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新图景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und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春睛。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开春之后,全国各地气温逐渐回暖,农民深翻土地,抢季节播种,田间地头处处一派繁忙景象,洋溢着浓郁的春日气息。
  春耕进行时
  春耕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一等一的大事。皇帝春耕,听来新鲜,但这是古时的一项国家典礼,称作“亲耕”,以表示天子劭农劝稼、祈求年丰之意。
  清代皇帝亲耕,选在二月或三月的一个吉利的亥日举行。自雍正以来,皇帝亲耕前,先要到西苑(今中南海)丰泽园前的演耕地里练习一番,以免亲耕时生疏。正式亲耕之日,一大早,皇帝就着礼服,乘舆前往城南的先农坛。在行过祭享先农等礼仪后,皇帝来到观耕台前的籍田里,面南站立,户部尚书跪进耒,顺天府尹跪进鞭,皇帝右手秉耒,左手执鞭,前面耄老二人牵牛,旁有农夫二人扶犁,后面顺天府丞拜着青箱,户部侍郎负责播种,在礼部、太常寺、銮仪卫的六位堂官导引护驾下,在一片鼓乐赞歌声中,往返三个来回,便完成了“三推三返”的亲耕礼。皇帝亲耕,不过是个礼仪,但也有皇帝当真耕田的事。据《养吉斋丛录》: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康熙帝在京南博野视察春耕情况,曾亲持犁器,一口气耕了一亩地。当时共有万人观看此景,大学士李光地特为文勒石,以志其事。
  古诗词里的春耕
  春耕由南到北从2月持续至5月底,但由于各地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寓意春耕生产传统习俗的方式和时间也有所不同。农谚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我国自古就非常重视春耕,200多年前《荀子王制篇》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春光正好,春意正浓,农人脱衣下地,春耕农事正忙。
  古今中外有很多描绘春耕劳作的诗词。唐杜甫在《洗兵马》中道:“布谷处处催春耕”。韦应物在《观田家诗》中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王维在《宿郑州》中云:“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宋曾巩《二月北城闲步》诗:“便起高亭临北渚,欲乘长日劝春耕。”清陈恭尹在《耕田歌》亦道:“春日至农事始,鸡未鸣,耕者起。”
  春雷阵阵,细雨蒙蒙,草木新生,村童雨牧,农人播下种子,也播下了一年的希望。
  种植不再“老三样”
  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是眼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一项任务。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春耕呈现出许多与往年不一样的新特点,农民更加讲究供给的质量效益,生产模式更绿色更科技。随着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我国农业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如今春耕呈现出许多和往年不一样的特点。农民不再局限于种植粮食作物的“老三样”,而是讲究供给的质量效益,打好科技牌,瞄好市场靶,唱好融合戏。方式上,采用更绿色更科技的生产模式,采用无人机、农村电商等手段,产销市场更需要的品种。理念上,更是从以数量、粮食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
  宁晋县拥有耕地面积115万亩,是河北省第一产粮大县,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这几年粮食产能稳定离不开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当地打的第一张科技牌是无人机节药技术。正在田间喷洒农药的无人机由当地的雷肯农机公司研发。这种多旋翼植保无人机操作简便,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雾流对农作物的穿透性,可节约一半的农药。
  节水节肥是第二张科技牌。河北省农科院宁晋县小麦节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占地1500亩,开展小麦节水品种筛选和节水灌溉试验示范。“与传统灌溉相比,测墒补灌根据不同地块土壤墒情浇水,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工作人员表示,正在推廣的小麦微灌节水节肥技术可实现节水50%、节肥20%。
  与河北省类似,眼下山东省正在开展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2017年,山东在48个产粮大县推广绿色技术模式,项目区作物全生育期节水2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显著提高。到今年底,将建成228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规模生态循环农业基地达1500万亩。
  2017年全国夏粮面积稳定在4.1亿亩,高蛋白大豆增加400多万亩。粮食产能稳定离不开播种面积,更离不开节水节肥的“黑科技”。如今,全国一半以上农田实现人工灌溉,基本上是旱涝保收田,靠天吃饭正成为历史;田间平均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63%,农业的手工劳作史正在结束;4成耕地由270万个新型农业主体经营,农民们加速告别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科技浪潮澎湃,我国农业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规模种植呼之欲出
  “新年里,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当然是种地致富!”农民们回答得很干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村里壮劳力越来越少,中老年人成为种地的“主力”,这也成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镇明里村是个有着近900人的村庄,这个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成绩斐然,多数家庭用上了沼气,村里通上了公路,村民也越来越富裕。随着全村人口的增多,每人分到的地越来越少,人均只有七分多。地少了,靠种地只能吃饱饭,想供孩子上学都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到城里打工。村民小李一家3口人,夫妻俩在城里打工赚钱,地和孩子都留给父母。小李算了一笔账:一家三口人才两亩多地,一年种上两季庄稼,最后纯收入不过2000元。“现在物价都在涨,你说2000元钱够干什么?如果光靠种地,最多只能吃饱饭。”到城里打工,收入就会有明显变化。小李和妻子打工,每天合计会有100多元的收入,一年下来就是三万多元。
  明里村村委会主任郭连栋介绍,在该村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长期在城里打工,土地主要靠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来种。
  其实不仅是明里村,济南几乎所有的近郊村都变成了“打工村”。村里的青壮年都去了城里。虽然说打工让很多家庭收入增加了,可同时带来了一个难题:再过10年,谁来种地呢?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先后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然而,这一切并未能从根本上留住农民外出的脚步,无法让种粮农民的心“踏实”下来,使种粮成了“老年人”的事情。
  究其根本,种粮效益偏低是症结所在。小李说:“村里能人大都出去打工了。现在农业税免了,粮价也不算低了,国家对种粮农民还有补贴,但是我们那里人均耕地还不到一亩,种地还是不划算。”记者采访时和村民算起种粮的投入产出账,情况都差不多,结论大都是“没啥赚头”。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农民的选择很实际,其中也很无奈:孩子上学、老人看病以及生活开支都要花钱,光靠种地是不行的。对于新生代农民来说,即使以后不打工回到村里,也很难接过中老年人的班。“25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少会种地,就算不打工了,也不会种地。”郭连栋表示。
  不少人认为,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加之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等因素,使得个体种粮效益低的矛盾异常突出。如果这一情况没有明显改变,种粮农民“老龄化”趋势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发展。
  专家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在坚持已有惠农政策的前提下,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采取综合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种粮农民有利可图;通过土地流转和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方式实现规模种植,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实施区域扶持政策,对粮食主产区改善生产条件等给予更多的投入支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
  田间临时工“淘金”忙
  春耕时节,在田间地里,到处活跃着自带工具给别人翻田耕地,赚取劳务费的“田间临时工”。他们根据农活的不同种类,按照勞动时间的长短或耕作面积的多少计取报酬。“一般1小时能耕旱地0.5亩,水田1.5亩,每小时收费35元。除去柴油等费用,每小时的纯利润大约有30元,一天收入150至200元不等,每年春耕能挣3000元以上。”村民吴世怀说,他们多数时候都在本村或者临近的村庄帮别家做活,这样一来,搬运机器方便些,也用不着主人家管吃住。
  雇主黄清贵老人表示,他家一共9亩田地,由于自己的2个儿子和儿媳都在浙江打工,家中就只剩下爷孙3个人,每年都要请人翻田和耕地。“一台上千的耕地机一年也就只耕那么一点地,而且还要自己买柴油操作和管理维修。他们(田间临时工)都是实打实的庄稼汉、‘老把式’,做工精细,手脚利索,从耕地到播种,我们什么都不管,9亩田地全部算下来也就400多元,按照现在这个物价,划得来。”
  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加之农村的喂养耕牛越来越少,每年春耕等农忙时节一些留守家庭往往会出现“地多人少、缺少劳动力”等现象,“田间临时工”就成了缺少劳动力家庭欢迎的“农村钟点工”,十分走俏。
其他文献
千年古邑长乐三溪,山川俊秀,人杰地灵,拥有享誉全国的“夜赛龙舟”端午习俗,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日前,福建省政府原则同意《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三溪村保护规划(2017年~2030年)》,让三溪再次成为焦点。  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三溪村,因潼溪、南溪、北溪三溪汇集而得名,吴航十二景之“屏嶂铺霞”就在此地。  2018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三溪村保护规划(2017年~20
期刊
岁月次第开,又是一年来。2018年2月25日,“新时代 新征程”2018福建摄影界新春工作年会在福州西湖宾馆举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潘心城,龙岩市委原书记、省摄协荣誉顾问赵觉荣,省摄协荣誉顾问陈扬富,省文联原党组书记林德冠,中摄协原副主席、省摄协顾问张宇,省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张同盟,宁德市政协原主席、省诚信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林鸿坚,省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王兴喜,省高院原副院长张化林,三明市人大常
期刊
[主题由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山野上一片繁忙、热闹的丰收景象。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秋收为线索,以情感教育为切入口,充分挖掘自然资源,通过听、看、触摸等方式感知丰收,主动寻找丰收的图画,感受丰收带给人们的幸福与快乐,并通过参加简单的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与辛苦,初步懂得爱惜粮食和尊重农民。    [主题目标]    1 体验秋收的喜悦之情。    2 丰富有关劳动与丰收的知识,开拓幼儿的
期刊
2018年2月3日,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践行十九大——福建摄影家心中的“中国故事”摄影展在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福州市政协原主席陈扬富,省纪委原副书记张大共,省高院原副院长张化林,省物价局原副局长曹海伦,中摄协副主席、省摄协主席潘朝阳,省摄协副主席石广智、吴寿华、陈信云、杨为春、徐希景、黄以注、焦红辉,老摄影家胡国钦及大赛获奖者代表、新闻媒体等近百人出席开幕式。  福建摄协新春慰问老摄影家  春
期刊
三明市摄影家协会成立于1982年,协会现任主席杨为春。近年来,三明广大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創作导向,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深入生活,不断实践,创作出一批有温度、接地气的优秀作品,并纷纷走上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展赛的领奖台。
期刊
第三届上邦国际摄影俱乐部年赛2018年2月赛日前评选揭晓,当月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会员的投稿作品3000余幅(组)。经评选,林文强的《天地人和》、聂小伟的《夜鹭捕鱼》荣获一等奖,韦日英的《小鸬鹚快逃!》、周继红的《洞穴人家》(组照)、陈曦的《古殿之光》(组照)、林瑛琦的《警民风雪情》、黄长波的《火龙舞》获二等奖,陈秀容的《红色圣地》等13幅(组)作品获得三等奖。  上邦國际摄影俱乐部年赛已举办两届,
期刊
乡村,是美丽的记忆,是精妙的符号,是珍藏在每个人心中的一片净土,是寄生在每个人脑海里的精神家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是从乡村开始的,而乡村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图  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农村、农民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走上了各自相对独立的演进道路。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不再赘述,这里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时间节点。  第一个时间节点,1984年。仅是联
期刊
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与海峡摄影时报社共同举办的2018年《海峡摄影时报》全国摄影月赛2月赛评选揭晓。该月以“乡村”为主题,共收到全国600余位作者的投稿作品5500余幅,参赛者们用手中的相机,聚焦乡村的前世今生,记录新时代的乡愁滋味。  经评选,林应涛的《乡村喜事多》、刘剑聪的《红红火火中国年》荣获一等奖,叶木楼的《“龙”进家祠》、黄培圣的《古厝桔緣》、蔡婉如的《摸出幸福与欢乐》、戴悦的《祥光照耀幸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正从一家一户向联户经营、合作经营转变,如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村“两委”的主要任务,这对带头人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农村基层选举的发展  最初的农村基层选举来源于“海选”,我国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就是村民按自己的意愿由村民自主投票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干部,选出的村民委员会干部,按照法律规定和政府要求,直
期刊
福建上邦国际摄影俱乐部自2015年始办年赛以来,在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和《海峡摄影时报》的大力支持下,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为继续繁荣摄影創作,鼓励会员出作品、出精品,推动摄影事业的发展,从2018年1月开始,俱乐部举办第四届俱乐部年赛。获奖作品可做为加入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的有效条件之一。  一、参赛对象  年赛参赛对象须为上邦国际摄影俱乐部会员。欢迎国内外影友加入俱乐部参赛,投稿时请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