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实践体验科学神奇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it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武冈市湾头桥镇中心小学组织师生来到湾头桥镇世富村科普广场、泄油家家康科普基地、区医院科普走廊等地开展了科技参观体验。
   参观过程中,學生个个兴奋无比,有的认真学习指示牌上的相关知识,有的面对讲解员不停发问,有的认真听讲座用心体验科技的神奇,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都获得了不小的收获。
   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井然有序、参与度高。他们看着从未见过的新奇科技设施,时而锁眉思考、时而领悟大笑,收获的笑容洋溢在每一位学生的脸上,对科学的好奇心充满心田,不少孩子心中已然刻下了成为科学家的梦想。这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其他文献
4月2日,湖南省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湖南烈士公園纪念广场隆重举行。中小学生代表、党员和各界群众代表共200余人通过默哀、献花、献词、经典诵读和参观纪念等方式礼敬先烈,表达对革命历史、革命英雄、革命事业的崇敬,对党、对祖国和对家乡的热爱。
期刊
本报讯(通讯员 陈华 周芳)校园走廊巧布置,班级文化润人心。为营造优雅和谐、生动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展示富有个性化的班级文化,4月6日,龙山二小为期一周的校园走廊文化建设进入尾声。   文化建设活动一出,各班级老师与学生积极响应,精心策划参与。教室里栩栩如生的水彩版画,温馨的阅读角,“文明之星、劳动之星、学习之星”星级评比墙,简言意骇的细致提示等精心布置,将团结协作、阳光向上的班风班貌体现得淋漓尽
期刊
苗繡
期刊
本报讯(通讯员 李红英)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月2日,宁远县印山小学的师生们扛起劳動工具,带上花生种,奔赴位于重华南路葫芦淌村旁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启了他们快乐的劳动之旅。   一进入劳动实践基地,同学们就欢呼雀跃起来。学校特别邀请了懂种植技术、熟练种植技巧的劳技辅导员到场,耐心地讲解播种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们如何播种,如何保持土壤的覆盖密度,怎样施肥,怎样浇水。   该校校长李慧萍
期刊
本报讯(通讯员 刘艳萍)近日,隆回县教育科学研究室高中、初中各科教研员到该县第九中学推门听课,指导该校高三初三复习迎考。   调研活动采取推门听课的形式,各科教研员根据学校提供的高三初三老师的名单,进课堂听课。课后,组内探讨,当面交流。教研员们对所听课程都进行了点评,并简要回答了老师们教学中的困难和疑惑。教研室根据听课情况,向老师们提出: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要抓牢政策,充分解读高考、中考相关政策;要抓
期刊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扩大对华北的侵略,策划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和二市(北平、天津)脱离祖国独立,华北沦亡迫在眉睫。   北平的青年学生对华北危亡有切身感受,勇敢地冲在第一线。在中共北平临时市委谷景生、周小舟、彭涛及中共河北省委驻北平特派员李长清等人领导下,在学生中工作的共产党员黄敬、姚依林、郭明秋、宋黎等人积极组织指挥,北平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抗日救亡
期刊
春天属于田野,属于大地,属于飞鸟,属于蛰虫,属于青草,属于鲜花,但春天也属于孩子。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有纸鸢可放当然很好,但小时候的家乡,纸鸢是稀罕物,似乎也没有放纸鸢的传统,孩子们放学以后,把书包往家里一扔,就三五成群,呼啸着奔向广袤的田野。   他们被冬天束缚得太久了,脱掉厚厚的棉衣棉裤和棉鞋,换上轻薄的衣衫,人一下子轻松了起来,心中有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想跳起来,想跑起
期刊
本报讯(通讯员 周应明)为了营造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校园氛围,提高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更多了解科学的魅力,日前,湘一芙蓉第二中学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科普教育活动——“科技大篷车进校园”,将科技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启迪学生动手动脑。   本次活动学生通过咨询、亲手操作,多方位感受科学的神奇,与科技零距离接触,了解和感受科技的魅力与神奇,形式丰富多彩。科普大篷车展品涉及声、光、电等,展
期刊
据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消息,近日科技部批复同意支持湖南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下称“中心”),这是全国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3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   國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并聚集了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大学和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协同共建。   中心按照“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用”原则,多方协
期刊
“老师,这次‘新能源回收站’回收利用了废纸12公斤、塑料瓶385个,共获利14.3元。”星期一,“新能源回收站”的站长又准时到我身边向我报告。   下课后,学生会出现在学校的各个角落,捡拾地上的废纸和矿泉水瓶等可回收垃圾,装入事先准备好的编织袋。   “捡垃圾多脏啊,会被人嘲笑的”“垃圾有什么好捡的,卖不了几个钱”……实际上,当我首倡“新能源回收”课程时,学生提出了一系列质疑。于是,我引入了国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