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推行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以来,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此受益,从而顺利的完成了学业,但是很多助学贷款的学生出现了不诚信的违约现象。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制度,有助于继续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同时对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意义
近年来,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加大,高校内家庭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建立了一系列政策方针,例如国家贷款,奖助学金,各种基金资助等等,极大的帮助这些贫困学子完成了学业。然而,在享受国家带来的种种优惠的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出现了诚信失信的行为,给社会、学校和家庭及个人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资助育人是今后资助工作的新使命。因此现阶段非常有必要分析学生失信的原因,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坚持革除高校资助工作中的诚信缺失问题,从而顺利的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1 资助中诚信缺失的原因
1.1 家庭因素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启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学生家长的素质令人堪忧,致使孩子的价值观发生偏差。家长生活中的某些言行有悖于社会诚信的标准,使孩子过早的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有时甚至抵消正面影响,家长在诚信教育上起不到模范作用。
1.2 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学校为了应对高考,长期实行重智轻德的教学理念,只用成绩的搞定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及诚信教育。而且在教育方式上也比较单一,重视灌输轻视启发,不以学生的道德和诚信实际为基础,缺乏实践性、生动性、创造力和吸引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使许多学生面对诚信教育不知所措。此外,高校对学生的诚信监督约束机制匮乏,诚实守信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而偷奸耍滑之流的非诚信行为又得不到惩戒,在一定程度上就纵容了各种各样的失信行为。
1.3 社会因素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例如人生态度上金钱至上、及时享乐等观念的影响;经济领域的偷税漏税,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网上商城的假货仿货,不履行合同,随意撕毁合同等等;法制领域,法律上的一些漏洞,以及执行过程中的老赖等等;政治生活中的一些公务员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等等,这些社会中的阴暗面及其负面影响呈现水纹般扩散的效应,对大学生的影响呈扩大话的趋势。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资助诚信的构建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要我们在探索中逐渐健全和完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 提高大学生资助诚信教育的措施
2.1 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使学生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也是灵魂上的健康,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它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教育;感恩教育,是时代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内涵。感恩教育的实现要经历识恩——知恩——报恩三个阶段。感恩的最终实现要以行为方式来表达,报恩是以识恩和知恩为前提,感恩的意识和情感最终要化作行动。资助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只有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德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体性”意识,使他们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怀有一颗大爱之心,才能把资助诚信工作落到实处,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2 加强贫困大学生自身素质建设,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
作为受到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怎么对待各种资助作出回应,可以说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贫困大学生都应该认识到自身在接受资助中的责任。有了责任意识才会去分担责任,付诸自觉的责任行为。具体地讲:一是认识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既要认识到自己有缴纳学费的责任,也要认识到自己有权利接受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正确面对资助,认识到自己有责任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汇报国家和社会的关爱。二是要自觉增强责任意识,把责任意识和其他道德意识结合起来,以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三是把责任意识贯彻到自己的实践行动中去,贯穿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中去,不但要从言行中体现责任意识,而且要让社会上的其他人也感觉到这种责任意识,以带动整个社会化形成捐资助学的良好氛围。
3 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制度
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靠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健全的制度来约束,因此,学校应完善大学生信用制度评价体系,其中包括: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定期将学生守信和失信的行为记录在案并装入毕业生档案;加大信用制度监督机制,定期组织诚信评估小組对每个学生进行诚信评估;加强违反诚信惩罚机制,让学生明白在学校失信会受到校规校纪的处罚,走向社会,会受到法律及法规的惩处;把学生诚信记录作为评奖评优、入团、入党的重要考核标准。只有使大学生们从心底体会诚信的重要性,才能使他们把诚信意识外化为诚实守信的日常道德行为。高校必须在营造诚实守信的环境里,建立能够约束学生各种行为的制度。完善相关的奖惩制度,加强诚信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表彰树立榜样,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加大对反面典型的惩罚力度,使他人能够引以为戒。加强知识教育宣传的力度,对于受资助方都要求其履行相关的义务,尤其是按时还贷。一旦违约,势必会在未来生活中各个方面带来麻烦,如毕业工作后不能贷款购房购车,诚信上会在银行留下污点。因此,需要我们大力提倡诚信的同时,向同学们宣传关于义务与法律方面的知识作为引导。
4 加强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 资助队伍建设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影响育人成效的关键因素。做好资助诚信队伍建设的前提是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从队伍成员的制度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倦怠等多方面出发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加强队伍的专业性,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系统化、信息化”的资助队伍。综合考虑,高校资助队伍建设的研究应该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资助队伍专业化发展、教职工权益保障等为出发点,分析前期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在理论上存在的不足,深入探索、完善方案;第二,探究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的人员设置原则、标准和奖惩机制,拟定出可行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制度;第三,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资助资源分配机制,实现资助工作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5 构建完善强大的资助信用体系
建立覆盖全国的个人信用网络,对资助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切实开展诚信教育,及时关注学生信息变化和单位变化,督促学生按时履行还款义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也标志。在当下,整个社会都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也要借此时机,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们的公平意识、诚信意识、友善意识等。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们的成长成才,还有利于资助工作的落实。坚持公平,就会公平、公正地参与到资助工作中去,并监督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地开展。
坚持诚信,就会诚实地参与到资助工作中去,并监督、阻止资助工作中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坚持友善,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资助工作中去,发挥自身的绵薄之力关爱他人,善待他人。因此,我们将家庭经济不贫困的学生也视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教育的责任与义务的使然,也是营造良好的资助育人环境和氛围,更好地落实资助工作的要求。
基金项目:周口师范学院2018年度学生资助工作专项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薛深,胡相峰.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人文关怀[J]. 教育评论,2008(3):53.
[2] 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2(4):82.
[3] 杨鑫辉.心理学通史[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237.
[4]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3.
[5] 阮恒,魏青,张应慧,唐伟莉.贫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激励机制[J]. 宜宾学院學报,2013(13):114.
[6] 林少惠,陈俊.贫困大学生的逆境商与成就动机[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9):694.
[7]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公报,2006,(12):33.
作者简介
陈广华(1979—),男,河南商水人,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意义
近年来,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加大,高校内家庭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建立了一系列政策方针,例如国家贷款,奖助学金,各种基金资助等等,极大的帮助这些贫困学子完成了学业。然而,在享受国家带来的种种优惠的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出现了诚信失信的行为,给社会、学校和家庭及个人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资助育人是今后资助工作的新使命。因此现阶段非常有必要分析学生失信的原因,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坚持革除高校资助工作中的诚信缺失问题,从而顺利的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1 资助中诚信缺失的原因
1.1 家庭因素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启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学生家长的素质令人堪忧,致使孩子的价值观发生偏差。家长生活中的某些言行有悖于社会诚信的标准,使孩子过早的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有时甚至抵消正面影响,家长在诚信教育上起不到模范作用。
1.2 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学校为了应对高考,长期实行重智轻德的教学理念,只用成绩的搞定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及诚信教育。而且在教育方式上也比较单一,重视灌输轻视启发,不以学生的道德和诚信实际为基础,缺乏实践性、生动性、创造力和吸引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使许多学生面对诚信教育不知所措。此外,高校对学生的诚信监督约束机制匮乏,诚实守信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而偷奸耍滑之流的非诚信行为又得不到惩戒,在一定程度上就纵容了各种各样的失信行为。
1.3 社会因素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例如人生态度上金钱至上、及时享乐等观念的影响;经济领域的偷税漏税,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网上商城的假货仿货,不履行合同,随意撕毁合同等等;法制领域,法律上的一些漏洞,以及执行过程中的老赖等等;政治生活中的一些公务员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等等,这些社会中的阴暗面及其负面影响呈现水纹般扩散的效应,对大学生的影响呈扩大话的趋势。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资助诚信的构建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要我们在探索中逐渐健全和完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 提高大学生资助诚信教育的措施
2.1 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使学生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也是灵魂上的健康,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它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教育;感恩教育,是时代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内涵。感恩教育的实现要经历识恩——知恩——报恩三个阶段。感恩的最终实现要以行为方式来表达,报恩是以识恩和知恩为前提,感恩的意识和情感最终要化作行动。资助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只有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德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体性”意识,使他们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怀有一颗大爱之心,才能把资助诚信工作落到实处,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2 加强贫困大学生自身素质建设,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
作为受到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怎么对待各种资助作出回应,可以说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贫困大学生都应该认识到自身在接受资助中的责任。有了责任意识才会去分担责任,付诸自觉的责任行为。具体地讲:一是认识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既要认识到自己有缴纳学费的责任,也要认识到自己有权利接受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正确面对资助,认识到自己有责任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汇报国家和社会的关爱。二是要自觉增强责任意识,把责任意识和其他道德意识结合起来,以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三是把责任意识贯彻到自己的实践行动中去,贯穿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中去,不但要从言行中体现责任意识,而且要让社会上的其他人也感觉到这种责任意识,以带动整个社会化形成捐资助学的良好氛围。
3 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制度
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靠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健全的制度来约束,因此,学校应完善大学生信用制度评价体系,其中包括: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定期将学生守信和失信的行为记录在案并装入毕业生档案;加大信用制度监督机制,定期组织诚信评估小組对每个学生进行诚信评估;加强违反诚信惩罚机制,让学生明白在学校失信会受到校规校纪的处罚,走向社会,会受到法律及法规的惩处;把学生诚信记录作为评奖评优、入团、入党的重要考核标准。只有使大学生们从心底体会诚信的重要性,才能使他们把诚信意识外化为诚实守信的日常道德行为。高校必须在营造诚实守信的环境里,建立能够约束学生各种行为的制度。完善相关的奖惩制度,加强诚信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表彰树立榜样,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加大对反面典型的惩罚力度,使他人能够引以为戒。加强知识教育宣传的力度,对于受资助方都要求其履行相关的义务,尤其是按时还贷。一旦违约,势必会在未来生活中各个方面带来麻烦,如毕业工作后不能贷款购房购车,诚信上会在银行留下污点。因此,需要我们大力提倡诚信的同时,向同学们宣传关于义务与法律方面的知识作为引导。
4 加强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 资助队伍建设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影响育人成效的关键因素。做好资助诚信队伍建设的前提是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从队伍成员的制度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倦怠等多方面出发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加强队伍的专业性,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系统化、信息化”的资助队伍。综合考虑,高校资助队伍建设的研究应该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资助队伍专业化发展、教职工权益保障等为出发点,分析前期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在理论上存在的不足,深入探索、完善方案;第二,探究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的人员设置原则、标准和奖惩机制,拟定出可行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制度;第三,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资助资源分配机制,实现资助工作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5 构建完善强大的资助信用体系
建立覆盖全国的个人信用网络,对资助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切实开展诚信教育,及时关注学生信息变化和单位变化,督促学生按时履行还款义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也标志。在当下,整个社会都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也要借此时机,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们的公平意识、诚信意识、友善意识等。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们的成长成才,还有利于资助工作的落实。坚持公平,就会公平、公正地参与到资助工作中去,并监督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地开展。
坚持诚信,就会诚实地参与到资助工作中去,并监督、阻止资助工作中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坚持友善,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资助工作中去,发挥自身的绵薄之力关爱他人,善待他人。因此,我们将家庭经济不贫困的学生也视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教育的责任与义务的使然,也是营造良好的资助育人环境和氛围,更好地落实资助工作的要求。
基金项目:周口师范学院2018年度学生资助工作专项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薛深,胡相峰.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人文关怀[J]. 教育评论,2008(3):53.
[2] 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2(4):82.
[3] 杨鑫辉.心理学通史[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237.
[4]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3.
[5] 阮恒,魏青,张应慧,唐伟莉.贫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激励机制[J]. 宜宾学院學报,2013(13):114.
[6] 林少惠,陈俊.贫困大学生的逆境商与成就动机[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9):694.
[7]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公报,2006,(12):33.
作者简介
陈广华(1979—),男,河南商水人,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