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理想信念培育途径分析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对话马克思:与青少年同行
  主编:赵兴良,凌学武
  出版单位:江西高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
  ISBN:9787537640992
  定价:24.7元
  许多教师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方式死板,只是采取单纯的语言教学方式,这并不能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赵兴良、凌学武主编的《对话马克思:与青少年同行》一书,以一个少年为主角,讲述他在梦中与马克思对话,以讲故事的形式与马克思探讨自身学习与成长中的难题和困惑。这本书有助于青少年在实际生活中学习马克思经典理论,对于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青少年的理想信念要贴合实际。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自主选择权,人们在行使自主选择权时务必要深思熟虑,否则错误的选择将会毁灭人的一生。作为一名当代青少年,在明确自己的理想信念时,务必要贴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保持严谨的态度。在选择自己的人生理想时,不能受个人主观的影响而迷失正确的理想信念。马克思提出,“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炫耀的职业”,这句话告诫青少年在面对人生理想选择时一定要贴合实际,不能爱慕虚荣、追逐名利。青少年在选择人生理想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准自己的定位,只有通过这一严谨的思考过程才能确定自己所要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
  第二,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中要具備担当精神。
  担当精神是使命与责任的融合。当一个人具有担当精神后,也会拥有社会责任心,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如今,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的价值观念均发生了变化,往往在选择自己的理想时会向物质方面倾斜,甚至社会上出现了以继承父辈财富为荣的扭曲价值观。马克思对青年人择业的建议是:“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选择一份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职业”。马克思在中学时期的人生理想不是追求功名利禄,也不是找到一份引以为傲的工作,而是要励志为人类的自由而工作。这是中学时期的马克思所确定的理想信念,当代青少年在选择理想信念时应向他学习。
  第三,青少年的理想信念需要有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属于集体主义精神的一种,也是评定人生价值的基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奉献精神的重点有所不同。马克思认为,青年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要以实现人类幸福为基本目标,同时在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时,也务必要具备与时代相适应的奉献精神。这是青少年确定正确理想信念的基础,也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广大青少年的要求。
  总而言之,《对话马克思:与青少年同行》一书阐述了马克思在青年时期确定人生理想信念的价值基础,正是这一价值基础,让马克思为之奋斗了一生。当代青少年在确定自己人生理想信念时务必要以这一价值基础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他文献
1962年,于永正老师踏上小学教学岗位,到2012年,从教整整50周年。于老师跟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太一样,他教语文,却提倡学生人人学一样乐器;教语文,却经常带着孩子玩;教语文,却很少分析课文而是跟学生一起写、一起说、一起读。于老师还爱唱京剧,写得好书法,写得好文章。有时候,他说自己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孩子;有时候,他说自己至今还是像孩子般好奇、贪玩;有时候,他说自己教了五十年书才知道该怎么教。以上种种
语言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产物之一,其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架接起基本的桥梁。汉语言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组成部分,其诞生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实践,并紧随实践发展融入创新的元素,在无形中折射着我国社会生活所经历的种种变迁、发展及进步,因而能够被沿用至今并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  由学林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言学新视界2019》一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现代尤其是近年来汉语言变化与发展的情况。该书包含一篇卷首语和十
在一次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中,九位青年语文教师同台献技,就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中的《品质》一课进行同课异构,并于课后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交流。活动的最初目的是比拼教师的教学技能,给青年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但实际上,听课者与学习者的收获远不止这些。让不同的教师上同样的课,自然在各个方面就有了一种比较。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对文本本身的解读,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
关于《老王》的教学,很多名师奉献了自己的智慧,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堂风格各异、效果显著的语文课。那么,相较于普通老师,名师教学活动设计的秘密在哪里?笔者从魏本亚主编的《十位名师教〈老王〉》中选取了黄玉峰等十位名师的教学实录,并搜寻到十位普通教师教《老王》的教学实录,试图通过对比,探寻名师教学活动设计的奥秘。  说到教学活动的设计,必然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
解读郁达夫的美文《江南的冬景》,不能囿于知人论世的套路,也不能满足于“从文中找一找有几个画面,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或者“文中用了哪些对比和引用”等从文字浅表层面的筛选,而是要透过文字进入其美感及产生缘由的核心,探究其复杂的情感内涵。  一、从“反刍”到“心造”:被情感照亮的美景  大凡作家笔下的风景,往往只是“一个人的风景”,有着作家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心性体现。读完《江南的冬景》不难发现,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第一个任务群,也是为数不多的贯穿高中三个年级学段的任务群。《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更是进入了统编高中教材必修下册,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整本书”的特征和《课标》对这一任务群的要求,整本书阅读教学不能以教师的“读”代替学生的“读”,不能以课堂的精读代替课余的泛读,不能以回答问题式的解读代替个性化的自
今年是刘孟扬《中国音标字书》出版110周年,注音字母颁布100周年,国语罗马字颁布90周年,《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发表60周年。我们应该纪念为《汉语拼音方案》作出贡献的几代人,颁布国语罗马字(简称“国罗”)的蔡元培先生诞生150周年,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设计者之一、拼音方案设计领导人吴玉章诞生140周年,周恩来同志、倪海曙先生诞生120周年;切音新字设计者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以上是2018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材料说,人们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渴望是一种普遍的心態。——材料如何解读,如何审题立意,许多人发表过意见,对此,本文不予讨论。本文思考的问题是:
《林黛玉进贾府》出自《红楼梦》第三回,写的是黛玉初至贾府的情形,脂砚斋评道:“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在这篇文字中,曹雪芹借黛玉一双俊眼,将贾府的主要人物细细描摹——贾母慈祥可亲,阿凤精明机巧,宝玉风度翩翩;与此同时,作者又借众人之眼,将黛玉细细写来——病如西子,留心在意。这一番笔墨,真可以说满目琳琅、精彩纷呈。  历来赏析此篇,多从显眼处入手,诸如贾府的豪奢与规矩、凤宝黛三人
一份成功的语文试题,应具有检测功能、激励功能和引导功能。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以新课程为准绳,从应用、开放和综合三方面对语文试卷命题内容进行改革,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充分发挥语文考试的积极作用,使语文考评日趋完美。    一、引领应用,凸显价值性    语文的价值在于应用。《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