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对于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都起重要作用。在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中,各类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无疑是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线,它的存在既适应了大学校园课余生活丰富性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以吉林大学学生社团为例,从社团的功能作用、社团的现状,如何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独特作用的有效途径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剖析。
关键词 学生社团 吉林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 独特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青年大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自发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大学生志愿型群众团体,具有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等特点。对学生扩大求知领域、完善知识结构、丰富内心世界,培养兴趣爱好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中,各类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无疑是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线。
截至到2010年4月末,吉林大学共注册学生社团277个,参与社团活动人数约3,3841人,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的89%。综上可以看出,学生社团的影响不容忽视。学生社团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文化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
一、社团的功能与作用
学生社团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教育模式,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主体间的精神沟通,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生”之间的交往,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潮流。
学生社团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简单的学生群体,它越来越趋近校园文化的中心,也不再是校园文化的附属品,而成为其建设的主力军。其自我教育的功能在校园文化中凸现出来,越来越成为学生自我教育、适应竞争社会、迎接未来挑战的重要载体。具体来说,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下列功能:
其一,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具有较好的教育、导向、凝聚、娱乐和参与功能,校园文化营造一种氛围,去感染、陶冶师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慢慢地把文化精髓内化为风格、习惯、观念、精神。校园文化的形成与校园文化活动密不可分,而校园文化活动最直接的、最经常的组织者是社团。
其二,社团对校园文化的创造功能。社团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创造功能。特色校园文化需要建立有特色的社团和社团活动。
其三,社团对校园文化的承载功能。社团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使校园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生生不息、传承不衰。社团成员的群众性决定了活动参与面的广泛性,而其产生的自发自愿性则要求社团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式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此外,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隐性功能与其他载体也有所区别。
二、社团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
1.高校对于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和重要性缺少正确认识,对社团活动缺少必要指导和支持。社团缺乏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和资金投入,组织学术性的活动难度比较大,活动往往停留在较低的层面。
2.校园文化系统的相对封闭性和管理机制的先天不足已经成为社团发展的主要瓶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从校方来说,目前各个高校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并不鼓励或者支持学生走出校门组织活动,不少高校的《社团管理条例》中有类似“社团一般不得跨校组织活动,如确有需要,须经社团申请由上级有关部门审批”的明确规定;而且很多社团具体来说属于各院系团委的管理范围,如果跨院系的社团联合组织活动,指导老师、资金等问题往往需要特别进行协调;从学生社团自身来看,也缺乏联系合作的意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社团管理机制的先天不足导致社团活力不足,往往出现“一抓则死,一放即乱”的状况。
3.社团活动缺乏创新,易于落入俗套。有些社团组织的活动没有新意,没有能够真正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然后集思广益,多出好的思路,总是沿着陈旧套路交出的“应景文章”难免缺乏吸引力。
4.社团骨干的素质达不到高标准,有的负责人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负责人任人唯亲,搞小团体,有的负责人收了会费之后也不精心筹划活动,平时难得露面。
5.社团活动的主体自身的不足成为社团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很多学生专业知识基本功不扎实,缺乏主动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理论研究训练的意识;由于我国中学固有的文理分科,使得大学生思维模式易于固定单一,加上不少学生平时忙于应付英语、计算机的考级,对其他知识不够重视,使得知识面越来越窄;不少学生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对现实生活、个人前途的功利性考虑得多,对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思考得少,所得更少,缺乏社会责任感;有些学生一味追求个性的张扬而忽视了集体合作的重要性,缺乏对集体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不少大学生自觉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不强,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增强的就业压力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心理负担加重,易于导致心理失衡。
三、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独特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鼓励发展、积极引导;严格管理,放开搞活”的指导思想。
首先要明确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要以“激发潜能、发挥特长、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宗旨,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对学生社团必须支持鼓励、科学引导,避免单凭学生的一腔热情单打独斗或利用行政手段组团的两种极端。
发展包括数量的增多和质量的保证。数量的发展即要通过一定的措施(精神的荣誉、物质的支持等)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组建新的社团、协会,从而建立布局合理、种类众多的高校社团结构,满足广大同学多层次、立体化、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需求。质量上的发展,即在数量的基础上以活动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重点扶持品牌社团,打造精品活动,不断增强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不断提高社团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即要加强老师对社团的专门指导。虽然社团的主体为学生,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眼界、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只有在老师的宏观指导与协调下,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严格管理与放开搞活相结合,即一方面通过有效的规章制度、负责的监督机构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又充分尊重社团的自主性,不过多干涉其内部事务,给社团的自身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搞活”。
吉林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在校领导的领导下,组织开展了第一届吉林大学精品项目立项大赛,各个社团以竞标的方式,推广自己社团的精品活动,得到专家评委认可的项目将会得到校社联资金和场地的大力支持,从而实现了“双百工程”,即支持一百个精品社团,完成一百个精品社团活动,大力促进了精品社团及精品活动的发展。
在校社联的牵头下,吉林大学实行“校级领导联系学生社团”的政策,让校领导成为社团的指导教师,听取社团负责人对于社团发展的相关意见,完善社团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二)重点加强对社团干部、骨干力量的选拔、培养和监督。
所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社团有无发展潜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会长(或社长)的素质和能力。有些社团主要负责人长期无活动,结果使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千万别参加那些社团,当时交上几块钱,以后就啥事也没有了,什么也学不到!”每年纳新时都有师兄师姐对新生给出这样的“忠告” 。结果,各协会在纳新时也是费尽心机、千方百计,连哄带骗的拉会员以完成任务。而一旦纳新的热闹过去之后,又什么动静也没了,会员则真的有了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如此往复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影响了社团的发展和声誉。特别是个别社团负责人因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处分更是造成了较坏的负面影响。因此,严格社团学生干部的选拔使用,重视学生干部德才兼备是我们搞好工作的第一步。
“小牛拉大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理论和名言都告诉我们“人才也需要培养”。通过干部培训班、经验交流会、外出考察学习、集中指导、个人自学等方式全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学生干部队伍。使大家能够掌握公文写作、电脑应用、领导艺术、管理科学、心理学等的基本知识,使人人都能成为“敢想、能说、会做、善写”的独当一面的学生干部。积极营造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团队文化,以人格人品、才能才华和良好的集体氛围增强会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没有有效的监督就没有有效的落实”,计划写的再好,方案说的再妙,而没有踏实的行动,一切都是零。通过主席信箱、留言板、雁过留声等形式,开通“民主监督、人人参与”的绿色通道,采取“老师、学生、自我”三位一体的监督模式,要求学生干部有所作为。坚持“动态管理、末位淘汰”的模式,用活动、事实和成绩说话,不称职、无作为就换人。
(三)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组织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解决社团组织松散、活动无序的根本。当然,我们现在的社团也有很多制度,但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我们的这些制度是否真正符合我校社团的实际情况?这些制度是否真正得到了贯彻落实?就像陀螺只有在高速的旋转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同样,制度只有在落实中才会发挥其作用。如社团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可以使我们养成“活动前有计划,活动中有落实,活动后有总结”的良好工作习惯;财务申请报销制度可以使我们养成规范、认真的工作方式;届中、届终述职制度可以督促我们的学生干部见贤思齐、有所作为;档案制度可以增强大家的档案意识,注重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与利用,可以避免人才断层、昙花一现的悲剧。
同时,针对良莠不齐的社团状况,如何处理好校团委、各院系、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各协会及各院系的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关系,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值得我们大家的思考和关注。我认为“统一思想(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素质)、分级管理、层层负责(校团委—各院系—各院级社团;校团委—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各校级社团;校团委—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各院系的学生社团联合会)、年终考核(用活动、事实和成绩说话)的模式值得尝试和试验。
吉林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在2009年11月初步尝试“社团建团”工作,在校社联成立团总支部,在优秀社团中试点建立团支部,通过“主题团日”等日常活动的开展,加强了社团内部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四)提升社团的活动层次,将校园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社团的良好发展对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及丰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其效果是课堂教育永远无法到达的。而社团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则是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作为社团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必须常抓不懈,多处活动,搞出精品,广泛开展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服务性、娱乐性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的新意、策划、质量、品位等方面多下功夫。常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想想这个活动能够给同学们带去什么,留下什么?同学们是否会喜欢这个活动?这个活动有什么意义?如果我是一名普通同学,我希望社团举办什么样的活动?与此同时,做好社团活动的总体策划和整体安排,避免一哄而上、时紧时松等现象,使社团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在搞好活动,作好宣传的同时,更要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为宣传而活动”的功利行为和错误观念。摆正搞活动办节目的心态和意义,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启迪,逐步将社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五)重视交流学习,“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借鉴的人,社团的发展也同样如此。针对吉林大学学生社团发展历史不长,经验不多,实力总体不强的状况,加强校社团内外的交流和学习就更为重要。在交流和学习中,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中,知耻后勇、务实创新、抓特色、求品牌,走大众化与精英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社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开拓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利用我们的知识、技能和社会上的财力、物力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效果,不断提高我们实践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做强做大、有品牌、有内涵、服务校园、奉献社会应是我们社团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追求。2010年5月28日,由共青团长春市委主办,吉林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承办的“长春市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座谈会”及“长春市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讨会”分别在吉林大学前卫南区田家炳活动中心会议室及吉林大学东荣第一会议室举行。在会上,各位领导和学生社团的代表都对今后社团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许多高校互留联系方式,为今后的合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个宁静、和谐、美丽的书香校园必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冯小宁,黄建榕.确立校园文化的开放格局,创设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J].思相教育探索,1998(3).
[2]刘廷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社团组织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相政治教育,1995(1).
[3]杨益民,王东华.大学社会化和社会大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双向思考[A].高占祥.论校园文化[C].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4]李树杰.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校园文化[A].高占祥.论校园文化[C].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5]吴文君.高校社团骨干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2).
[6]张世和.浅议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5(1).
关键词 学生社团 吉林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 独特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青年大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自发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大学生志愿型群众团体,具有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等特点。对学生扩大求知领域、完善知识结构、丰富内心世界,培养兴趣爱好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中,各类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无疑是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线。
截至到2010年4月末,吉林大学共注册学生社团277个,参与社团活动人数约3,3841人,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的89%。综上可以看出,学生社团的影响不容忽视。学生社团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文化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
一、社团的功能与作用
学生社团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教育模式,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主体间的精神沟通,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生”之间的交往,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潮流。
学生社团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简单的学生群体,它越来越趋近校园文化的中心,也不再是校园文化的附属品,而成为其建设的主力军。其自我教育的功能在校园文化中凸现出来,越来越成为学生自我教育、适应竞争社会、迎接未来挑战的重要载体。具体来说,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下列功能:
其一,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具有较好的教育、导向、凝聚、娱乐和参与功能,校园文化营造一种氛围,去感染、陶冶师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慢慢地把文化精髓内化为风格、习惯、观念、精神。校园文化的形成与校园文化活动密不可分,而校园文化活动最直接的、最经常的组织者是社团。
其二,社团对校园文化的创造功能。社团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创造功能。特色校园文化需要建立有特色的社团和社团活动。
其三,社团对校园文化的承载功能。社团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使校园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生生不息、传承不衰。社团成员的群众性决定了活动参与面的广泛性,而其产生的自发自愿性则要求社团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式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此外,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隐性功能与其他载体也有所区别。
二、社团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
1.高校对于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和重要性缺少正确认识,对社团活动缺少必要指导和支持。社团缺乏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和资金投入,组织学术性的活动难度比较大,活动往往停留在较低的层面。
2.校园文化系统的相对封闭性和管理机制的先天不足已经成为社团发展的主要瓶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从校方来说,目前各个高校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并不鼓励或者支持学生走出校门组织活动,不少高校的《社团管理条例》中有类似“社团一般不得跨校组织活动,如确有需要,须经社团申请由上级有关部门审批”的明确规定;而且很多社团具体来说属于各院系团委的管理范围,如果跨院系的社团联合组织活动,指导老师、资金等问题往往需要特别进行协调;从学生社团自身来看,也缺乏联系合作的意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社团管理机制的先天不足导致社团活力不足,往往出现“一抓则死,一放即乱”的状况。
3.社团活动缺乏创新,易于落入俗套。有些社团组织的活动没有新意,没有能够真正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然后集思广益,多出好的思路,总是沿着陈旧套路交出的“应景文章”难免缺乏吸引力。
4.社团骨干的素质达不到高标准,有的负责人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负责人任人唯亲,搞小团体,有的负责人收了会费之后也不精心筹划活动,平时难得露面。
5.社团活动的主体自身的不足成为社团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很多学生专业知识基本功不扎实,缺乏主动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理论研究训练的意识;由于我国中学固有的文理分科,使得大学生思维模式易于固定单一,加上不少学生平时忙于应付英语、计算机的考级,对其他知识不够重视,使得知识面越来越窄;不少学生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对现实生活、个人前途的功利性考虑得多,对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思考得少,所得更少,缺乏社会责任感;有些学生一味追求个性的张扬而忽视了集体合作的重要性,缺乏对集体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不少大学生自觉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不强,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增强的就业压力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心理负担加重,易于导致心理失衡。
三、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独特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鼓励发展、积极引导;严格管理,放开搞活”的指导思想。
首先要明确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要以“激发潜能、发挥特长、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宗旨,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对学生社团必须支持鼓励、科学引导,避免单凭学生的一腔热情单打独斗或利用行政手段组团的两种极端。
发展包括数量的增多和质量的保证。数量的发展即要通过一定的措施(精神的荣誉、物质的支持等)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组建新的社团、协会,从而建立布局合理、种类众多的高校社团结构,满足广大同学多层次、立体化、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需求。质量上的发展,即在数量的基础上以活动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重点扶持品牌社团,打造精品活动,不断增强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不断提高社团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即要加强老师对社团的专门指导。虽然社团的主体为学生,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眼界、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只有在老师的宏观指导与协调下,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严格管理与放开搞活相结合,即一方面通过有效的规章制度、负责的监督机构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又充分尊重社团的自主性,不过多干涉其内部事务,给社团的自身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搞活”。
吉林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在校领导的领导下,组织开展了第一届吉林大学精品项目立项大赛,各个社团以竞标的方式,推广自己社团的精品活动,得到专家评委认可的项目将会得到校社联资金和场地的大力支持,从而实现了“双百工程”,即支持一百个精品社团,完成一百个精品社团活动,大力促进了精品社团及精品活动的发展。
在校社联的牵头下,吉林大学实行“校级领导联系学生社团”的政策,让校领导成为社团的指导教师,听取社团负责人对于社团发展的相关意见,完善社团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二)重点加强对社团干部、骨干力量的选拔、培养和监督。
所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社团有无发展潜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会长(或社长)的素质和能力。有些社团主要负责人长期无活动,结果使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千万别参加那些社团,当时交上几块钱,以后就啥事也没有了,什么也学不到!”每年纳新时都有师兄师姐对新生给出这样的“忠告” 。结果,各协会在纳新时也是费尽心机、千方百计,连哄带骗的拉会员以完成任务。而一旦纳新的热闹过去之后,又什么动静也没了,会员则真的有了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如此往复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影响了社团的发展和声誉。特别是个别社团负责人因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处分更是造成了较坏的负面影响。因此,严格社团学生干部的选拔使用,重视学生干部德才兼备是我们搞好工作的第一步。
“小牛拉大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理论和名言都告诉我们“人才也需要培养”。通过干部培训班、经验交流会、外出考察学习、集中指导、个人自学等方式全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学生干部队伍。使大家能够掌握公文写作、电脑应用、领导艺术、管理科学、心理学等的基本知识,使人人都能成为“敢想、能说、会做、善写”的独当一面的学生干部。积极营造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团队文化,以人格人品、才能才华和良好的集体氛围增强会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没有有效的监督就没有有效的落实”,计划写的再好,方案说的再妙,而没有踏实的行动,一切都是零。通过主席信箱、留言板、雁过留声等形式,开通“民主监督、人人参与”的绿色通道,采取“老师、学生、自我”三位一体的监督模式,要求学生干部有所作为。坚持“动态管理、末位淘汰”的模式,用活动、事实和成绩说话,不称职、无作为就换人。
(三)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组织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解决社团组织松散、活动无序的根本。当然,我们现在的社团也有很多制度,但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我们的这些制度是否真正符合我校社团的实际情况?这些制度是否真正得到了贯彻落实?就像陀螺只有在高速的旋转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同样,制度只有在落实中才会发挥其作用。如社团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可以使我们养成“活动前有计划,活动中有落实,活动后有总结”的良好工作习惯;财务申请报销制度可以使我们养成规范、认真的工作方式;届中、届终述职制度可以督促我们的学生干部见贤思齐、有所作为;档案制度可以增强大家的档案意识,注重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与利用,可以避免人才断层、昙花一现的悲剧。
同时,针对良莠不齐的社团状况,如何处理好校团委、各院系、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各协会及各院系的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关系,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值得我们大家的思考和关注。我认为“统一思想(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素质)、分级管理、层层负责(校团委—各院系—各院级社团;校团委—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各校级社团;校团委—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各院系的学生社团联合会)、年终考核(用活动、事实和成绩说话)的模式值得尝试和试验。
吉林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在2009年11月初步尝试“社团建团”工作,在校社联成立团总支部,在优秀社团中试点建立团支部,通过“主题团日”等日常活动的开展,加强了社团内部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四)提升社团的活动层次,将校园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社团的良好发展对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及丰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其效果是课堂教育永远无法到达的。而社团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则是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作为社团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必须常抓不懈,多处活动,搞出精品,广泛开展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服务性、娱乐性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的新意、策划、质量、品位等方面多下功夫。常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想想这个活动能够给同学们带去什么,留下什么?同学们是否会喜欢这个活动?这个活动有什么意义?如果我是一名普通同学,我希望社团举办什么样的活动?与此同时,做好社团活动的总体策划和整体安排,避免一哄而上、时紧时松等现象,使社团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在搞好活动,作好宣传的同时,更要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为宣传而活动”的功利行为和错误观念。摆正搞活动办节目的心态和意义,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启迪,逐步将社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五)重视交流学习,“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借鉴的人,社团的发展也同样如此。针对吉林大学学生社团发展历史不长,经验不多,实力总体不强的状况,加强校社团内外的交流和学习就更为重要。在交流和学习中,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中,知耻后勇、务实创新、抓特色、求品牌,走大众化与精英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社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开拓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利用我们的知识、技能和社会上的财力、物力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效果,不断提高我们实践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做强做大、有品牌、有内涵、服务校园、奉献社会应是我们社团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追求。2010年5月28日,由共青团长春市委主办,吉林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承办的“长春市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座谈会”及“长春市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讨会”分别在吉林大学前卫南区田家炳活动中心会议室及吉林大学东荣第一会议室举行。在会上,各位领导和学生社团的代表都对今后社团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许多高校互留联系方式,为今后的合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个宁静、和谐、美丽的书香校园必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冯小宁,黄建榕.确立校园文化的开放格局,创设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J].思相教育探索,1998(3).
[2]刘廷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社团组织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相政治教育,1995(1).
[3]杨益民,王东华.大学社会化和社会大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双向思考[A].高占祥.论校园文化[C].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4]李树杰.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校园文化[A].高占祥.论校园文化[C].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5]吴文君.高校社团骨干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2).
[6]张世和.浅议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