工具,开通微信公众号推送思政消息,以立体鲜活的形式争取学生的支持,以此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经过十年的酝酿和成熟发展,微信已经建立起强关系的社交模式。高校要针对部分陷入社交怪圈无法自拔的学生,开展专门教育课堂,分析“微信依赖症”形成的原因,告诫学生们微信只是一个工具,只有将其正确运用于生活服务和关系拓展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技术更迭所带来的实惠。要向学生展示媒介信息的发布过程,帮助其明白如何辨别真假信息,有效控制假消息的传播,运用微信不仅是迎合自己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优化高校思政教育队伍
  “微时代”的思政教育队伍要立足实际,在原有队伍的基础上,建立一支由党委统一领导,班级辅导员、学生会干部、资历丰富的思政教师以及立足前沿的傳播学教师等组成的多位一体、多管齐下的师资队伍。要变教育者为参与者,通过微信为学生解决各类学习和生活难题,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做好观察员和解释员的工作。学生的思维敏锐,创新意识强,思政工作者对微信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不如学生,因此教师要掌握新技术,利用微信倾听心声,实现平等交流。 此外,教师要在“会用”的基础上“用好”,要结合微信开展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研究,分析学生的微信使用习惯,对新闻的兴趣点,探索舆情研判的规律,并在课堂上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内容开展理论知识的教学,让课堂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重新回归到自己手中。
  (三)构建微信环境下思政教育平台支撑体系
  高校在展开思政具体工作中,要以学生工作部为核心,向下辐射各学院基层党委、团委和学生组织。这种层级式向下延伸的组织架构能确保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传达和反馈。在已经建立的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层次,加设菜单功能,增加每天发布信息的数量,在日常运营中要集思广益,实施定期定时发布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规律和习惯,同时要整合发挥微信与其他手段的综合优势,统筹使用各类媒体平台,将线上潜移默化的信息传播和线下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增强思政教育的鲜活力和吸引力,贴近学生。
  (四)深化微观层面的高校监管体制
  微信的安全使用需要立法机关以及网络运营服务商的共同有效参与,但因法律手段具有相对滞后性,网络运营层面也具有利益目的性,一定程度上阻碍宏观层面监管体制的落实和完善,这就需要高校从微观层面出发,加强管理部门的核心作用。建立高校与运营商的交流反馈制度,开展深度合作,向运营商传达学生的微信使用需求以及接收反馈,全面掌握学生对微信的使用情况,以此挖掘其思想动态;高校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组建舆情监管和研判队伍,例如要建立专门辟谣的公告平台,转载或发布官方权威信息,还原真相,规范校内的微信传播秩序;此外,高校需主动运用微信互动,组建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电子数据库,并发挥学生志愿者的能动力量,搜集各类舆情数据,掌握网络环境下的舆情监管主动权。
  结束语
  教育行业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高校的思政教学具有特殊性,要立足长远,加强学生对微信使用的引导,构建多元主体、多管齐下的教学队伍,并认清微信平台的局限性,在微观层面深化微信使用高校监管体制,整合其与其他平台的综合优势,统筹使用各类平台,贴近学生,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玮.微信作为思政新媒体平台的生成机制与赋权价值探析[J].辽宁经济,2020(04):37-39.
  [2]马海燕.基于微信进行大学思政教育的探讨[J].国际公关,2019(12):114.
  [3]海莉花,张涛.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简论[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6,34(02):92-96.
其他文献
【摘要】在对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科进行有效建设的过程当中,语文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基础性,语文学科与其他的科目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文化底蕴,本身具有较强的学科价值。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讲,语文是一门基础的文化课程,在培养学生口语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肩负起促进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中坚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语文教学  前言  
期刊
【摘要】新课改理念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的班级管理活动中,班主任不仅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应当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所以,在实际中对学生进行管理时,班主任应调整传统的管理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凸显管理的艺术性,提高管理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将对新形势下高中班主任的管理艺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管理艺术  1 高中班
期刊
【摘要】歌唱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近年来招生取消了歌唱的面试考核,学生入学时歌唱水平参差不齐,给歌唱教学带来了许多的困难。为了保证小学和幼儿园师资培养的高质量,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给予较高的要求,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出发点,从节奏、律动、音准等音乐基础的训练着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达到歌唱的效果和水平。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育;唱法研究  引言  由于近年来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要注重将美育教育与美术课堂教学工作进行紧密地结合,强调美术技法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将美育进行渗透,对小学生审美能力进行培养,深化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发挥小学美术学科教书育人的功能及作用。本文探讨了美育教育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以践行美术学科教书育人的功能及作用。  【关键词】美育教育;小学美术;育人目标  前言:美育教育融入美术学科教学
期刊
【摘要】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逐步更改着学校中的教学方法。“互联网+”时代模式的到来,让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多样性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塑造。因此,语文课堂中要通过“互联网+”模式为背景,不断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加高效、贴切理解语文知识,通过文字教学强化学生整体素养。教师可以借助先进模式,尝试多样化教学手段,给予学生一定的趣味性指引方式。同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课堂中的互动会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越来越重视对于探究式学习的有效应用,并且将其渗透于各学科的课堂学习当中。通过相应的实践能够看出,将探究式学习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在完成新课标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好促进学生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高中数学课堂
期刊
【摘要】在经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前的传统高中数学讲课的课堂上,在教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改革过程里所凸显出来的一些问题不能视而不见。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的理念根深蒂固;不将课堂上生产的意外进行重视,所以教师的应变能力有待提升;对于运用多媒体等用电教材的态度存在两极化,提升不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不到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文章在针对于提出创建高中课堂的有效策略,其中包括的就是
期刊
【摘要】: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制订合理的策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同时培养学生情感以及态度等相关素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建立自信心。基于此,本文将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含义  核心素养通常指的是个人的学习能力、品质,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即是将这些能力在数
期刊
【摘要】初中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该课程科目知识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了思想道德、文化、政治等等方面的内容。文章基于互动式教学法应用于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做出探析,对相关的教学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能够为教师及时解决教学问题,并且充分地将互动式教学法落实在教学中,提供可行性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法;初中政治;应用分析  引
期刊
【摘要】:德育教育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完善确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教育形势之一。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所以恰当合理的德育教育引导对于他们养成良好习惯、提高个人素质是大有裨益的。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的积极性作用也日渐突出,不仅能够在学生学习的同时加以正确思想的引导,而且有利于核心数学素养的有机灌输。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担任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性作用,值得国家、社会、学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