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也是中国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对于这个时代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当时历史上的许多人和事我们都了然于胸,譬如北伐,譬如抗战,譬如蒋介石。但也有不少事情我们却知之甚少或者说一无所知,比如说民国时期的官员每月领多少工资,他们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当时的物价情况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下设陆军、海军、外交、内务、财政、司法、教育、实业以及交通九部,蔡元培被任命为教育总长。
教育总长是当时政府中的最高级公务员之一,他的月薪是大洋600元。据《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记述:“北京1911年至1920年大米每斤3分钱,猪肉每斤1角至1角1分……植物油每斤7分钱。”民国名医陈存仁也在其《银元时代生活史》中说:“当时一个铜圆,用处极大,可以买糖十粒八粒,可以买大饼油条各一件,或是买生梨一二枚、马蹄两串。记得小时候,到城隍庙去游玩,一个铜圆可以买一块百草梨膏糖,孩子们一面吃,一面听卖糖的人唱着各种各样的歌词。城隍庙的酒酿圆子,是每碗铜圆两枚,吃一碗面是四个铜圆,一块肉又大又厚。汽水称为‘荷兰水’,每瓶两个铜圆。”陈存仁文中所说的那个时候,一块大洋可换铜圆一百二十八枚左右。
从以上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蔡元培每月几百元的收入购买力还是不低的,在当时属于高收入阶层。
胡适当大使的月薪
胡适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服务,只是在抗战期间出任驻美大使,此间胡适每月能领多少薪水呢?
有些文章说胡适在美期间工资很高,甚至超过了蒋介石,这就有些言过其实了。胡适担任驻美大使时的薪水是540美元,在美国不算高收入,好在大使属于公职,有些开销不需要自己掏腰包,胡适曾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我的日用不需多少钱,所以每月还可余点钱买书。房子不用我出钱,汽车汽油都是公家开支。”
胡适的家庭支出很高,他的开支主要包括三方面:孩子留学费用、自己日常开支和妻子江冬秀在国内的支出。当时胡适两个儿子胡祖望和胡思杜都在美读书,学费支出不是个小数目,江冬秀在家里也花费不少。鉴于这种情况,胡适一边“设法子去卖文章或者演讲,替儿子筹备一点美元”,一邊极力缩减家庭开支。据《鲁迅时代何以为生》一书介绍:“他(指胡适)在1939年9月21日和1941年4月10日两次给妻子写信,都间接地透露出了家用开支太大的问题,并暗示她尽量减少家用,以缓困境。其次是尽量压缩自己的个人开支。众所周知,胡适一度嗜好烟茶。在家书中,他曾多次要求妻子寄茶叶到美国,多时达40斤,少时也有10余瓶,但是为了节省,不喝太贵的茶叶。他曾在信中对江冬秀说:‘只要上等可吃的茶叶就好了,不必要顶贵的。’到美国后,一方面由于病情,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节省支出,胡适也一度把烟戒掉。第三是设法降低往来汇寄费用。”
即使经济上如此紧张,胡适此间的账目还是一清二楚,绝对不因私事而动用公帑。多年以后,他的好友梁实秋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大使有一笔特支费,是不需要报销的。胡先生从未动用过一文,原封交还国库。他说:‘旅行讲演有出差交通费可领,站在台上说话不需要钱,特支何为?’像胡适这种不领特支费的,除了任过外交部长的罗文干,别无第三人。”
胡适刚去美国赴任时,曾生过一场大病,花了将近4000美元。这对于胡适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孔祥熙曾寄来3000美元作为资助,胡适却婉言谢绝了,后来他在信中对妻子解释说:“我过的日子总算顶舒服的了。比起打仗的兵士,比起逃难的人民,比起天天受飞机炸弹的惊恐的人民,我这里总可算是天堂了。”
公务员的生活状态
在不同历史时期,民国公务员的收入情况也不尽一致,以国民党统治时期为例,抗战前、战时和战后公务员的待遇就有很大的区别。
从国民政府成立至1937年抗战爆发,这段时间公务员的收入比较稳定,其生活水平也高于一般民众。据当时的《文官俸给表》记载,国民政府中最高级的特任官平均税后月工资为754.4元,这些钱能购买大米10561.6市斤;最低级的三级委任官税后月薪为59.8元,购买大米837 2市斤。当时普通民众每年消费粮食350市斤左右,每月大约30市斤,可见一个高级官员的收入可以养活300多个老百姓,一个普通公务员也能养活近30人。
20世纪30年代前后,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一般是十几元,大学生的月薪起点为80元,大学教授月收入大都在300~400元之间。据商务印书馆的薪酬表记录,此间商务编译所校对薪酬的多少,一般最高者为欧美留学生,月薪200~250元,第二等为日本留学生,月薪150~200元。从这些职业的收入分析,民国公务员的工资在当时属于中等偏上水平,高于国内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的收入。
抗战初期物价还算稳定,政府公职人员的生活还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随着战火的蔓延,一般公职人员的收入已不足以应付现实生活的需要。根据当时的一些统计资料分析,战时公务员收入和实际购买能力较战前已下降90%左右。
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民党政府经济崩溃,政府公务员收入每况愈下,菲薄的待遇使公务员群体由中产阶级转为贫穷阶层。据南京第二档案馆馆藏的1946-1947年不同阶层公务员薪俸档案记载,此时的中央高级公务员薪酬折合大米758.16市斤,县级公务员319.8市斤,与战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摘自《各界》)
当时的物价情况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下设陆军、海军、外交、内务、财政、司法、教育、实业以及交通九部,蔡元培被任命为教育总长。
教育总长是当时政府中的最高级公务员之一,他的月薪是大洋600元。据《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记述:“北京1911年至1920年大米每斤3分钱,猪肉每斤1角至1角1分……植物油每斤7分钱。”民国名医陈存仁也在其《银元时代生活史》中说:“当时一个铜圆,用处极大,可以买糖十粒八粒,可以买大饼油条各一件,或是买生梨一二枚、马蹄两串。记得小时候,到城隍庙去游玩,一个铜圆可以买一块百草梨膏糖,孩子们一面吃,一面听卖糖的人唱着各种各样的歌词。城隍庙的酒酿圆子,是每碗铜圆两枚,吃一碗面是四个铜圆,一块肉又大又厚。汽水称为‘荷兰水’,每瓶两个铜圆。”陈存仁文中所说的那个时候,一块大洋可换铜圆一百二十八枚左右。
从以上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蔡元培每月几百元的收入购买力还是不低的,在当时属于高收入阶层。
胡适当大使的月薪
胡适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服务,只是在抗战期间出任驻美大使,此间胡适每月能领多少薪水呢?
有些文章说胡适在美期间工资很高,甚至超过了蒋介石,这就有些言过其实了。胡适担任驻美大使时的薪水是540美元,在美国不算高收入,好在大使属于公职,有些开销不需要自己掏腰包,胡适曾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我的日用不需多少钱,所以每月还可余点钱买书。房子不用我出钱,汽车汽油都是公家开支。”
胡适的家庭支出很高,他的开支主要包括三方面:孩子留学费用、自己日常开支和妻子江冬秀在国内的支出。当时胡适两个儿子胡祖望和胡思杜都在美读书,学费支出不是个小数目,江冬秀在家里也花费不少。鉴于这种情况,胡适一边“设法子去卖文章或者演讲,替儿子筹备一点美元”,一邊极力缩减家庭开支。据《鲁迅时代何以为生》一书介绍:“他(指胡适)在1939年9月21日和1941年4月10日两次给妻子写信,都间接地透露出了家用开支太大的问题,并暗示她尽量减少家用,以缓困境。其次是尽量压缩自己的个人开支。众所周知,胡适一度嗜好烟茶。在家书中,他曾多次要求妻子寄茶叶到美国,多时达40斤,少时也有10余瓶,但是为了节省,不喝太贵的茶叶。他曾在信中对江冬秀说:‘只要上等可吃的茶叶就好了,不必要顶贵的。’到美国后,一方面由于病情,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节省支出,胡适也一度把烟戒掉。第三是设法降低往来汇寄费用。”
即使经济上如此紧张,胡适此间的账目还是一清二楚,绝对不因私事而动用公帑。多年以后,他的好友梁实秋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大使有一笔特支费,是不需要报销的。胡先生从未动用过一文,原封交还国库。他说:‘旅行讲演有出差交通费可领,站在台上说话不需要钱,特支何为?’像胡适这种不领特支费的,除了任过外交部长的罗文干,别无第三人。”
胡适刚去美国赴任时,曾生过一场大病,花了将近4000美元。这对于胡适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孔祥熙曾寄来3000美元作为资助,胡适却婉言谢绝了,后来他在信中对妻子解释说:“我过的日子总算顶舒服的了。比起打仗的兵士,比起逃难的人民,比起天天受飞机炸弹的惊恐的人民,我这里总可算是天堂了。”
公务员的生活状态
在不同历史时期,民国公务员的收入情况也不尽一致,以国民党统治时期为例,抗战前、战时和战后公务员的待遇就有很大的区别。
从国民政府成立至1937年抗战爆发,这段时间公务员的收入比较稳定,其生活水平也高于一般民众。据当时的《文官俸给表》记载,国民政府中最高级的特任官平均税后月工资为754.4元,这些钱能购买大米10561.6市斤;最低级的三级委任官税后月薪为59.8元,购买大米837 2市斤。当时普通民众每年消费粮食350市斤左右,每月大约30市斤,可见一个高级官员的收入可以养活300多个老百姓,一个普通公务员也能养活近30人。
20世纪30年代前后,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一般是十几元,大学生的月薪起点为80元,大学教授月收入大都在300~400元之间。据商务印书馆的薪酬表记录,此间商务编译所校对薪酬的多少,一般最高者为欧美留学生,月薪200~250元,第二等为日本留学生,月薪150~200元。从这些职业的收入分析,民国公务员的工资在当时属于中等偏上水平,高于国内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的收入。
抗战初期物价还算稳定,政府公职人员的生活还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随着战火的蔓延,一般公职人员的收入已不足以应付现实生活的需要。根据当时的一些统计资料分析,战时公务员收入和实际购买能力较战前已下降90%左右。
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民党政府经济崩溃,政府公务员收入每况愈下,菲薄的待遇使公务员群体由中产阶级转为贫穷阶层。据南京第二档案馆馆藏的1946-1947年不同阶层公务员薪俸档案记载,此时的中央高级公务员薪酬折合大米758.16市斤,县级公务员319.8市斤,与战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摘自《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