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德国的梅勒说中国的老子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ue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思想是中国先民在“轴心时代”于人类精神领域取得的一项创造性成果,不但长期滋养着中华文明,为中国人提供了日用不觉的哲学智慧,而且还通过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思想资源。然则在老子思想的传承和传播过程中,普通读者乃至专业学者往往因为《道德经》内容与结构的晦涩而难以准确理解老子思想的丰富内涵,以至于该思想中所蕴含的许多跨越时空的智慧经常得不到充分的认识和运用。有鉴于此,德国著名汉学家汉斯-格奥尔格·梅勒(Hans-Georg Moeller) 于2006年推出了《〈道德经〉的哲学》一书,尝试从历史语境视角为当代读者打开《道德经》这扇通向老子思想真谛的“众妙之门”,以帮助人们重新思考和有效应对全球化时代面临的众多问题,彰显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梅勒是“波恩学派”大师罗尔夫·特劳策特尔(Rolf Trauzettel)的弟子,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主要是道家思想),以及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主要是卢曼的社会系统论)的研究,曾最早将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譯成德文,是当今国际汉学界的知名学者。《〈道德经〉的哲学》可以说是梅勒个人多年潜心研究老子思想的代表性成果。但是,这部作品同时也是德国思想界在老子思想研究方面长期积累的结果。德国学者从18世纪起就一直关注老子思想,他们一方面不停从中汲取养分,为德国的科学、哲学、文学等领域注入强大的思想活力,另一方面又不断利用新的学术资源更新《道德经》的译本和研究,赋予老子思想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据说到2013年为止,《道德经》的德译本已累计有100多种,相应的德语研究著作更是多达700余部。所以,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阅读此书除了能领略德国学者为我们呈现的老子思想的真谛和价值以外,还能让我们了解西方学界对老子思想的研究状况,并在方法和识见上获得有益的启发。
  梅勒的这部著作延续了“波恩学派”的一贯立场,即主张从中国本身去理解中国,反对按照西方的价值标准来认知中国。梅勒在序言中坦言,他写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从《道德经》内部接触道家思想,并以此为现代读者打开一条欣赏老子思想的道路,为21世纪的学者找到一条处理中国哲学的恰当路径。在他看来,20世纪的中西方学者在处理中国古代哲学文本时,总是试图用西方哲学体系的方法和语汇来解释它们,忽视了这些文本自身的语境和逻辑,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许多偏见和误读,以致中国哲学中一些非凡的思想变成了外在于我们、不容易理解的东西。梅勒认为,尽管《道德经》现在被我们视作哲学文本,但它起初只是一本关于“政治哲学”的语录集,用于指导少数特权阶层如何维持、建设社会秩序(甚至宇宙秩序),以口耳相授的方式在文化精英内部传承,因而它在风格和本质上都完全不同于当代西方哲学作品,读者不能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释它,而必须从《道德经》文本本身出发,通过历史的、文献的方法去理解它。


  为了实现从内部阐释道家思想的目的,梅勒在书中先就《道德经》的文本特征和核心概念做了深入剖析。梅勒指出,《道德经》作为语录集在文本上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没有明确的作者、没有清晰的主题、没有特定的顺序,非常类似于网络时代的“超文本”,属于是一种“网状”结构文本。因此,他认为读者在学习《道德经》时,不必像阅读传统线性文本那样循着一条推论或情结展开,而是可以像浏览网络文本一样,通过“链接”从一个点跳到另一个点。在《道德经》中,发挥这种“链接”功能的是它的各种修辞。这些修辞包括了一系列重复出现的表述和用语、意象和象征,以及策略和箴言,它们在混乱无序的文本章节和段落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令繁复深奥的字句变成了清晰连贯的思想。作者随之以《道德经》的第六章为入口,详细探讨了谷、根、水、毂等关键意象的结构、功能和意义,并继而以这些有具体形象的意象为基础,进一步梳理了阴和阳、性和气、道和德等道家思想中更加复杂、抽象的概念,从而使原本看似“玄之又玄”的《道德经》成为了进入老子思想的“众妙之门”。
  在以历史语境的方法还原老子思想真谛的过程中,梅勒还借助比较哲学的视野去观察老子思想和西方哲学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特点,希望以此来揭示老子思想中的独特理念和卓越智慧,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积极意义。作者在阐述《道德经》里的性、德、天等核心概念时,大量援引苏格拉底、柏拉图、弗洛伊德等西方哲人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将比较分析的范围扩大到政治、战争、时间、生死等人类文明共同关切的重大问题。通过这些对比,作者发现老子思想与西方哲学在“形而上学”和人类的价值这两个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分野。首先,老子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自我生产、生成的过程,而西方哲学则相信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是由“造物主者”或神秘力量创造的。其次,老子思想认为人类只是宇宙的一个因素和环节,人类世界是内嵌于整个自然和宇宙框架中的,因而它无特别的“人”的价值。而西方哲学则在创造论的影响下,相信人类位于世界的中心,本身就具有终极价值,是万物的尺度,可凭借其自由意志创造一个人文的社会和世界。作者指出,老子思想中的这些独具特色的见解挑战了流行于当今世界的许多西方人文主义价值观,为我们反省和破解现代人类文明在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梅勒认为现代西方人文主义价值观过于关注和强调人类自我的利益和力量,因而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了破坏性的结果。比如,“自由”“民主”“人权”等现代人文主义观念使人们普遍相信“民众”是政治的唯一权威与受益者,“民众”的欲望应当始终得到关注和满足,建立在“民众”欲望之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代表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在这些观念的指引下,人们不仅大肆破坏自然界以满足自己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不断释放和膨胀的欲望,而且还试图鞭策那些“尚未实现民主的国家和社会”进行“人文主义的”体制变革,以致整个世界频繁地陷入灾害、冲突等危机。为此,作者建议人们应当借鉴《道德经》中的智慧来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政府和政治的功能。作者分析说,从《道德经》的观点来看,我们不应当把政治视作是为人类利益服务的工具,而应当把它作为控制人类利益的机制,尤其是使人类利益与“天地”之“利益”相一致。所以,一个好的政府在制定决策时,不应该只关心当下的或者有选举权的“民众”的利益,还应当把那些不能说话的或者不能选举的人考虑在内:例如,儿童和子孙后代,以及所有人类以外的生命。作者惊叹地指出,《道德经》中的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与20世纪兴起于欧洲的“深生态学”和“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何其相似,充分证明老子思想的恒久魅力和生命力。
  作为一名德国学者,梅勒能够站在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上,以开阔的视野和缜密的思维写成这部学识丰富、见地透辟的著作,帮助当代读者消除与《道德经》之间的隔膜,其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道德经〉的哲学》一书不仅为我们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了典范,而且还为我们践行新的发展理念给予了启迪。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地方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断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满足部分人群在口腹、财富等方面无限膨胀的欲望,从而引发空气污染、水质恶化、动物灭绝、疫病传播等问题,威胁到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这场“新冠肺炎”事件,归根结底也是因为人类过度追求口腹之欲,以致严重挤压和破坏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而引起的。因此,中华文明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传承和吸收老子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等智慧,不去做人不应该做的或者做不到的事,从而把人类从许多危机当中解救出来。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讲师。)
其他文献
前不久收到岳洪治老师寄来的他新出版的诗集。打开厚厚的包装,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本封面设计颇为独特的书:白色的衬底上映着暗红色的边缘和书脊,两个飘逸的黑色字迹瞬时印入我的眼帘——遇见,诗题的旁边有八个红色的宋体字“生命已逝 唯爱永恒”,下面是一行诗句:  你从对面走来  爱到深时  我愿变成一只小鸟  无声的语言  我记得  给妻  珠串  像昙花深夜里忽然开放  我被这独特而奇异的诗句所吸引,以前读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这本小册子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以彻底的理论逻辑、富有激情的文字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矗立起一座马克思主义精神丰碑,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进而其理论的先進性和真理性为中国先进分子所掌握,中国的历史进程便发生了改变。毛泽东、邓小平等党的领袖在
·前言·  林培源的新作《以父之名》与上一部小说集《钻石与灰烬》一样,都瞄准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乡土社会。在他的小说中,乡土并不是某种慰劳回忆的道德乌托邦,而是现代性介入乡土社会后所呈现的断层土壤。  《以父之名》讲述了一个关于故乡、关于父辈、关于逃离的故事。信德年少时失去了父亲,并且无论从外貌、性格还是家庭背景上,他都不为乡亲们所喜欢。父爱和尊严“双重缺席”的信德即便到了谈婚论嫁的日子也丝毫拿不出取
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与研修互动平台依据“由学科教学专家、教授领衔主持,与广大中小学教师共同探讨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一起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新问题”的理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了一个进行教学研讨和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与专家沟通的桥梁,也使专家能更深入了解中小学的教学实际情况。  一、需求分析  针对已有网络平台存在的问题,根据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我院开发了北京市中小
信息技术的关键是应用,并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做出判断和选择。作为校长,在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和改造学校以适应现代化时代要求的过程中,不仅要想得好,还要想得妙,要充分体现信息化的特征,不断增加传统学校教育产品、教育资源的附加值,不断创造新的教育产品与教育资源,不断创造新的教育流程与教育智慧,以不断适应未来信息化、个性化、民主化、开放型时代。  为什么有的学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举步维艰?为什么信息技术在有些学
小常识   PowerPoint中控件的添加、属性设置、VBA程序的编制与运行    右击“工具栏”空白区,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控件工具箱”添加相应工具栏。单击其中的、等按钮后,再单击幻灯片中需要放置相应文本框或按钮的位置即可添加相应控件。  右击任一控件,选择“属性”命令即弹出相应控件的“属性”对话框,然后可以进行属性的下列基本参数设置(请参考案例):建议对文本框设置BackColor(背景色)
从城市与街道的喧嚣中步入府学胡同小学,我忽然产生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那红与灰搭配的古代建筑充满了庄严与厚重之感,仿佛一下将人带入历史的长河中。府学胡同小学兴建于元末,依据孔庙形式建造,其建筑古色古香,之中的庙(大成殿)、堂(明伦堂)、阁(奎星阁)、祠(文天祥祠)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穿过古代建筑区,进入学生学习的教学楼,我立刻被另一种感觉紧紧抓住:现代化的教室、现代化的设备、现代化的布置,使
1979年上映的电影《小花》取材于长篇小说《桐柏英雄》,讲述了两位“小花”的传奇故事:1930年桐柏山區的一户姓赵的贫困人家,将不满周岁的女儿小花卖给了人家,当晚伐木工人何向东将地下党员董向坤和周医生的女儿董红果寄养在赵家;因董红果和小花同岁,于是改名也叫小花。多年后,解放军进入桐柏山区,已经18 岁的赵小花(陈冲饰)到部队寻找两年前为躲避抓壮丁投奔革命队伍的哥哥赵永生(唐国强饰),却没想到赵永生
在信息时代,如果您现在还让学生以纸笔方式进行自测练习,是不是显得有些笨拙?既然知道计算机的快速处理能力超强,为何不让它们这些特点为教学服务?在Word中利用控件和VBA程序编制交互式自测练习,可以自动批改客观题的答题结果,并为主观题提供参考答案,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一、自测练习文档交互界面与功能简介    自测练习题目选自笔者的“Intenet网络及其应用”课程的期末考试题。W
崔浦的奇幻漂流与《漂海录》  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朝鲜成宗十八年的正月三十日,正奉王命在济州岛出差的朝鲜济州三邑推刷敬差官(五品)崔浦(1454—1504)接到了父亲病逝的消息。闰正月三日,崔浦并从者42人打算从济州岛渡海回罗州奔丧,不料途中遭遇海难。此后的14天内,崔浦一行人“随涛上下,莫知所适”(朴元熇:《崔浦〈漂海录〉校注》,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P5),在茫茫大海中无助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