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出现差异并不可怕,面对客观事实我们还要尊重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与学生积极互动,平等的面对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关键词:初中数学;面向全体;个别差异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又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面向全体与个别差异的关系呢?
一、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和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而面向全体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出现差异并不可怕,面对客观事实我们还要尊重差异。由于每个孩子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
二、平等对待,承认差异
新课标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新课标指出:“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与学生积极互动,平等的面对所有的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提问学生时,对学生回答过程的不完整,不应指责,而是加以指导补充;当学生思维受阻时,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给以赞赏和鼓励等。从而把枯燥的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知识、合作交流过程。
三、因材施教,关注差异
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要在面向多数的集体教学中兼顾两头,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因材施教。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并在学习中表现为达成目标所作出的积极行为。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是我们教师的责任。由于低层次的学生知识水平较低,分析解决问题主要靠教师“扶着走”。因此,对这一层次的学生需要帮助,可以给他们讲解一些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多数知识只要求他们能识记或简单理解,在能力方面主要达到“模仿”的层次,使他们获得一些基本知识,再适当加以学法指导。而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上主要靠教师“领着走”。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我们要注意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优等生协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要注重学法上的指导,使他们切实领会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知识的内涵,在能力方面达到“学会”的层次;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强,学习上可大胆“放开走”,对这一层次的学生,要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多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可以让他们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能力以及实验、创新的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在能力方面达到“综合运用”的层次。
四、恰当评价,共享差异
新课标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新课标指出:“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新的评价方法改变了以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力求让学生在达到最基本的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得到发展,其目的包括文化科学素养,思想品德素养、身体心理素养、审美艺术素养、劳动技术素养和完善的人格。这说明了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应该是客观的。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为了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我们不能仅仅就差异论差异,一定要关注共性的形成,一是我们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尽可能贴近大多数学生的经验,最好设计的情境有一定的开放性,也就是低起点。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适当的提炼,找到各种不同差异之间共性的方面,包括其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好的数学上的学习习惯等,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跟别人分享。
总之,我们要努力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既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尊重、承认、关注、共享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为拥有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作者简介:王万海,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北晨学校。
关键词:初中数学;面向全体;个别差异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又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面向全体与个别差异的关系呢?
一、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和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而面向全体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出现差异并不可怕,面对客观事实我们还要尊重差异。由于每个孩子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
二、平等对待,承认差异
新课标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新课标指出:“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与学生积极互动,平等的面对所有的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提问学生时,对学生回答过程的不完整,不应指责,而是加以指导补充;当学生思维受阻时,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给以赞赏和鼓励等。从而把枯燥的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知识、合作交流过程。
三、因材施教,关注差异
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要在面向多数的集体教学中兼顾两头,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因材施教。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并在学习中表现为达成目标所作出的积极行为。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是我们教师的责任。由于低层次的学生知识水平较低,分析解决问题主要靠教师“扶着走”。因此,对这一层次的学生需要帮助,可以给他们讲解一些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多数知识只要求他们能识记或简单理解,在能力方面主要达到“模仿”的层次,使他们获得一些基本知识,再适当加以学法指导。而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上主要靠教师“领着走”。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我们要注意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优等生协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要注重学法上的指导,使他们切实领会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知识的内涵,在能力方面达到“学会”的层次;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强,学习上可大胆“放开走”,对这一层次的学生,要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多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可以让他们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能力以及实验、创新的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在能力方面达到“综合运用”的层次。
四、恰当评价,共享差异
新课标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新课标指出:“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新的评价方法改变了以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力求让学生在达到最基本的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得到发展,其目的包括文化科学素养,思想品德素养、身体心理素养、审美艺术素养、劳动技术素养和完善的人格。这说明了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应该是客观的。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为了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我们不能仅仅就差异论差异,一定要关注共性的形成,一是我们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尽可能贴近大多数学生的经验,最好设计的情境有一定的开放性,也就是低起点。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适当的提炼,找到各种不同差异之间共性的方面,包括其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好的数学上的学习习惯等,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跟别人分享。
总之,我们要努力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既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尊重、承认、关注、共享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为拥有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作者简介:王万海,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北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