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豆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bing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阵子,啥东西好吃,我喜欢说“吃到牙缝里,剔出来都是香的”。闻者常常笑说:“恶心!”这话是应伯爵说的—西门庆给了两条糟鲥鱼,他说:“你们那里晓得,江南此鱼,一年只过一遭儿。吃到牙缝里,剔出来都是香的……”
  前一时,一位离家多年的朋友说,吃了一点儿老家的酱豆,打嗝都是香的!不禁大乐—从牙缝剔出来香至少还“有”,打出嗝香就有点儿“无中生有”了。
  酱豆很常见,只是各地的制作手法不同,比如有的里头加麦麸,有的加果蔬,有的加调料,相同的是都得将豆泡涨,都得蒸煮,都得发酵。
  冒辟疆写董小宛做酱豆,“豆黄以九晒九洗为度,果瓣皆剥去衣膜。种种细料,瓜杏姜桂,以及酿豉之汁”。端的精致。一般人家做酱豆没那个闲工夫,只以干净为度。
  黄豆筛了簸了,放在盆里泡着。黄豆吃水有一个过程,豆皮开始得皱一下,过不了多久就展开了,直泡得颗颗饱满嫩黄,再淘洗一回,控干。这边烧水煮豆子,慢慢煮,直煮得豆子吃着有点儿面,这才算好。好手艺的人会让豆子把最后那些汁儿给收了,手艺生疏的,汁儿多一点儿也不要紧,盛出来喝。古人说“菽水承欢”,是说家里穷,端一碗煮豆子的汤给双亲都是心意。
  煮好的豆子得摊在竹匾里晾凉,再用布蒙着,保温也保湿,也有用竹叶或者黄蒿来盖着的,等它发酵。它会发热,细听的话,好像总有微微的叹息声,不用管它,热好了就凉下来。三五天后看一下,豆子起丝了,粘在一起了。
  这时就可以拌调料了。陕南老家就放三种调料:盐、辣椒面儿、花椒面儿。一股脑儿撒在豆子上头,拌均匀,装进坛子,让它进味。
  瞅个好天气,将豆子摊在篾席上晒,晒得红里透亮,再次入坛,洒些白酒,封得严严的,过一阵开坛,酱香味就跑出来了。
  《齐东野语》里有一则:“昔传江西一士,求见杨诚斋(杨万里),颇以该洽自负。越数日,诚斋简之云:‘闻公自江西来,配盐幽菽欲求少许。’士人茫然莫晓,亟往谢曰:‘某读书不多,实不知为何物?’诚斋徐检《礼部韵略》‘豉’字示之,注云:‘配盐幽菽也。’然其义亦未可深晓。”
  有个自负的读书人想见诗人杨万里,杨万里写信说,听说你从江西来,给我带点儿“配盐幽菽”。结果这个读书人不晓得是啥,空手来了,杨万里便翻书叫他看,就是豆豉嘛。
  这个故事似是说谦虚谨慎的好处,而自负托大则要防备挨“闷棍”。用“配盐幽菽”这四字来解释酱豆,实在简美。



  酱豆常常只是配菜,比如垫在腊肉下边儿—酱豆蒸肉,几成乡愁的代名词。它们相互吸收,肉有酱豆味儿,浸在油脂里的酱豆也有了肉味兒。只是,不宜多吃,到底还是咸。抓一小把酱豆炒莜麦菜,却是恰好。
  还有一种做法,酱好豆子,不放调料,装在坛子里,倒入凉白开,封好。将坛子放在外头晒,下雨也不收,偶尔打开搅动。日晒夜露,三个月后,就成了豆酱油,捞去豆瓣,瓶瓶罐罐都能装,只是要封好。要是想让酱油多点儿鲜味,也有土法:新笋切碎,净锅,倒水来煮,慢慢煮,控出笋汁,放凉,添在酱油里就分外鲜了。
  酱豆大多是咸的,也有淡的。还有一种西瓜酱豆,有个朋友说简直香得要死,要是能吃一小块儿西瓜酱豆里没融化的西瓜,那简直是挨几个嘴巴都不肯丢啊。我至今还没吃过,想象不出那个味儿。
  还有个朋友在日本见过纳豆,说是臭不可闻。许多从中国传过去的东西,日本人都弄得精致极了,不知为何纳豆那么臭,湿乎乎的,还长着长毛,人家却吃得那么香。
  于是翻书,知堂先生在《一岁货声之余》里说:“我只记得章太炎先生居东京的时候,每早听外边卖鲜豆豉的呼声,对弟子们说:‘这是卖什么的?natto,natto,叫的那么凄凉?’……章先生的批评实在不错,那卖‘纳豆’的在清早冷风中在小巷里叫唤,等候吃早饭的人出来买她一两把,而一把草苞的纳豆也就只值一个半铜元罢了,所以这确是很寒苦的生意,而且做这生意的多是女人,往往背上背着一个小儿,假如真是言为心声,那么其愁苦之音也正是无怪的了。”
  知堂先生文章里说,纳豆,是咸豆豉。那大约是晒干了的吧,不然“买她一 二把”,不好抓啊。
其他文献
在我看来,植物是不说话的朋友。  再亲密的朋友也都是各自居住,跟我并不在同一个屋檐下,因此,想念朋友时需要前去拜访。植物朋友们居住在田野里,在河滩上,在乱石旁,在洞穴中,在高山上……一想到我的植物朋友遍天下,心情就会好起来。  有人说拜访植物朋友最好的时间是春季,这话没错。经过一个冬季的隔离,我们想见到朋友的迫切心情难以掩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期刊
一  我们在国庆假期做了一件大事—帮夫子和他的162箱书搬了一个家。  夫子是我的老朋友,年龄不大,爱书痴狂,人送雅号“夫子”。当年我们曾经一起做杂志,他辞职后,有一天请我去家里做客。我一进门惊呆了—我从没见过一个人住的地方会塞满了书。  巴掌大的一个单间里,夫子的书占据了他的桌子、他的床、他脚下的每一寸地板,甚至他的锅。我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书往里走,竟找不到一处坐的地方。  最后我们坐在两摞高高
期刊
拨开尘封岁月,望向历史深处。70年前,在解放大西北的隆隆炮火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西北民族大学在陇原大地上落地生根,成为镶嵌在祖国大西北的一颗高等教育璀璨明珠。  回眸峥嵘岁月,喜迎七秩华诞。70年后,这座交织着光荣与梦想、流淌着红色基因的民族高等教育殿堂,在黄土地上绽放独有的华彩,谱写出一曲曲民族团结、立德树人的辉煌乐章。  “我们在大西北美丽校园相聚,跳动的心啊和那黄河一起歌
期刊
一  下雪的清晨格外安静,也格外清冷。刚在床上睁开眼睛,就感觉屋子里似乎比平时要明亮,一种白光映照着墙壁,那是雪的光。刚揭开被子露出半个脖子,便感觉空气格外的冰凉,想要缩回去,而哥哥已经在外面开心地大喊了:“下雪啦!”于是赶快穿衣服起来。妈妈也跑过来帮忙:“快起来看兔子去!”胡乱穿了一通,连扣子也没有扣好,就奔出门去。  “兔子在哪里?”“对面山上!”哥哥顺手指向对面被大雪覆盖的山坡。“哪里?”“
期刊
它应该是蜉蝣,我不敢确定。原来看过蜉蝣的照片,但几乎都是侧面照。这只太小了,只有蚊子那么大,還不是大号的蚊子。这是一片寻常的草叶,一对比你就知道它的大小了。拍完照,将照片放大,我才看清它的样子。  它眼睛黑亮,背部呈淡棕色,身子、腿犹如羊脂玉,翅膀透明,尾巴约是身体的三倍长。它刚刚羽化,还在不停地扑闪着翅膀试图把自己晾干。  蜉蝣,因寿命极短(朝生暮死)而闻名天下,可我周围的人几乎都没见过。我是第
期刊
我见过月下的荷塘,在初冬,静如古寺。  在月光下,在瓷片似的一面浅水里,那些老了的秋荷,茎秆断折向水,仿佛化作了拐杖。那些还没有完全被秋风收尽的老荷,稀疏而伶仃,拄杖扶拐地低头回去了。  它们要回到水面之下,回到淤泥里,回到已经成为过往的那个春天里……来年的荷塘上,是又一春一夏的新荷。  少年時,月下行路,路过秋冬时节的荷塘,我心里有怯惧。总觉得荷塘上有缥缈的啜泣,有隐约的叹息。残荷老尽,连听听枯
期刊
一  家里的每一次聚餐,最后都会变成一次手机使用培训班。  基本上都是在刚刚吃完的时候,爸爸抓住机会,戴上老花眼镜,拿出他的手机说:“你们谁帮我看看我的手机……”  上次聚餐解决的是申领健康码的问题。爸妈用的手机都是我们淘汰的,当时注册ID时的密码都记不住了,所以很多App未能成功下载。我们总认为他们不出门,有没有健康码无所谓。我帮他们代申领了健康码,但我不是时刻和他们在一起。  “爸爸是觉得拥有
期刊
一  有一年,我爸伤了腿,病休在家,工资骤降。我妈的工资要负责一大家子人的开销,便显得捉襟见肘。  奶奶说我们家也得找点儿营生做了。  街上卖针头线脑的,卖酒的,做缝纫的,炸油条、蒸馍、烤饼子的都已齐全,我们家该找个什么营生呢?我妈啥家务都不擅长,只能上班;我爸只喜欢写字画画,尽管他写了很高几摞信纸的字,画的我妈简直比我妈本人更像我妈,可街上有谁会出钱请人写字画像?  奶奶认为这条街上缺卖花圈、灵
期刊
一  孔鲤生平稀松无奇,论道行不及父亲孔子,论学问不及儿子孔伋,在儒学上没有什么建树。好在孔鲤颇有自知之明,他对孔子说:“你儿子不如我儿子。”又对孔伋说:“你父亲不如我父亲。”在“自黑”的同时,赞美了父亲,夸奖了儿子,顺带也抬高了自己。二  明朝陆灼所著《艾子后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艾子孙子时年10岁,生性顽劣,不爱学习,每次被杖责过后仍不悔改。一天清晨,大雪飘落,孙子在院子里滚雪球玩。艾子见到后
期刊
我23岁时,第一次嫉妒姐姐。  感受到这种情感,是在大我5岁的亲姐姐刚生完第一胎坐月子时。看着妈妈为姐姐操劳的身影,爸爸买菜奔波的样子,奶奶不停地发微信过来询问,包括我自己,凌晨熬夜帮姐姐用脸盆打水,给换完尿不湿的婴儿清洗时,不知为何心头就涌上了酸楚。  我突然觉得,家里没有一个人爱我了,所有人都只爱姐姐和她的孩子。  这种情感,让我既羞愧,又恐惧。一  姐姐终于怀孕了。  在这之前,她自然流产过
期刊